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刺绣宫廷民间相争艳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专营纺织品的江南织造管辖的3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十分工整精美。

清代初期,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很快得到了恢复。从康熙至乾隆的100多年当中,社会处于相对安定时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刺绣在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

在艺术风格方面,刺绣制作技艺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以民间为主的绣品具有地方特色,多以健美、质朴、实用为主;而官府御用之作,则以材料珍贵、技艺奇巧精细为上品,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

清代刺绣纹饰繁缛精巧,题材种类较多,其中以花鸟走兽、人物风景、戏剧故事、历史传说和吉祥图案等最多。

清代宫廷绣品种类之多,用途之广,不是前朝所能比拟的。北京养心殿造办处是全国优秀书画家和工艺匠师们的荟萃之地,主要负责纺绣等事项。

宫廷绣主要是由广储司所属绣作负责,专门刺绣皇上用品。在江宁、苏州、杭州还设有三家织造府,其中的绣工也专为内府及官吏刺绣。

绣作与绣局绣制的产品,只作为贡品,不参与市场交换,主要是为了封建帝王及后妃们,体现王权威严与奢侈生活需要而生产的,因而在艺术上形成了庄重、华丽、富贵的风格。在技术上有精工细作、繁缛的倾向。

例如,清代帝王和皇后所居住的寝宫布置得十分华丽,多为世上稀有之物。在这些装饰品中,刺绣也是主要的品种。

如储秀宫内后妃床上铺有4条龙凤、花卉图案的绣花被面,还架有内帐、外帐、帐额、飘带等,上面绣有紫藤葡萄、菊花、海棠、玉兰等折枝花卉,寓意富贵益寿之意,图案繁缛细腻而不乱,色彩鲜艳富丽而不俗。

帐内还挂着寓意吉祥如意的床挂件,琳琅满目。宫廷绣的另一个特点是用材讲究。服饰都采用纯细致的绫、罗、绸、缎外,装饰物也都十分珍贵。

宫中还布置各种精制的欣赏品,有双面绣《仕女图》、《孔雀屏》等。

其中尤以双面绣《富贵寿考围屏》最为精精致。用10余种丝线,施以缠针、套针、戗针、滚针、接针、扎针、松针、打籽等刺绣针法。绣出牡丹、石榴、芙蓉、灵芝、竹石等图案,两面花色相同,绣工整齐,不露线头,绣面精致。

边框为描金6幅暗八仙和串枝花幅,座低为黑漆金皮球花与云龙戏珠,背面饰如意卷草纹,这是乾隆时期双面绣中绣制水平最高的作品。

由于当时舆服制度的约束,装饰纹样大都是规范化、程式化的,只是呆板的地按照规定的图案绣制。

从艺术角度看是不可取的,从技艺方面看,清代宫廷绣中针法之广,技艺之精,特别是双面欣赏品这样高技巧作品的表现不能不说其是超过前代的。

再说,不论是宫廷绣作还是织造府绣局中的绣工大都来自民间,这些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和艺术爱好,以及民间风俗活动,对宫廷绣有一定的渗透,也多少吸收了一些民间刺绣的优点。

在清代中时期,国家十分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清代刺绣有两点突出的成就:

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外,还有京绣、鲁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绘画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特别是江苏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沈寿首创的“仿真绣”,为传统刺绣注入了新鲜血液,出现新的面目。

在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很多,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使得刺绣针法具有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

此时,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誉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出现,如苏州有名刺绣能手丁佩、沈寿等。

在清末,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在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刺绣能手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在沈氏30岁时,恰逢慈禧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8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后便改名沈寿。

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有立体感。

在清代,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尤其是从唐宋到明清,刺绣工艺的发展很具代表性,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上,还是针法的多样性和组合运用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特别是文人画师的加入,对仿画的刺绣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竭力追求与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针法的发展与创新。

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真。如在针法上出现了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等大量新型的针法。

此时,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炼为了一种专门的普通性技艺和针法,甚至采用补笔加绘等技法,使画面的主次结构和轻重表现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特别是苏州的刺绣能手沈寿,她不满足模仿前人的技法,而是努力创造了仿真的新针法。她绣出的花卉、人物,明暗对比,极大地提高了刺绣的工艺水平。

有一天,一位英国商人通过当地的官府找到沈寿,他告诉沈寿,他的父亲经常到苏州来收茧丝,于是他父亲就买了一幅上面绣有花鸟的中国刺绣。

说着,那个英国商人便把那块刺绣拿出来,指着上面的字说:“这个刺绣的人就叫沈寿,这是你刺绣的吗?”

沈寿一看,这正是她刺绣的,她点点头。那位英国商人很高兴,他告诉沈寿,他的父亲现在已经退休,他继承了父亲的公司,他想把刺绣介绍到英国去,要在英国开办一个中国刺绣加工厂。

这位英国商人找沈寿的目的,是想让沈寿绣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半身像,他要把这个绣品拿到世界万国博览会去展出。

这位英国商人便把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画像拿给沈寿看。

沈寿看后对英国商人说:“我虽然绣过许多佛像,还没有绣过外国女国王的像呢?”

这时陪同英国商人的中国官员鼓励沈寿说:“沈寿,我们支持你,这是你为国争光的时候啊!你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刺绣的绝技呢!”

沈寿便接受了绣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半身像的任务。这对于沈寿来说的确是一次挑战,为了能绣出表现英国女王形象的作品,她在写实的技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与突破。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刺绣,沈寿终于完成了绣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的任务。

当那位英国商人见到绣像后,非常满意,并把沈寿的这幅刺绣作品,送到了世界万国博览会参加展览。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沈寿绣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获得了世界万国博览会的最优等奖。

沈寿名扬海外,而中国刺绣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沈寿为国争光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华大地。

后来,沈寿在清朝农工商部的女子绣工科担任总教习,还到日本进行考察,决心为中国刺绣在世界上争得地位。

清代刺绣在民间,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清代中期所绣的物像变化较大,富有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

清代民间刺绣又由于它用色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法,所以使绣品纹饰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独具异彩、秀丽典雅、沉稳庄重的艺术效果,折射出设计者及制作者的巧思和品位,体现了清代刺绣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旁注]

造办处 全称“内务府造办处”,地址初设于位于北京内廷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又称“养心殿造办处”,是清代皇宫中管理手工作坊的机构,是清宫廷内的御用工厂。

康熙 (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乾隆 (1711年~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养心殿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朝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逐渐迁出了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朝皇帝的寝宫了。

贡品 是专制社会中专门供给统治阶层享用的物资,也称为进贡。通常由全国各地选出同类物资之最上品,通过特殊生产、采购、加工、运输渠道送抵京城,交由最高统治者支配。

《仕女图》 也称“仕女画”,是以我国封建社会中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一种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宋元时期仕女图较为罕见,这与当时花鸟画盛行有很大的关系。明清时期是仕女图的发展时期。

舆服 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的统称。我国古代车舆与冠服都有定式,以表尊卑等级和所达到的地位。舆服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晚期,即贵族各阶层按等级使用车上的旗帜和穿戴服饰的制度。在周代以后,历代都有对于舆服有规定,强调服饰制度在国家制度中的重要性。

丁佩 女,字步姗,善刺绣,著有《绣谱》,是她长期实践和经验的结晶,历史上首先总结和提出了一套刺绣工艺的规律。艺术理论上借鉴了古代绘画、书法的要领,对刺绣创作工艺特点、针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此书为我国刺绣史上第一部刺绣工艺理论专著。

教习 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训课庶吉士者为教习。自1430年始,命学士充任。后专以礼、吏二部侍郎掌教习。清代沿用此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官学中亦有设教习者。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阅读链接]

传说沈寿还绣制了意大利皇帝皇后像,曾在意大利引起巨大轰动。

有一天,一位意大利驻华使节来到沈寿的家中拜访。他请求沈寿刺绣一幅意大利皇帝皇后像,他要拿这幅绣像去参加万国博览会。

沈寿面对这位热情的意大利大使的请求,她高兴地答应了。为了能更好地表现出具有意大利皇帝和皇后的形象,她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还研究了意大利的历史。

沈寿希望通过那小小的绣针传达出中国人民喜爱和平的心愿,同时也表现出我国传统刺绣工艺的美妙绝伦。

在经过日日夜夜的精心刺绣之后,一幅表现意大利皇帝和皇后的绣像创作出来了。后来,这幅绣像送到了万国博览会参加展览,并获得了万国博览会金质大奖。并且引起了意大利皇帝的注意,并亲笔致信中国政府和沈寿本人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