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之乡——吴桥

我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我国的杂技之乡有许多,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濮阳、河北的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吴桥了。

吴桥当地人们把杂技叫做“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这样的顺口溜: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

吴桥杂技历史悠久。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但是,沧州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在元代以后。

在这之前,河南的杂技比较有影响,元王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

至明永乐年间和明万历年间,吴桥杂技活动进入繁盛时期。主要标志是在这一时期,在宁津、吴桥二县交界处,杂技艺人集中、交通方便的黄镇,形成了一个杂技行业的庙会,即黄镇九月庙会。

这是一个杂技艺术和杂技相关动物道具等用品及杂技人员交流的庙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黄镇杂技庙会一直延续、兴旺了约500年。

明朝中期,吴桥杂技逐渐形成两个流派:一派以北牟乡为中心,称为“东派”,后来该派逐步蔓延到宁津、南皮等县;一派以仓上乡、范屯乡为基地,称为“西派”。

后来西派实力强大,流传到吴桥全县。在西派当中,又分成许多门类,而以“刘家门”、“齐家门”、“陶家门”最为著名。

刘家门在明中期形成,擅长武功和马术,该门传统节目,除以武功为主外,还有扦子、三股子、顶功和刀门子。到了清咸丰年间,该派掌门人刘永贵创设了马术,最突出的节目是“关公劈刀”。他把戏剧艺术吸收到杂技表演中来,使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齐家门在明末形成,该门的独特艺术是“兴活”、“闷子”和“刺清子”。后来又创建了“气功”功夫,有独到之处。

陶家门创建于清初,该门主要技艺为古彩戏法和“捞活”,即幻术和魔术的前身。最初各门界限分明,各树一帜。到了清末,各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就逐渐融为一体。

清末,吴桥杂技艺人开始大批的走出国门。由于在更大更广阔的范围活动,给了吴桥杂技一个极大的发展机会,吴桥产生了一大批的名人名班,代表了当时我国杂技的水平,并对世界杂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吴桥杂技节目包罗万象,在民间,分为签子活、粒子活、挂子活3种。

签子活包括:形体表演类节目,集传统的体育、体操、武术、舞蹈、杂技之大成,如《爬竿》、《钻桶》、《滚杯》、《飞杆》等;

平衡技巧类节目,如《高台定车》、《车技》、《走钢丝》、《高车踢碗》等,一些节目兼而有形体表演和平衡技巧,如《椅子顶》、《排椅》;

耍弄表演类节目,吴桥最古老的节目种类,如《抖空竹》、《转碟》、《舞流星》、《十样杂耍》等;

高空表演类节目,如《走玄绳》、《空中悠绳》、《蹦床飞人》、《高空钢丝》等;

口技仿声类节目,演员用口发出的声响,形象模拟动物、禽鸟的鸣叫以及生产、生活中发出的各种声音。

粒子活,旧时称“幻术”,按法门形式上分有手彩门,即手彩,如《仙人摘豆》等;

彩法门,即门子活,根据道具的不同,又区分为彩壶式、彩瓶式、彩扇式、彩匣式、彩巾式、彩碗式、彩杯式、彩箱式等。

挂子活是指在把式场上表演武术功夫,以自身功夫撂地挣钱。

在200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吴桥杂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传承等方面的规则,构成了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受到杂技界的推崇,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

[旁读]

庙会 又称“庙市”或“节场”,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

关公(约160年~219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名关羽,河东解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其形象被后世的人们神化,是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气功 古时也叫金丹之术,或为内丹,行气导引法。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

空竹 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在圆柱的一端或两端安上周围有几个小孔的圆盒,用绳子抖动圆柱,圆盒便快速旋转,发出嗡嗡的声音。

[阅读链接]

传说在黄帝时期,黄帝带兵在古冀州一带与蚩尤相斗,黄帝派了一个传令兵去传令。传令兵遇风雪迷失了方向,没有完成使命,便远走高飞,在逃生路上表演自身技艺,以此吸引人们来观看再行乞讨。黄帝因派去的传令兵没回来,就派人去抓传令兵。派出去的人抓不着传令兵,也慢慢走上了以表演来乞讨的道路。

表演乞讨的人从打拳、翻跟斗开始,最后成了一种专门的技能。因卖艺之时都是饿着肚子的,所以后来艺人们进行练功和卖艺时,师傅都要求空腹,据说就是从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