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苏绣以精细雅洁闻名
清代,在苏州苏绣由于商品绣的发展业已形成行业。道光年间,刺绣业构祠于葑溪。同治年间,绣业创立锦文公所,及至光绪年间,苏州经营苏绣的绣庄著名的有人和瑞、人和震等72家,以后发展到150多家。
绣庄还按生产的品种不同分成3个专业系统,即绣庄业,清代专营宫货,兼营少量欣赏品,是绣庄中实力最强的。
戏衣剧装业:专制戏衣、神袍、旗、伞、轿衣兼营寿衣。零剪业,以小件为主,如帐沿、枕顶、扇袋、门帘、床沿、童装、童帽等。
有的绣庄还雇有代放者,俗称包口,转手发给吴县木渎、西津、善桥、枫桥、横塘、新郭、光福、香山、东渚、蠡墅等地的农村女工,作为农民的家庭手工业。
各地的绣工各有专长,如平金在横塘,打籽在蠡墅,平绣在木渎、光福。部分在城市的绣工,擅长网绣、擞和针画绣、戳纱、纳绵等。
民间刺绣日用品中有一类是自绣自用的奁具,品种有室内装饰品、服饰、佩饰、小品等。图案内容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吉祥图案。在布局、设色方面,不追求物质象如实逼真的效果,却能出奇制胜,从而造成人物视觉上的舒适感。
清代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美誉。清代是苏绣发展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特别是清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苏绣讲究花线的粗细,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2粗称一丝。劈丝就是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注重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
还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不但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
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绣鱼身线条就要略粗,排针密,才能表现浑厚感。又如绣石头、老树梗等,线粗,排针不必过于均匀。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的,十分逼真生动。
苏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8个字。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
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和色无迹、均匀妥帖、丝缕分明、毛片轻盈。可以说,苏绣技艺是在绣制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
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以取得艺术效果。
心灵手巧的苏州绣娘们,以针代笔,积丝累线,通过一针一线,花上数天或数年的时间,绣出形神兼备、配色秀雅、色泽文静和针法灵活的作品。这些苏绣用品不仅绣工精细,而且图案花纹中含有喜庆、吉祥之意,深受人们喜爱。
如清乾隆时的一件“缂丝加绣乾隆御题三星图轴”苏绣。这件绣品图为彩缂加绣,有福、禄、寿三星和苍松、鹤鹿等象征长寿的纹样。
这件作品采用平缂、长短戗、搭缂等技法,为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在一些细微之处,辅以丝线刺绣。如人物的衣纹、鹤鹿的躯体等,用钉金线、散套针和施毛针等绣出。整幅画面使用色丝多达30余种,构图饱满,缂绣精美。
还有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苏绣山水图屏。此绣件为四景山水挂屏,绣线有深浅蓝、深浅紫、深浅赭、橙红、粉红、土黄、白色等,色彩丰富,针法则以单套针、戗针为主,作垂直或斜向排列,物象配色无掺色、和色,而是色块平涂,装饰感很强。景物绣法,虚实并施,颇见匠心。
苏绣在民间的色彩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在民间也产生了一批苏绣名家,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钱蕙、林抒、赵慧君、沈关关、杨和、金采兰、江缪贞、潘志玉、张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
在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双面绣也叫苏绣两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供人仔细欣赏的苏绣绣品。这种绣品主要出自苏州。
双面绣按它的框架分类,分为外方内圆结构的、台屏结构的、圆形结构的和蛋型结构的,按它的尺寸分为直径为30圆的、直径为20圆的、尺寸相乘的和方形的,按它的框架成分分为紫檀木框架的、鸡翅木、花梨木框架的和白木的框架。
双面绣其实是苏绣的传统针法之一,是变体绣的一种,也叫“两面光”。苏绣双面绣在之前的北宋时期,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清代经过苏州刺绣艺人的钻研改进,得到很大发展。
双面绣是苏州最鲜活的象征,细密的针脚、完美的构图,简直温婉动人,呈现出的是粉墙黛瓦之外的绚丽五色。
更重要的是,精致灵巧的苏州人,能用活脱脱的双面绣展现出苏州的发展变化,一面是传统的,一面是时尚的,或者一面是经济的,一面是文化。这如同双面绣上的风景幽隐、小巷园林和昆曲评弹的风雅之地,是整个苏州文化生活的结晶。
在民间,流传着一位叫刘女红的刺绣能手,创新出“双面绣”的故事。
传说在清代,苏州有一位县太爷,想要给慈禧太后祝寿,他想到了当时盛行的苏绣。便命手下人去苏州的各家绣坊,寻找能工巧匠的女红,让她们创新一种特别的苏绣,来献给慈禧。
如何才能找到能创新的苏绣女红,这让手下人犯难了,他们问遍各个绣坊也没有找到。这位苏州县太爷为此闷闷不乐。
有一天,他去巡视,路过一家酒店。忽然,他抬头看到挂在酒店外面的酒旗,与其他酒旗不同。这个被风吹得左右摆动的酒旗,原来是绣的双面。
县太爷立刻让人停下轿,走出轿子,他对手下人说:“到这家酒店吃饭。”
酒店主人连忙上前迎接,把县太爷请到一间雅室,这里墙上还挂着几幅刺绣。
酒店主人连忙把茶递上说:“老爷,你光临我们的酒店,是我们酒店的荣耀,您请慢慢用茶。我这就去让人安排本店的特色菜。”
县太爷说:“店家,吃饭不忙,我想问你一件事?”
这时老板面色有些难看,他不知道问的是什么事。
县太爷不紧不慢地说:“你告诉我这酒旗是那个女红给绣的呢?”
一听此话,店家连忙跪下说:“请大老爷明鉴,小的这个酒旗是让附近的一位刘女红给绣的,当时她给我绣错了一面,我让她赔钱,她没钱,又在另一面给我绣了。”
县太爷听后说:“你把这位刘女红喊来,我有话要说。”
店家连忙叫店小二去请刘女红过来。不一会,那位刘女红带到了。县太爷见刘女红十五六岁,长着鸭蛋脸,眉清目秀。县太爷便问:“你是刘女红吗?”
刘女红回答:“是。”
县太爷又问:“这家酒店的酒旗你是如何绣成了双面的,你如实说来。”
刘女红说:“是我绣的。本来店家让我在酒旗上绣成一个酒字,没想到我一下子给绣错了,可我又没钱买布和线,所以就想尽办法,把所学的技法都用上,还创造了一种针法,在背面又绣了一个酒字,老板也没怪我。”
县太爷听后说:“你说的句句是实吗?”
刘女红回答:“一句都不虚。”
县太爷眉开眼笑地说:“我想让你再给我绣个双面的画,你能绣成吗?”
刘女红说:“只要老爷给我样子,什么样的画我都会绣。”
县太爷说:“你给我绣一个当今老佛爷的双面像,我要去给老佛爷祝寿。”
刘女红便答应下来了。这时,县太爷命手下人到县衙门拿来慈禧画像,交给刘女红。县太爷临走时候说:“这顿饭是我赏给刘女红的,绣好了我还有赏银。”
刘女红虽然是民间的一个绣坊女红,但她刻苦好学,早学得一手绝活。她非常认真绣了一个月,便绣出了慈禧的双面绣像。县太爷看后,很满意,赏了她十两银子。
县太爷把这幅双面绣送到京城为慈禧祝寿。慈禧是个喜欢书画的人,她见了这幅自己的双面绣像,非常高兴,对苏州县太爷连升三级。刘女红也被皇家招纳为皇家刺绣。从此,苏绣又一次声名远播。
双面绣是在清代后期产生的,说明苏绣在绣制技术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双面绣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
它和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以不管,而双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
苏绣艺人善于总结经验,独辟蹊径,继双面绣之后,又相继成功地创造了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双面三异绣等新作。
双面三异绣是在双面异色的基础上发明而成的,同时又是对双面异色绣的发展。其特点是绣品正反两面异样、异针、异色。
即正反两面对应部位图样不同,针法不同,色彩不同。它能使观赏者能在一幅绣品上欣赏到不同图案、不同针法、不同色彩的刺绣艺术形象。
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除了双面绣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照顾到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
吴县苏绣艺人制作有酷似雕塑的双面异色的立体绣,其代表作是《云龙腾飞》,用含金和银的金线、银线与真丝花线,一面绣成腾飞的金龙,另一面则为银龙。
蒸腾的云霞,闪闪的群星,火红的宝珠,都突兀在绣面上。既是绣品,又似雕塑,双面绣高超绝伦的技艺,简直精彩绝伦。
在清代,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指一种半绣半画的绣品。有的只绣一小部分,大部分为绘画。亦有大部分为绣制,小部分绘画。
如《连塘乳鸭图》绣品,乳鸭为刺绣,莲塘水草为笔画。如绣古装仕女,只绣衣上花饰,余皆笔画。画多绣少,所以又称“补画绣”。
闺阁绣创始人是丁佩,她在无锡生活期间,身居闺阁,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丁佩首次提出了苏绣“齐、光、直、匀、薄、顺、密”7字诀。
丁佩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实用绣,而是细腻典雅,属格调高雅的观赏绣。丁佩说:“刺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甚广”,同书画一样,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为“闺阁中之翰墨。”
所以后人把这类出自闺阁中的观赏绣称之为“闺阁绣”,而“闺阁绣”在苏绣艺术史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到了清末,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兆头。在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寿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仿真绣尤其以南通仿真绣最有名。南通仿真绣也称“沈绣”,是苏绣的一个分支,得名于它的创始人,那就是刺绣艺术家沈寿。
南通仿真绣继承了传统苏绣的风格,体现了苏绣艺术的平、齐、光、亮等工整细腻的特点,南通仿真绣的传神、写实、逼真是其他刺绣不能比拟的。丝线的自然光泽、明暗关系的处理,绣面神态变化无常,是绘画所不能及的。油画能调出的颜色,丝线都能表现。一种颜色以浓淡色差之分有十几种或二十种之多。
在用针方面,南通仿真绣也改变了以往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而是按自然物的形状旋转铺绣。这些艺术特色使仿真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南通、苏州一带得到传承与发展。
南通仿真绣的画稿以油画、照片和自然界的物体为对象,吸收西洋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用我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西方艺术,为典型的中西方相结合的艺术表现。
南通仿真绣的色彩比传统的苏绣更加丰富,丝线的自然光泽与独特的针法、明暗关系所展示的刺绣作品变化莫测,立体感强,从不同角度观看都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用针和用线方面,充分体现了刺绣的针法与绣线的工艺,作品具有仿真的艺术效果。
南通仿真绣开创了传统刺绣创新风气的先河,其刺绣技艺和刺绣艺术思想为我国刺绣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沈寿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
后来,由沈寿口述整理的《雪宧绣谱》,是她终生艺术实践的结晶。绣谱共八章,从绣备、绣引、绣要、针法、绣品、绣德、绣节、绣通等方面对刺绣技艺作了精辟论述。对其独创的“仿真绣”艺术进行理论研究,阐述其艺术特色。
此绣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刺绣艺术理论著作,标志着我国传统刺绣艺术从感性的认识与实践经验,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和专业理论。
[旁注]
长短戗 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就是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叉,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
搭缂 缂丝技法之一,亦称“搭梭”。当缂织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纹边缘时,因两色不能互相连接而形成裂缝,故在每隔一定距离处,使两边的色纬相互搭绕对方色区的一根经线,以避免竖向裂缝过长而形成裂口,此种缂织技法称搭缂。
粉墙黛瓦 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昆曲 发源于十四五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评弹 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酒旗 是我国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于招揽生意的锦旗。酒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
祝寿 一般指晚辈对长辈或亲友之间的敬重之举,在古代指在老人过生日时为他祝贺,后来发展成庆祝生日的代名词。或设寿庆宴席、或敬献书画艺术品等,祝愿人长寿。
《连塘乳鸭图》 缂丝艺术品,为传世之作。成莲花盛开的池塘中,以游戏争食的母鸭为中心,岸边的白鹭和翠鸟与之相映成趣,蜻蜓飞舞,草虫唧唧把游禽、飞鸟、草虫、花卉等自然生态和奇山怪石、潺潺流水等自然景色,浑然结合在一起,可谓是巧夺天工,精湛绝伦。
闺阁 指我国古代未婚女子的卧室。因为古代女子未婚之前是不允许在外抛头露面的,大部分时间必须待在自己的卧室,做刺绣女红,直到媒人上门提亲。
绣工科 创建于1904年,由清廷农工商部建立,又名“女子绣工科”。委任沈寿为总教习。沈寿夫妇从苏州随带助教、画士7人。其中内设刺绣、同画、国文等课目,以刺绣为主。
刺绣传习所 教习刺绣的地方。苏州刺绣传习所位于苏州古城市中心,闹中取静,地理位置极佳,小巷风情又与喧嚣隔世。占地不大,但具备苏州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廊、榭、假山、花木鱼池等一应俱全。
[阅读链接]
据记载清代苏绣欣赏品流派繁衍,名手辈出,闺阁妇女盛行“画绣”。
苏州妇女以刺绣为贤淑,《吴县志·列女》中就有不少记载,如“凌厚甫妻李氏,年二十六夫卒,遗孤兆昆,氏失志坚守,并益勤女红”,或劝之少休,则曰:“顾为女子者必有所事,事则心有所寄,妄念无自而生,众皆叹服。”
这是说她丈夫死后矢志坚守,益勤女红,把刺绣作为修身养性,精神寄托。其时,苏州一带的名门闺媛一般都能书会画,咏诗刺绣,其中以擅绣最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