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苏绣技法不断发展创新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有,元代黄绢刺绣金龙云纹衣边。
这是在苏州盘门外,元末周王张士诚母亲曹氏墓内出土的,有苏绣衣裙残边4件,其上各绣4龙,相向而行,两龙之间有云纹,构图对称,形象生动,针法用接针、缠针、施毛针、刻鳞针、铺针、扎针、正戗针、反戗针、平套针、打籽针。是元代苏绣的精品。
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元代苏绣《先春四喜图》,此绣轴为深蓝色绢地,用深浅蓝、深浅绿、正红、橙红、赭石、白色丝线绣出图案。对比十分强烈,但是却很雅致。
此绣针法以深浅色彩推晕的戗针为主,花蕊用锁绣的打籽针,喜鹊的身体羽毛用单套针和刻鳞针,喜鹊脚用扎针。这幅作品绣法上的特色是用了“水路”,如相叠的花瓣、交叉的叶片,叶脉的纹理等轮廓均留以白线勾出。
这开启了后世刺绣留白技法的先河。再如梅树干上的斑苔用石绿笔染点渍,水仙根部和坡地草茵也以笔染绘制。
苏绣在明代一度得到飞速发展,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关,因为在明代,江南已成为全国的丝织手工业中心。这个时期的苏绣是在吸收了顾绣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发展。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苏绣松鼠葡萄图轴,此绣轴为明代露香园顾绣珍品。刻画精细,松鼠动态传神,师法自然,对明代以后刺绣的影响很大。
在明代,苏州城东成为丝织业中心,其郊区的木渎、唯亭、陆墓、横圹、蠡墅等农村,也以刺绣为副业,人称“家家养蚕、户户刺绣”。
1368年,明朝廷复建苏州织造局于苏州天心桥东。永乐年间设织造府,总管丝织刺绣宫货的采办。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苏绣山鸡白兔图轴。此绣轴为明初苏绣精品,以白色斜纹绫作地,用劈丝极细的丝线绣山鸡羽毛和白兔,用针严密,精细传神。衬景如山石花卉半绘半绣,点染有致。
在明代,苏绣屏风不仅为实用家具,更是室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明代苏绣屏风可分为座屏风和曲屏风两种。座屏风又分多扇组合和独扇插屏。
多扇座屏风由多扇组合而成,或三扇,或五扇,最多九扇,都用单数。每扇用活榫连接,可以随时拆卸。屏风下有长榫销,插在座面的孔中。底座多为“八”字形,正中一扇较高,并且稍宽一些,两边扇稍向里收,这样屏风就立。
传说,苏州城里有一家姓唐的人家,据说是唐伯虎的后人。这家主人唐小凤是位画家。唐小凤的夫人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画家,但她比唐小凤多一门技艺,就是从小跟着母亲学做苏绣,人们称她唐绣娘。
当年唐伯虎是有名的吴门画派四君子之一,他和沈周等大画家在苏州一带很有名气。唐伯虎晚年购买一处园子取名“桃花坞”,他在这里画画写诗。
但是,唐伯虎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财富,只是把自己的绘画技艺传给了后人。所以作为唐伯虎的后人唐小凤一家就只有靠卖画度日。
由于时代在变,明代人们对刺绣装饰品的需求超过了绘画。因此,唐绣娘的刺绣反而是一天比一天红火。那时家家挂刺绣,是一种时尚。
有一天,一位南京的商人来到苏州,找到唐绣娘,对她说,听说他们家是唐伯虎的后人,想让她绣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画,然后,他想把这幅刺绣捐给祠堂。临走的时候,这个商人给了唐绣娘十两银子做定金,并说一月后来取。
这位南京商人走后,唐绣娘就跑到丈夫房里,她说:“我当时爱着面子,怕辱没祖宗的名声,就答应下来了,可我那里绣过唐伯虎的画呢!”
唐小凤听后说:“是啊,这唐伯虎的画连我这个传人都画不到他的境界,你能绣好吗?这不是让祖宗丢脸吗!”
唐绣娘听后说:“要不咱把这生意给退了吧!”
唐小凤转念一想,这是一笔大生意啊!怎能退了呢!他急中生智,忽然想起上海露香园有一位刺绣能手韩希孟,他与韩希孟的丈夫是好友,不如去拜她为师,把顾绣手艺学会,就能把唐伯虎的画绣好。
唐小凤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唐绣娘,唐绣娘说:“这可太好了,我早就听说韩希孟绣过《宋元名迹方册》,董其昌看后还在绣本上题词称赞她运针如笔,使画理与刺绣融为一体啊!”
唐小凤就带着唐绣娘来到上海露香园,拜见了韩希孟。当韩希孟得知唐绣娘是唐伯虎的后人时,便答应收她为徒。
唐绣娘在上海露香园跟韩希孟学习顾绣技法,然后回到苏州,开始绣唐伯虎的山水画。唐绣娘以针作笔,成功的绣制了唐伯虎的山水画。
那位南京的商人看后,大加赞誉,给了她一大笔钱。从此,唐绣娘在苏州出了名,前来买她绣画的人络绎不绝。
在顾绣的发展中,韩希孟最为杰出。据说她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达到了“无不精妙”的程度。后来,故宫博物院陈列有韩希孟的仿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
其实,韩希孟创立“画绣”阶段是顾绣发展的初期,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后来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因家道中落,逐设帐授徒,历30余年,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
在当时,在苏州城中四乡许多妇女都来学习顾绣,形成了一定规模,就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那时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们也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得顾绣身价陡增。
顾绣在明代曾风靡天下,大有“无绣下姓顾”的势头,后来,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绣品,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所以明代苏绣受顾绣的影响很大,得益于顾绣的技法,为后来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海“顾绣“的推动下,使苏绣的风格与技法日臻完美,具有用色和谐文静、不露生硬跳动痕迹,行针平匀妥贴,毫无参差之处。
在明代,苏绣大师还有很多。据记载有位吴母,是明末吴江人。擅绣观音,技艺精绝,每幅一金。还有一位薛氏,曾是女教师,苏州人,寿五十余,工刺绣,兼擅丝竹。
在明代,在绘画艺术方面,由于出现了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苏绣的发展。苏绣艺人又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从此,苏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旁注]
刻鳞针 传统织绣针法之一,苏绣辅助针法之一。形似鳞纹,宜表现飞禽背部羽毛和鱼鳞等。但必须与铺针结合运用,在铺好的绣底上加刻鳞纹。有鱼鳞与施毛鳞二种。
苏州织造局 明清时期,江南最重要的丝织业中心,负责皇帝所用、官员所用、赏赐以及祭祀礼仪等所需丝绸的督织解送,都是钦工要件,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同时,织造还拥有密折特权,向皇帝直接禀报钱粮、吏治、营务、缉盗、平乱、荐举、参劾、收成、粮价、士人活动以及民情风俗等江南的地方情形。
唐伯虎 (1470年~1523年),唐寅,字伯虎。明代杰出书画家。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擅长诗文,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他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
吴门画派 我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因苏州为古吴都城,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均属吴郡,因此得名。
沈周 (1427年~1509年),字启南,明代杰出书画家。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山水画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绘画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我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祠堂 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洗马图》 是在白色素缎地上绣成,画面上垂柳摇曳,树下一马夫正为一白色黑斑马刷洗,白马兴奋地在水波中昂首嘶鸣。此幅绣作完全模仿绘画的笔法用针刺绣而成,雄健的白马以顾绣中最擅长的擞和针顺其肌肉的纹理绣成,逼真写实。
丝竹 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泛指音乐。江南丝竹音乐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它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特色。所用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深得人们喜爱和文人雅士钟情,可谓雅俗共赏。它最有资格代表江南文化。
[阅读链接]
传说有一天,唐绣娘同丈夫唐小凤商量说:“我虽然学好了顾绣,那毕竟不是咱们家的手艺,我们要把唐伯虎的吴门画派发扬光大啊!”
唐小凤听后举双手赞成。于是,他们便在苏州城内开了一家唐家大绣坊。不久,便招来十几位女红为他们绣画。
有位苏州商人,听说唐绣娘绣过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画,就找到唐绣娘说:“我请你给我绣一幅唐伯虎画的虎,要绣出吴门画派的特色,我想收藏。”
唐绣娘便一口答应下来。晚上,她把丈夫唐小凤喊到绣坊,让丈夫在灯下教她吴门画派的技法。
经过多次试验,唐绣娘终于掌握了吴门画派的技法,并与苏绣融为一体,使苏绣又有了创新。不久,唐绣娘便把苏州商人要的唐伯虎画的虎给绣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