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清代湘绣
清代湘绣在以湖南民间刺绣为基础形式上,经过不断地发展而形了自身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
这时,“湘绣”才成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后来,湘绣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
清朝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年间,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了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他们的绣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
在清光绪年间,还有一位湖南宁乡画家杨世焯,他倡导湖南民间刺绣,并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这个时期,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湘绣的主要特色是,“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绣工们极大发挥掺针参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种原色花线在质地上参互调合。用于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表达出逐渐变易又混合均匀的色阶,创造了各种绚烂和谐悦目的色彩。
如用第一号深色线刺绣后,接绣第二号深色时,衔接必须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且不着痕迹,色彩才能和谐。交接搭线不可过长,也不可一线太长,一线太短。这是湘绣与其他绣品针法的基本区别之处,成为湘绣的特点之一。
在绣线的运用方面,湘绣粗细相间,色泽有别,兼以适当夸张。湘绣绣工劈线,是一种特殊技能,湘绣的匀薄细腻与这一技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
湘绣以手指劈线,可劈至2开、4开、8开、16开等。线劈开后,千丝万缕,分辨不出差别,但绣上质地,求得对比统一,突出主题,达到明暗的自然变化,阴阳浑然一体。
清代时期,在湖南长沙的绣庄,有一位女红绣娘郑芙蓉与一位名画家比赛画虎,她以针为笔夺魁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
传说长沙来了一位江南的画家名叫妙笔唐,他画的虎能生风。当地有些画家不服气,便想办法让一个开药店的王老板出资设擂台比赛。要求不论当地的还是外地的人,谁画的虎能走下来,就成为当今的画魁,而且还奖励百两银子。
告示一贴出去,整个长沙城都沸腾了,许多画家报名参赛。而妙笔唐根本不把他们看在眼里,他自认为,这个魁首非他莫属。
忽然,长沙绣庄的女红郑芙蓉也来到比赛的大堂,她问用刺绣能绣出会跑的老虎,能不能参加比赛。
王老板问妙笔唐:“有一位女红想用刺绣来和你比赛你看行不行,听说这个女红绣的老虎能下地跑。”
妙笔唐闻听后说:“既然她敢在我面前吹牛皮,就和她一比高下。”
王老板说:“好!现在比赛开始。”
只见妙笔唐手持画笔,在一间大屋里,挥毫泼墨,观看的人们一阵阵叫好。在另一间大屋里女红郑芙蓉飞针走线,妙不可言。观看的人只是不语。
第二天上午,妙笔唐的虎就画完了,只见那虎,在大山之中,一声长啸,顿时刮起一阵狂风。看的人拍手叫好。这边郑芙蓉还没绣完,只见她满脸汗水,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在一针一针绣那只老虎。
天色渐渐的晚了,太阳落下了山冈。正是掌灯时分,忽然在郑芙蓉屋里观看绣虎的人,呼啦啦都跑了出来,边跑边喊,老虎跑下来了。
那位王老板一看,惊得站在那里不会动了,再看那位妙笔唐,吓得捂着头大喊救命。
这时只见女红郑芙蓉把手中的绣画一卷,顿时什么都没有了。人们这才从惊慌失措中慢慢地走过来,称赞郑芙蓉不简单,个个投她的票。王老板宣布女红郑芙蓉夺魁,奖白银百两。
而妙笔唐也前来祝贺说:“湘绣技艺名不虚传,我今后要拜这位女红为师。”
这个故事说明了湘绣已经成走向成熟,清末,湘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甚至超越了苏绣,在我国刺绣业中独占鳌头。
清代湘绣的魅力在于,湘绣技艺是一种纯粹的手工工艺,各工序使用简单的工具,依靠手工技艺来完成制作。大千世界,物象万端,为了表现飞禽走兽、花卉树木以及山川人物各异的形神,历代湘绣艺人应物旋针,前后创造出70多种变化针法。
其中针法就有接掺针、拗掺针、挖掺针、直掺针、横掺针、排掺针、毛针、隐针、游针等,构成了完整而独特的针法体系。除了多种表现性针法之外,还有富于装饰美感的织针、网针以及其他绣种所共有的盘金、打子等针法。
清代湘绣藏品量大,人们仍然能从这些珍品中看到清代湘绣的高超技艺。如:在湖南沅陵博物馆藏的《清代湘绣红缎地凤凰》,这个绣件为大红地,上绣两只姿势奇特,相对而飞的凤凰,中间是粉红色的牡丹花。枝叶曼妙,构图对称中见变化。色彩火红喜庆。
在湖南湘西洲民族工艺美术研究所藏的《彩地鲤鱼化龙和双凤戏牡丹纹神帐》,这件神帐也称“堂檐”,为民间喜庆之日所用的祭祀用品。
上面两幅是双凤戏牡丹,蓝地上用彩丝刺绣;下面一幅是红地鲤鱼化龙和麒麟送子,一幅是蓝地太极双凤蛱蝶。色彩丰富,造型奇特。
清代湘绣藏品不胜枚举,可以想象当时湘绣的繁荣昌盛。
在清代值得一提的是,皇家宗室和朝廷一品大员的补服绣品。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会典》记载:
文武官吏所着常服为蓝领石青色大袍,胸前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以确定官职。文绣飞禽,彰显文官优雅之态。武绣走兽,以示武将威猛之形。一至九品正、从十八级所用禽兽尊卑不一,籍以辨别官员。
清代的“补服”都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当时的江南三织造专门定做进呈的。江南织造作为皇家的专业织造衙门,聚集了普天之下的能工巧匠。
织造绣制出来的补服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其尺寸、图案均严格按照朝廷规定执行,任何官员都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图案。
湖南也是一样。清代早中期,湖南一省所有官员的补服,全由苏杭等地输入。但到了清代晚期,湖南产生了大量的新贵官员。
据清史记载:总督、巡抚一级的不说,光参将、布政使一级的湖南籍文武官员竟有143人之多,为全国之冠。这些新贵需要大量的官服,于是,湘绣的补服就应运而生了。
在收藏品中有两件精美的湘绣补子实物:第一件是湘绣武三品豹子图案补子一对,前胸二连件,后背一件。
这是一对典型的湘绣官补。绣制年代为清代晚期,为1884年前后。武职三品,按照清代官制,该是参将一级的将军了。
根据官职和补子的年代,可以断定这对官补的主人一定是当年跟随曾左彭胡南征北战的一位湘军将领。补子的品相完整如新,背面也没有针缝线补的痕迹,说明它的主人还没来得及将它补缀到官服上去。
从刺绣工艺上来看,平针、斜针、掺针,可以说湘绣的基本针法全用上去了。豹子身上色彩斑斓,桃花、茶花娇娆鲜艳,海水波澜,云彩飘逸,还有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这一切是如此的生动,又是如此的绚丽,可以说,这是一件真正的湘绣精品,也是补子中难得如此完美的上等藏品。
作品的构图也是极其精致的。万顷碧波涌出一块巨石,一只矫健的金钱豹傲立在巨石之上,昂首向着太阳。三蓝绣的如意云彩环绕在豹子身旁,灿烂的桃花和茶花簇拥在它的左右。三只蝙蝠代表官至三品,回纹、寿纹、豹纹的图案环绕四周。
第二件是七品文官鹭鸶图案补子一件,是清代晚期1884年前后绣制。
这是一件以鹭鸶为主要图案的补子。也就是说,它的主人是一位六品或七品县令一级的文职官员。鹭鸶是一种吉祥的水鸟。翼大尾短,颈和腿都很长。顶上有细长的白羽毛披下。全身呈白色,以捕食小鱼为生。
以鹭鸶为补子的图案,是取鹭鸶勤勉和忠诚之意,表示朝廷和百姓对父母官的殷切期望。鹭鸶又称白鹭,有唐诗赞白鹭道: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故老百姓常将七品县太爷称为“青天大老爷”,即由此而来。湘绣工艺绣制补子,本是到了清代晚期才有的事。留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多。
[旁注]
胡莲仙 清代湘绣女艺人,她久居苏州,幼年就开始学习苏绣,并学绘画。中年寡居,以刺绣维持生计。为便于销售绣品,移居长沙。后来绣品销路渐广,并向当地绣女传授技法,为湘绣建立基础。她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了第一家吴彩霞绣坊。
杨世焯 (1842年~1911年),清末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出身于书香门第,能诗善词。师从著名现实主义画家齐白石之师尹金阳,造诣甚高,尤工花鸟、人物。中晚年后,他潜心研究刺绣,积极扶持刺绣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民间绣艺与中国画相结合的道路。
夺魁 在我国文化中夺魁是一件令人赞叹的事,尤其是古代文人考中状元之后,人们都锣鼓喧天的庆贺一番。并称他为金榜夺魁。其意义一般是指夺得第一名。获得第一,即夺魁首之意。
挥毫泼墨:我国画作的一种方式。挥毫指运笔,过去的毛笔都是由狼毫或羊毫所制,故挥毫为运笔;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就称为“泼墨”。
独占鳌头 鳌头是指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这里迎榜,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过去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
[阅读链接]
传说有个叫魏氏的绣女,长沙人。随丈夫在长沙一所小绣庄里做学徒。这种小绣庄当时只是以运销苏绣的补子及其他绣品为主要业务。
有一次,她看到丈夫带回的一对补子特别漂亮,便学着自己绣制。绣完后,叫丈夫拿到绣庄上托售,居然卖出。于是,她便不断地绣制,家庭生活也逐渐地好转起来。
她每3天绣好一对补子,售价银洋壹圆,可买谷子一石。她的成就刺激了长沙的其他绣庄和大量贫穷的绣女,于是纷纷加入绣制补子的行列。由于湘绣掺针的独特工艺,使绣出的补子格外漂亮美观,并富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