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刺绣开创了纯审美绣画
宋代是手工刺绣发展的高峰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绣画方面,后来没有人能够超越。
绣画受宋代院体画的影响,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绣画构图简练,形象生动,设色精妙。绣画及绣法书流行,花鸟绣画达到了成熟期。
宋代设立了文绣院,绣工约300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
据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载:民间刺绣极为兴盛,到处“绣帘相拓、锦绣交辉”,宋代刺绣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
特别是宋徽宗设立了绣画专科,纯欣赏性刺绣以仿绣书画为长,多以名人作品入绣,追求绘画的趣致和境界。
绣画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仅平针绣就创出许多的新针法。南宋时在苏杭、成都都设立有锦院,官营刺绣中心逐渐移向了南方。
宋元时期绣品的种类从针法上分平绣和钉线绣两大类。从原料是否用金来分,又分为“蹙金绣”和“彩丝绣”两种。一般蹙金绣大多采用钉线绣法,彩丝绣采用平绣法。
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静。
这个时期平绣类有齐针、缠针、套针、接针;钉线绣类有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铺绒、堆绫、贴绢等技术。
套针、切针、滚针为此时期的创新针法。针法在南宋已达十五六种之多。在元代还出现了贴绫绣法,十分富有立体感。
后收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刺绣大士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这件绣像中间绣着千手观音趺坐法坛,手持法器,上部为华盖,四周空中漂浮香花。绣线以褐色、白色为主,配以深浅不同的蓝、绿、橙等色。
尤为重要的是绣线以双丝线绞合而成,即后来一针孔中同时穿入两根以上丝线的“合线”法。针法以长短参差的“套针”、“铺针”为主,针脚不露。
针线排列方向依物象形体的不同做正斜横竖不同的排列变化。北宋平针或直针绣法已成为主流,也是顺应“画绣”针法要求的结果。即注重针法与线色搭配,充分表现了画稿的形色变化。
后收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刺绣梅竹山禽图”就是画绣的代表作品。
宋代是画绣的盛期,刺绣多采用名家画稿为本。以刺绣品为例,一根丝线劈为极细的丝线,甚至比绢地的丝线还细,这样可绣出很精细的部位。
如果丝线染色技术提高,可以染出间色如深浅变化梯度更丰富的色线,便可绣出色彩变化层次丰富的部位。
宋代几乎具备了后世最重要、最基本的针法、绣法。画中梅树枝干和竹叶用了渐次推晕的“单套针”、“双套针”、“戗针”,还加有“旋针”,表现了树干的苍劲盘曲和明暗变化。
树干嫩枝则用由浅及深的“旋针”。绣禽鸟时背部用“铺针”加“旋针”,腹部用“双套针”加“旋针”,翅膀用“双套针”加“旋针”或“刻鳞针”,眼睛和足部的针法也不一样。尤其是禽鸟蓬松的毛茸感表现得十分逼真。
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刺绣开泰图”,就是绣画的另一代表作品。
这件刺绣画轴表现一童子骑羊和二童子侍立9只羊,寓意九阳开泰。这件绣品的特色是戳纱绣,即以素纱为地,以色线用“一丝串”即戳纱绣,依纱地经纬,每隔两根经线和一根纬线的交织点戳纳一针的针法戳纳花纹而成。
绣面厚重紧密,这种绣法产生的斜纹肌理十分奇特。孩童、羊、梅花、茶花、松针等均留白不戳纱,用平针绣成。
后收藏于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刺绣菊花帘图”,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这个绣件为秋季应景挂屏。画面绣花盆中盛开着菊花,并飞舞着蝴蝶、蜻蜓和蜜蜂。挂屏下部用平绣铺满,而与兰花交界处则用色线勾勒出轮廓,色线搭配富丽典雅。显示了宋代画绣精湛的绣技。
在北宋时期,宋徽宗酷爱艺术,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就是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来考学生。后来,宋徽宗又下令设绣画专科,把刺绣工艺提高到了艺术的地位。
在开封城门外,贴出了皇帝要招天下刺绣人才的告示,人们众说纷纭。卞梁城有一家刺绣坊叫天仙坊,其中就有十几个小姑娘在学刺绣。
天仙坊主人就召集大家开会,说:“如今皇帝要招刺绣的能人去宫廷画院做刺绣专科,能考上的就一辈子不愁吃穿。官府老爷让我们推举人才,我看你们哪个能去应试呢?”
那些平时心灵手巧的姑娘们,这时却没有一个说话的了,要说做刺绣活计,她们没有可说的,个个都是能工巧匠。
这时,有一位叫芙蓉的姑娘站起来说:“写几句歪诗的男人有我们刺绣难吗?我就想拿绣针去参加考试!”
主人见是芙蓉姑娘,便说:“那我就推荐你吧!”
芙蓉姑娘当时就答应了。殿式那天,宋徽宗亲自在大殿内监考。监考官宣布考题:“今天考刺绣的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不许议论,3天后把刺绣的试卷交上来。”
参加刺绣考试的人,都是些女子,听了这样的题目,大家都想用手中的绣针把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出来。
芙蓉姑娘眼珠一转,马上拿针开绣,她仿佛胸有成竹。大殿里气氛严肃,除了吃饭,睡觉和休息之外,不准半步离开大殿。
3天之后,监考官把一张张绣画摆在宋徽宗面前,宋徽宗一一过目。有的绣了牡丹花,有的绣了菊花,以表现花香,大家绣的水平都很高,就是意境不深。
忽然,宋徽宗看到一幅刺绣上只绣了一个人骑着马,有蝴蝶飞绕在马蹄间。宋徽宗大喜说:“这个叫芙蓉的考生绣得最好,意境很美。”
宋徽宗便提笔批了芙蓉第一名。芙蓉便被叫上大殿,叩首谢恩,后来芙蓉姑娘竟然成了皇家文绣院的院长。
宋代刺绣的发达,是由于当时朝廷的提倡和奖励。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绣画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并由实用性进而发展为艺术欣赏,同时并将书画带入了刺绣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观赏性绣作。
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等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也满地施绣截然不同。
后来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说: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宋绣,亦称汴绣,历史悠久,为我国五大名绣之首,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
[旁注]
院体画 一般指宋代翰林画院及其宫廷画家的绘画,或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绣画专科 除文绣院外,宋代还设绣画专科,专门从事依样绣制各类绘画艺术品,分为山水、楼阁、人物、花卉、鸰毛等各科,极大地推动了刺绣艺术的发展。
孟元老 号幽兰居士。宋代文学家。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居住20多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后撰写成《东京梦华录》,并自作序。此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是著名的书画家,他首创“瘦金书”字体,尤其好画花鸟。在政治上,赵佶昏庸无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
千手观音 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协助,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六观音之一。
翰林 就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文诏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
卞梁 是开封在元明时代的称呼。宋太祖赵匡胤定都开封,建立了北宋。当时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
董其昌 (1555年~1636年),明朝书画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五大名绣 我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和江苏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而宋绣历史悠久,居于五大名绣之首。
[阅读链接]
宋朝时招收刺绣人才,还有一个传说。宋徽宗深知要想招收大量的刺绣人才,仅凭考试制度是发现不了优异人才的,必须在民间发现人才破格录用。
有一天,宋徽宗把自己画的最得意的《芙蓉锦鸡图》拿给监考官看,并说:“朕想把这些画刺绣出来,你去绣坊找人,看谁能把这些画刺绣好,朕就录用她们。”
于是监考官便把这画分发到全国有名的刺绣坊中,让那些刺绣能人一展才华。当时苏州绣坊的女主人梅林亲自刺绣,但绣出来的画没有真实感。梅林把自己关在绣房中研究新的针法,终于创造了一套新的刺绣针法。
当监考官将梅林绣出的《芙蓉锦鸡图》拿给宋徽宗看时,宋徽宗看后吃惊地说:“这刺绣的工艺比朕画的还漂亮,快把她招进宫来。”
监考官便亲自到苏州把梅林接到了文绣院。从此,在文绣院又增加了具有刺绣绝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