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之美——蜀绣

蜀绣也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蜀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蜀绣主要是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刺绣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

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

蜀绣历史悠久,人们把蜀绣的艺术风格概括为: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宋代以前蜀绣的独特技艺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是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的《绣补》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西汉时代,文学家杨雄赋诗称赞蜀绣的故事流传很广。

当时杨雄是因为写了《河东赋》、《甘泉赋》、《校猎赋》、《长杨赋》四大赋,而被汉成帝提拔重用。

传说杨雄虽然才华横溢但家中贫寒,经常穿得很朴素。杨雄的夫人姓姜,是一位成都的绣女。过去,杨雄家主要是靠姜夫人卖蜀绣来维持家中的生计,自从杨雄当了官员之后,家中的生活也渐渐好起来。

姜夫人看到当了官的丈夫穿的仍然很朴素,就偷偷地背着他给杨雄绣了一件大气美丽的蜀绣衣服。

有一天,汉成帝召杨雄进宫。这时姜夫人就把杨雄拉到一边说:“你现在是朝廷的官员了,见了皇帝就要穿得像个官样子。我给你做了一件蜀绣的衣服,你穿上去见皇帝,他一定会高兴。”

说完便跑到房间,把一件绣着兰花的锦袍拿出来给杨雄披在身上。

杨雄对姜夫人说:“还是你懂我,知道我喜爱兰花就给我绣了兰花。”说完便迈开大步走出大门。

汉成帝看到杨雄穿的那件鲜艳夺目的绣袍。便携手杨雄来到后花园。那时,正是4月天气,到处都是鲜花盛开,几只蝴蝶翩翩起舞,绕着杨雄的绣袍飞舞。

汉成帝是一位爱才而又喜欢大赋的人,他在读到杨雄的四大赋后,便称赞杨雄的赋如司马相如之赋那般韵味无穷,而且大气磅礴。

今天,他本来是想让杨雄与他一起共同探讨大赋的写作技巧,看到杨雄穿的这件蜀绣便兴致更浓,竟然把让杨雄来的目的给忘记了。

汉成帝指着杨雄的新衣说:“你这件蜀绣是谁给你绣的,如此精美,真是巧夺天工啊!”

杨雄看看身上的绣袍说:“这件绣袍是我夫人绣的,我回去也让夫人也给皇上绣一件。”

汉成帝听后说:“原来你夫人还有这样的手艺,那我一定要让她给我绣一件龙袍。我看你回去就写一首赞美这蜀绣的诗吧!下次你再来时,连龙袍一起交给我。”

杨雄回到家中,对姜夫人说了皇帝的旨意,姜夫人没想到她绣的蜀绣受到了皇上的称赞。于是,便按照杨雄的安排,开始给皇上绣龙袍。

没多久,姜夫人就把龙袍给绣好了,这时杨雄也作了一首诗名字叫《绣补》。他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上宫殿面见汉成帝。

他将姜夫人绣的龙袍和他做的那首诗一起献给皇上。汉成帝看后,只见龙袍上的一条金龙还会游动,便非常高兴。

这时杨雄又给汉成帝读了他的《绣补》诗,汉成帝便说:“赐给杨雄黄金百两,并升姜夫人为锦官城锦官,专司皇家的绣品。”

杨雄磕头谢恩。杨雄的《绣补》一诗原载于《扬雄全集》后来遗失,实为可憾。

这个故事说明,早在西汉时,蜀绣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汉代时,成都的经济文化日臻繁荣。

当时,成都的纺织业盛况空前,蜀锦生产居全国首位,在城西南设立了锦官,专管织锦。筑有锦官城,故成都有“锦官城”、“锦城”之称。

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蜀绣有了雄厚的基础,后来到西汉末,蜀绣已名声在外。蜀绣是在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但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在当时仍很稀罕,成为奢侈品。

如汉代少府属官的东织室西织室,就是专为皇室加工缯帛文绣高级成品而设立的。因绣品显示非凡之技,所以常视之为宝。

汉末三国时,蜀绣均被用来换马以应作战之需并补财政之不足,这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性。其实,蜀绣的历史跟蜀锦一样,都是萌芽于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2000年前,蜀绣已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晋代时东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称:“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把‘绣”与金银珠玉并列,称为“蜀中之宝’,可见当时蜀绣已十分发达。

汉末及三国时,蜀锦,蜀绣驰名全国,蜀国经常用蜀锦、蜀绣交换北方的战马,并成为蜀汉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但代蜀绣存世极少。

唐代时,四川郫县安靖蜀绣是上达朝堂的贡品,是皇帝赏赐文武大臣的礼品。在这里,蜀绣不仅成为一种奢侈的艺术品,更代表着一种荣耀,一种身份和地位,闪耀着超凡脱俗的光芒。

天生就具有艺术气质的古蜀人,在自己的衣饰上随意描画,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感,也催生了一种传承数千年的蜀绣技艺。

他们在一针一线之间,倾注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一经一纬之间倾注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也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与梦想。

蜀绣的操作技术要求严格,不仅要求绣面整洁,刺绣前要洗手,决不允许弄脏绣面,而且要求绣品平顺,严格按照刺绣花样,直线绣得挺直,曲线但求圆顺。

蜀绣还要力度均匀一致,绣得平整,不起皱纹;针线整齐不松散。同时,用线用色要生动而富于灵气,针距一致,不错针漏针。

郫县安靖镇的蜀绣工艺,针法独特,常用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

同时,安靖蜀绣工艺精美,构图疏朗,色彩明快,色多而不乱,多而不杂,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图案选材丰富而又富于变化,生动而具灵性。

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多具变化,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常常成为达官显贵的奢侈品,也是收藏者的珍爱。

唐代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也悉服锦绣。唐代末期,南诏进入成都,获得大量金银、蜀锦、蜀绣,还有大批蜀锦蜀绣工匠,蜀绣技艺于是被带到滇南。

宋代,刺绣的需求量大增,极大地刺激了蜀绣的发展。《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四中记载:“织纹锦绣,穷工极巧。”《皇朝通鉴》卷十三载述:

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古蜀绣品极少传世,“北宋蜀绣双冠图片”是较早的。这件绣品绫地,上绣二棵鸡冠花、孤屿、水草水波纹,一雄鸡屿上昂首振翼催晓,上端钤“明昌御览”玉玺一方。明昌是金章宗皇帝年号,可能是宋朝廷赠给金国的。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的技艺特点还有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旋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任何一件蜀绣都淋漓地展示了这些独到的技艺。

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12大类,122种。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旁注]

杨雄 (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汉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国内学者公认的与孔孟齐名的大儒,与司马相如均以辞赋名贯巴蜀。扬雄生长于郫县,在今郫县友爱乡子云村有扬雄墓遗迹,供后人凭吊。

赋 是以“颂美”和“讽喻”为目的的一种有韵文体。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赋必须押韵,这是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起于战国,盛于两汉。《阿房宫赋》则为佳作之一。

司马相如 (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巴郡安汉县人,一说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我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黄道吉日 旧时人认为可以办事的吉利日子。出自: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今日是黄道吉日,满朝众公卿都在银台门,敦请太师入朝授禅。”

龙袍 是我国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又称为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锦官 蜀汉在成都设置锦官城,以集中织锦工匠,管理织锦而得名,锦官就是管理织锦人员的官员。近代又成为我国四川省省会成都的别名,成都又称为锦官城、芙蓉城。

南诏 是唐朝时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902年权臣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南诏在我国西南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盖针 刺绣针法之一。是依照绣稿物象的阴阳浓淡色彩旋针。第一次不宜绣足,只绣八成底层,然后再在底层上一层一层地加绣,托出阴阳浓淡。这种针法,针脚长短参差不齐,须层层分明,但又极为平薄,十分逼真。用线通常是深色绣底层,浅色绣外层。丝绒要极细而密。多用于绣制走兽翎毛和人物的头发。

[阅读链接]

传说成都有一个姓蔡的富户,他的夫人得了一种怪病,每到夜里总是有一个恶鬼来吓唬她。这一天,蔡先生请宫廷王太医给夫人诊治。

王太医一看蔡夫人的脸色便说:“夫人一定是受了惊吓。”

蔡夫人说:“因为几个月前小产,造成的惊吓。”

王太医对蔡先生说:“她这是一块心病。成都老街绣坊,有一位绣女叫刘巧,她绣的动物如真的一样,你去找她给绣只老虎挂在门外,不出数日,夫人的病就会好了。”

于是,蔡先生便找到刘巧请她给绣制老虎。几天之后,蔡先生取了刘巧绣的老虎,把那只绣虎挂在了夫人门外,他夫人看见了,心里就安定下来,再也不见了那个恶鬼来找她。没几天,夫人的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