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之巧——苏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春秋和三国时期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等特点。表现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州刺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后来遍布江苏扬州、无锡、常州、宿迁、东台等地。无论是悠久历史,还是从刺绣技艺角度来看,苏绣都是当之无愧的“四大名绣”之首,称为“古今中华第一绣”。
宋代以前苏绣发展与工艺
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濒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因此被誉为“东方明珠”。
苏绣历史源远流长,追溯起来已有2000多年。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
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
晋平公在位时为公元前557至前532年,而吴王阖闾迁都苏州为公元前514年。由此可以看出,这段史料所记载的还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
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世纪,无锡地区就已经流行着刺绣的技艺。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了。
另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余氏:
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无锡一带的绣技盛况。此时的回文彩绣锦是极有名的工艺品。它采用大折技花纹样,运用挑花绣法,也有把整朵花样缀成方胜格子,形成四方连续。在技法上高度发挥图案艺术的装饰性,显得格外巧妙。
还有流行于民间的“挑花绣”,这种绣品在一定部位作方、园、菱、放射等单一意匠图案,或缀成二方连续为带样延展、或缀成四方连续为整幅延展。
在制作方法上,是先在料子上用粉线划一个大概结构,然后在既定部位中运针,优秀的作品全凭作者心细手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配色有大红大绿的,也由单纯素朴的,各见长处。
挑花绣后来逐渐被更为简易的“列针绣”取代,刺绣花样一般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图案,如“吉祥如意”、“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等最为常见。
当时的刺绣主要以家庭“女红”的形式存在,品种有鞋头、枕套、帐幔、椅垫、香包、镜袱等。
到了汉代,苏绣除了一般的绣品外,还出现了一种苏绣屏风。苏绣屏风分小屏风、大屏风两大类,小屏风一般置于桌面,尺寸娇小,因此又称“台屏”,大屏风则特指落于地面,俗称“地屏”,“地屏”规格尺寸相对于“台屏”大得多,多用于家庭装饰。苏绣屏风的做工相当精致,细腻不乏雄伟气魄,款式以“双面绣”居多。
在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曾经建于三国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旋针,这说明苏绣在秦汉三国时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到了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苏绣除了一般的日常绣品不断增加外,苏绣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加普遍了。不但居室陈设屏风,就连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边侧都附设小型屏风。这类屏风通常为三扇,屏框间用钮连接,人坐席上,将屏风打开,左、右和后面各立一扇。
在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列女传图》中,就可以看到当时使用屏风的情景。图中屏为三扇,描绘通景山水。这种三扇屏风,无须另安底座,只需打开一扇,便可直立。这时的苏绣屏风,除起陈设作用外,更主要的还是起遮蔽挡风作用。
在南北朝时期,这类屏风开始向高大方面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折叠屏风的特点主要在于轻巧灵便,独扇屏风却不然,它形体宽大且重,还必须有较重的竖向木座支撑,否则不能直立。由于稳重,它在室内陈设中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隋唐五代时期盛行苏绣书画屏风,史书及当时的绘画中屡有记载。在史书《新唐书·魏征传》中有皇帝用屏风的记载。在《新唐书·李绛传》记载:
李绛元和二年为学士,宪宗命与崔群、钱徽、韦弘景、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败五十种,为连屏。
旧纪元和四年,御制君臣事纪十四篇,书于六扇屏风。
当时,有的屏风双面有图,可以随意陈设。单面就不然,只能靠墙陈设。这种连屏还不受数量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加。
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有五代紫绛绢刺绣宝相睡莲经帙,是在苏州云严寺虎丘塔出土的。经帙正中绣有一大朵莲花,花瓣用散套针,针脚匀齐,针线丝理向叶心汇集,叶边扣线为双勾。
花枝用接针,圆转自如,两针衔接处不露针脚。莲瓣用金黄色丝线大面积满铺,再配淡绿浅蓝莲叶、绿色缠枝。色调淡雅秀丽。
在古代笔记《清异录》中说,五代十国时期,后蜀高祖孟知祥做画屏70画,用活动钮连接起来,随意施展,晚年常用为寝所,喻为屏宫。
苏绣发展到了宋代时,艺术有了更加提高。据后来清代的《四库全书·清秘藏》有关记载: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
宋代苏州刺绣技术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那时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
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老百姓,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据有关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了。
在苏州一带,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富裕人家女儿的刺绣教习。她们不仅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如荷包、汗巾之类,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因此,绣花也就成为衡量新娘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在宋代,苏绣屏风很多。如宋代绘画《梧荫清暇图》中的屏风,四边较宽,边框内镶里框,以矮佬和横枨隔成数格,格内镶板,浮雕绦线,屏心描绘山水风景。屏下镶裙板,镂雕曲边竖棂,下有墩子木。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高会学琴图》中的屏风和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像中的屏风属同一类型。宽边框,全身素面,不作任何装饰,裙板镂出壶门洞,两侧有站牙抵夹,底座与屏框一木连做。从画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场面。
苏绣屏风的使用情况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现。河南禹县宋墓壁画《对坐图》是描绘墓主人夫妇俩生前对坐饮茶的情景。两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后有屏风遮蔽。
这样的陈设形式,主要是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风形体不大,独扇,从画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与站立的人大体相同。
较大的苏绣屏风形象应以宋人《白描大士图》为代表,屏心为独扇,从画面人物比例看,形体庞大。木框之内菱形宽边,屏心满饰六方龟背锦,比屏前所设的炕榻还长出许多。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罗汉图》中的屏风,为三扇,中扇稍大,边扇稍窄,并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
这类苏绣屏风实物资料,还有山西大同晋祠彩塑中的圣母像。圣母端坐凤纹宝座上,身后立海水纹三屏风。屏风正扇宽大,两边扇稍窄并微向前收,呈“八”字形。
[旁注]
刘向 (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谏营昌陵疏》、《战国策叙录》、《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他的著作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是其主要特色。
晋平公 姬姓,晋氏,名彪,公元前557至公元前532年在位。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了胜利。后来,令中军尉祁黄羊举贤,祁黄羊先后推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留下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
吴国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当时位于苏皖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后扩张到苏皖全境、浙中北、赣东北部分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后期位于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双龙戏珠 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豪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制以装饰的面积而定,不管是何种排列,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瑞光塔 又称“瑞光寺塔”或“瑞光院塔”。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根据志书记载,在三国时,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为他创建了这座佛寺,是苏州的著名佛寺之一。
顾恺之 (348年~409年),字长康。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他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虎丘塔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虎丘塔是著名的宋代古塔。始建于五代,落成于北宋。
孟知祥 字保胤,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后唐时期,孟知祥因在灭前蜀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被后唐政府封为西川节度使,明宗李嗣源时期又授孟知祥为成都西川节度使。934年,他趁后唐内部皇位争夺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改元“明德”。
李公麟 (1049年~1106年),北宋著名画家。他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范仲淹 (989年~105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他曾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
刘松年 (约1155年~1218年),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他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擅画人物、山水,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
[阅读链接]
传说晋平公派遣使节叔向到吴国访问,吴国人把船擦拭得干干净净来迎接他。船里左边500人,右边500人,有的穿着绣衣豹皮,有的穿着锦衣狐皮的裘。
叔向由吴国返回山西时,吴国人用装饰富丽的花舫为他送行,并送给他许多苏绣作为礼物。叔向十分感叹苏绣的精湛技艺,就向吴国人请求,派一位苏绣高手到山西传授苏绣技艺,吴王答应了。
就这样,苏绣工艺传到了山西,并在山西一带得到了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