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之乡——硖石

硖石,古时曾先后是长水、由拳、嘉兴、盐官等县的县城,自唐代永徽年间县治南迁后,遂以“双山夹水”改名“硖石”,是浙北诸郡市镇之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自秦汉以来,硖石的人们一直以制作灯彩为乐,而且无论它的造型或样式,绝非他乡的灯品可以媲美。因此,硖石镇被誉为“中国灯彩之乡”。

在唐僖宗乾符年间,硖石灯彩即已誉满江南。南宋时初年,元宵节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

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

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

清代乾隆年间,硖石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下东街的“塔灯”、横港桥的“凌云阁”、横头的“梅亭”等灯会层出不穷。

清末,硖石民间制灯、迎灯盛行,灯彩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形态亦有较大突破,出现了“龙舟”、“采莲船”等品种。

硖石灯彩通常分为座灯、提灯和壁灯三大灯种。座灯的表现形式最为完备,是主要灯种。提灯包括挂灯,一般尺寸如宫灯大小。壁灯主要是壁灯的仿古制品,灯体不大,但屏条灯、屏风灯之类规模就比较大了。

大型抬头座灯,常高超2米,长形卧龙灯之类蜿蜒数丈。台阁上悬饰的小灯和模拟小花蜂蝶等灯,往往不及寸许,堪称“迷你”灯。

灯景绘作全都微刻精雕,毫发不爽。针刺密度平均每平方公分粗者18孔,细者32孔。一座抬头动辄三四十万孔,甚至细密到百万孔以上。

硖石灯彩在广泛的艺术门类诸如图画、诗词、书法、金石、戏剧、评话、小说、版画、雕塑、建筑、杂耍等等的文化滋养和熏陶下,拓创了独特的针刺多面体艺术,自成一套精巧的传统技法。

灯彩艺术的主体部分就是彩灯,它一般以细竹篾为骨,外蒙装饰,通体各面裱装精绘,针扎镂刻,所制景片时有名家题书作画,在全国各灯艺流派中,堪称独步群芳。如佛山、徽州也有过少量针刺花灯,但只是一些满天星散针。硖石近乡如王店、屠甸等处花灯,也曾有仿制,尚不足道。

硖石彩灯扎就骨架,主题就算大体确定,进而布置各面景片图画,按需要制成大小尺寸相当的景片材料,作为针刻彩绘的基础。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小型的书画裱背技术的产物。

所用的装裱纸材,一般不十分考究,但也有采用高贵纸料和绫绢之类的。平常多用单宣、棉连。为了减少裱背工夫,亦有用夹宣、罗纹纸等较厚的纸品。连史纸一般仅用于不透光处。纸料质薄光滑的,宜作饰面,其他高丽纸、金笺、粉笺、腊笺、冷金笺也只宜饰面。

纸品选定之后,得按要求排刷染色,一般内层纸染色宜深,表面层则深浅咸宜,视图稿而定。里层色深经灯光透视,可生泛色,给人以静雅之感。所用避免明暗反差过强,以保证画景色彩有丰富的层次感。所用染料为国画传统色料,有烟墨、硃砂、石绿、石青等。

作为裱制粘合材料的糨糊,也十分讲究,以防日后发霉、虫蛀。一般用淀粉一斤加明矾二钱,先用温水搅拌成“糨糊头”,然后冲入开水,快速拌匀;用浆棒挑起牵丝,色略黄、半透明的最佳。

此外,还有锅熬法和吹蒸气法等。糨糊熟后,用容器浸在冷水中,冬季一两天换水;夏季每日换一两次清凉水,并多放些明矾,可保存半月不坏。

裱背成的纸片散挂阴凉处,待干后,即可将图稿蒙上,决定画面哪部分用针刺,哪部分用刀刻,至关重要。所以要求设计人员既懂针刺工艺,又精熟绘画技巧。

完稿之后,用刻刀将图上主体部分如人物、花鸟、漏窗、题字等刻成透空。然后以白色上品宣纸衬在底面,使透空部位薄且透明则佳。再以相同面积的四层纸夹成一叠,放于针盘上。针盘俗称样盘,用羊油和榆树皮粉炒拌凝而成,要浓稀适度,软而不糊。

接着就可用钢针按图穿刺了,钢针装在一支笔状杆端。有时纸质较厚实,捻针扎刺数十百万针太吃力,也有使用小铜锤,轻轻敲击助力的。用针用刀切忌偏侧歪斜,稍有偏差,就会直接影响下层三片的整齐匀称。

扎针穿孔之后,四面片子中的第一片针孔太平,第四片针孔含混,都弃去不用。只用针眼圆而凸边,整片平贴的二三片。大型灯彩作品,手工扎针多数达十万乃至百十万孔眼,投工耗时,一丝不苟,这的确是很不简单的。

针刺技法有钩针、破花针、排针、乱针、散针、补针等。针刺力求整齐匀称,用力轻重得当,不得有一针破漏,否则将前功尽弃,难以补缀。因为补缀时接纸镶口处的重叠痕迹在灯下将暴露无遗,大损美观。

针刺既毕,便可在透空的单层宣纸处作画着色。全能的灯彩艺人,能自己创作图稿,落笔成绘。

五彩缤纷的图画,以针刺的阴纹背景作为衬托,形成了灯面的强烈明暗对比,尤其能造成远山、云雾、丛林等朦胧幻视,极富想象力。这种技法针刻的灯面,比纱灯、绢灯、刻纸灯、琉璃灯具有更大的自由表现余地和强烈的主体感。

如珠帘伞景片《高楼晓妆图》就被视为“绝艺”。再有晚清景片《东坡赋鼠、牛角挂书合图》,图中人和鼠、牛及题款都雕刻镂空,在灯下使之突出。

窗棂、柳尖、浅草也用刻工,显示光源,使画面增加动态气氛。陪衬部分以针代画,以针填空补充天、水、地等处,画面布局疏不嫌稀,密不过挤;细致繁复而宛似轻漫,别有一派艺术境界。

硖石灯彩的显著特色,除针工而外,绘作之精妙,亦为灯艺之冠。它的技法墨色,无一不合国画法度。颜料大都为天然矿物,可历数百年而不褪色。

硖石灯彩所采用的配合材料极多,有竹、木、金属、绫绢、绸缎、明珠、玉佩、丝穗、流苏、纸品、兽角、玻璃、羽毛、贝壳以及近代的铁丝、电料、塑胶、化纤等等,在灯彩艺人的巧妙手艺中都能材尽其用,恰到好处。

自古以来,在硖石从未有过以买卖为目的之“灯市”,也无靠扎灯为生的专业艺人,这些“灯彩艺术家”都来自丝绸、土布、药材、米业、袜业等商号的老板、店伙,也有医生、画师、教师和手工艺者,还有家居老人、民妇等,其中,不乏“灯彩世家”,都是世代相传,兴之所至。硖石灯彩赛会,历来不重元宵节。

硖石灯会,自古以来,多数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是为了祭奠社稷之神大禹、秦始皇二神,与全国各地盛行的“元宵灯会”毫不相干。所以说,硖石灯彩决非起源于宫廷,而是来自民间,源远流长,历久不衰。

海宁硖石灯彩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旁注]

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戏剧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我国民族戏曲,包括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清代地方戏曲等。

冷金笺 即冷金纸。笺纸上泥金称“冷金”,分有纹、无纹两种,纹有布纹、罗纹区别。冷金笺唐时已有,宋米芾《书史》:“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出。”宋明以来,苏州、四川都有生产。

灯彩 又叫“花灯”,已有近2000年历史,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上海元宵赏灯习俗,明弘治、嘉靖年间修攥的地方志都有记载。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

题款 又称落款、款题、题画、题字,或称为款识。中国画的题款,包含“题”和“款”两方面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为“题”。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钤盖印章等,称为“款”。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造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阅读链接]

描写硖石灯彩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除了话本小说及戏剧外,最典型的要算评弹传统开篇《闹元宵》,绘声绘色地概括和描写了江南灯会盛况,唱出十盏名灯,三十六大灯、七十二小品,错综复杂,洋洋大观。

专门采集硖石灯彩的文字记录,比较完备的还是《笙磬同音集》的第七集。海宁诗人张宝芬题咏了27座精品座灯,陆光勋和孙葆谦也有不少专题诗作,名噪一时,而且又是硖石灯彩专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