织锦之乡——湘西
湘西位于湖南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湘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其中,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是土家锦的原生地和最后一块热土,也是全国土家族中仍保留民间织造风尚的唯一区域。
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或棉线为纬,完全用手工织成的手工艺术品。土家锦以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因此,湘西被誉为“土家锦之乡”。
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自成形以来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织锦技艺体系的基本特征。
土家织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古代巴人时期。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成为贡品。据史籍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土家先民以纺织品交纳赋税。《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武陵蛮织绩木皮,染以草,衣裳斑斓。”
三国时期,在蜀国丞相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
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土锦”,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
元、明、清土司时期,湖南、湖北土家先民用丝、棉织峒锦、峒被、峒巾、色彩斑斓,“作鹤、凤、花鸟之状”。《大明一统志》载:“土民喜服五色斑衣。”
在土家族的织锦品种中,西兰卡普是上乘的织锦,为朝廷贡品,图案多达200多种。它是以丝、棉、麻、毛线等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用古式木织机、挑花刀,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
明清时期,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挥,西兰卡普被称作“土锦”、“花布”等,且大量用于服饰,逐渐形成独特的织锦程序。清同治年间编修的《永定县志》说:
土锦绩五颜经线为之,文彩斑斓可爱,使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筒巾”。
清康熙、乾隆时期实行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亲、姐姐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以及婚后生小孩摇篮里的小儿被面、盖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亲手编织。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此后,这种织锦技艺代代相传。
土家锦俗称“花”,主要有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其中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西兰卡普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
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200多种,有花鸟鱼虫、山川景物和吉祥的文字,还能织出民间故事、寓言等画面,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
西兰卡普的图案纹样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各个大类。这些装饰纹样的风格,是在原始的几何纹、汉代的云气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各历史时期的典型图案基础上,经艺术变形、技术处理挑织而成。
构图中多采用浪漫主义的概括、变形、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将各种动和静的形体、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使整个图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西兰卡普图案的色彩鲜明热烈。在色彩调配上颇有讲究,有一首三字歌诀唱道:
黑配白,哪里得。
红配绿,选不出。
蓝配黄,放光芒。
可见,西兰卡普喜用对比色,用黑白衬托钩提。各种钩状、锯齿状、梳齿状、缝合状、连锁等边饰,加上各种多角形的小花作为点缀,又以黑色衬底,以白色镶边。于是,主次纹样由于黑白的衬托而显得既是界限分明,又是连成一体。
西兰卡普在色彩运用上,既有唐代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清代素雅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尚红、黑色,因红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为冷色,象征庄重,故西兰卡普以红色为主,以黑色为辅,间之以黄蓝白色参差点缀。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显调和,素雅中见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单,给人以明快、活泼和生机。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上既体现了以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为内涵的品格,同时又体现了以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因素为外延的社会与时代特征。它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因子来丰富发展自己。如土家西兰卡普的“福禄寿喜”、“富贵双全”等汉字题材的织锦图案,就是体现汉土文化交流的织锦工艺品,使西兰卡普不断步入更高的艺术品位。
花带是土家锦中普及面更广的一个小品种,它采用“通经通纬”的古老“经花”手法,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完全在织造者两膝间完成。
[旁注]
土家族 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我国三大名锦之一。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腰机 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它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我国古代腰机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诸侯 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土地上的人,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土司 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改土归流 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清雍正年间的1726年,大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管辖。
纹样 提花织物上的花纹图案。主要题材分为自然景物和各种几何图形两大类,有写实、写意、变形等表现手法。设计纹样要结合织物特点,做到题材新颖、表现上灵活变化。我国传统的丝绸纹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典雅的东方艺术特点。
[阅读链接]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史籍中只有零零碎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
一般文献上对于西兰卡普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清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所谓“岗巾”、“土锦”等相似称谓皆指西兰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