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晋祠格局日臻完善

清朝时期,经过多次整修扩建,晋祠构成了左右捭合于中轴线的综合性古建筑群。在祠庙范围内恢复修建了胜瀛楼、待凤轩、公输子祠、傅山纪念馆、三圣祠、舍利生生塔、贞观宝翰亭、文昌宫、钧天乐台、昊天神祠、松水亭和三台阁等建筑。

胜瀛楼北邻智伯渠、白鹤亭,南邻同乐亭,就是后来的傅山纪念馆,西与水母楼遥对,东北侧为水镜台,为明末清初的建筑,原为达官显贵登楼观景而筑。

胜瀛楼东西向高17米,重檐歇山顶,底层面宽3间,进深3间,前后设门,东额“大观在上”,西额“在山水间”。

胜瀛楼内设木阶可以登临上层。围以低矮木栅栏,便于观景。上层四面皆空,楼东面悬挂“胜瀛”匾额,西面悬挂“栖云”匾额。此楼命名胜瀛楼,意为此楼胜过瀛州仙境。

据说,胜瀛楼竣工时,恰巧为夏至这天,胜瀛楼的四面均能受到阳光照射,因此“胜瀛四照”便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清代著名书法家杨二酉作《胜瀛四照》诗:

危楼起天半,周栏四望通。

此中先受月,无面不当风。

水光射檐动,山色入廊空。

且欲骋游目,残霞片片红。

1718年,待凤轩在晋祠的财神洞北建成,坐北向南,面阔三楹,宽10米,进深8.5米,占地面积85平方米。唐代诗人牛丛曾有诗道:

洞名独占朝阳号,应用梧桐待凤栖。

待凤轩之名就是取自此诗之意。清代著名书法家杨二酉曾题楹联一副:

桐叶自当年剪得;

凤凰于何日飞来。

笔力飘逸洒脱,似龙飞凤舞,寓意也很风雅。

公输子祠位于台骀庙和水母楼之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92平方米。公输子祠俗称“鲁班庙”,为奉祀鲁班而建。公输子祠在1730年增建神龛,1760年重修全祠,并在殿的前檐加悬“巧思入神”匾。

公输子祠庙虽不大,但祠基高耸,沿石阶20余级才能上达于祠。正殿三楹,红墙青瓦,清净而庄严,柱头的雀替镂雕着粗壮的金龙,颇为壮观,两面山墙前墀头上用砖雕刻的花饰也十分精巧。

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又名一鉴居,创建于1737年,在胜瀛楼的西南侧,是一座坐南向北的四合院,其总占地面积553平方米,整个馆址东西宽20米,南北深27米,内有南屋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前开屏门,别成院落。

东北隅辟小门,东出别构小院,中设灶具以为餐厨。

馆内四周连通,为回廊式的展厅,雕刻精致,油饰彩绘,雅致怡人。

纪念馆是永久性陈列展览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当时,乡里人士岁时宴食多会集于此,上级官员常往来于斯,故俗称“上官亭”。

傅山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明清之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傅山而建,他不仅在文、史、哲、医及书法绘画诸方面均有卓越成就的文化巨人,更是清初著名的反清人士,不仅在他生活的时代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后世也获得相当高的评价。

三圣祠位于晋祠中轴线南侧,殿堂建在1.5米高的平台上,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前檐有廊。两侧的砖砌花栏矮墙与牌坊门围成一个独立的庭院。殿内塑有三圣的塑像:“药王”、“真君”和“龙王”。

药王又称“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在三尊塑像中居主,座前奉10大名医柱,为:岐伯、雷公、淳于意、皇甫士安、韦慈藏、华佗、张仲景、王叔和、葛洪、孙思邈。旧时人们有病,常去药王像前烧香跪拜,祈祷病人早日康复。

药王的左边塑的是真君,又叫仓公,传为山东临淄人,曾任仓长,为保护仓储之神,仓公座前塑耗仓鼠。

药王的右边塑的是黑龙王,为古代四灵之一,被认为具有降雨行云的神性。1110年,宋徽宗赵佶敕封龙神为王,于是龙王信仰逐渐遍及各地。

在清乾隆年间,舍利生生塔已毁塌过半,1748年在晋祠南堡杨廷璿的提倡下,又进行了一次重建。在当时,除舍利生生塔外,浮屠院占地面积1692平方米,建筑面积538平方米。舍利生生塔耸立院中央,仍然保留了它早期的规制。

舍利生生塔正厅五间,两边设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西南开有月洞门,通柏月山房;院南辟“通幽”小门一座,与奉圣寺后院相连;院东南设垂花门一座。周围绕以透空景窗,使得院内外景色互相呼应。

舍利生生塔除第一层正面有杨二酉“雅明动化”横匾外,其余各层门额均有砖刻题字。塔院西侧的院落叫留山园。

1770年,贞观宝翰亭,改建为三楹,并改为南向,邑令周宽并题加“贞观宝翰”匾额。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亭高6米,坐落在15米的台基上,占地面积109平方米。

亭内东西各置一巨碑,东面为《晋祠之铭并序》碑,右面为同乡杨瘫镌于1772年按原碑拓片摹钩刻成的复制碑,碑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由于复制工艺高超,与真品如出一辙,难辨真伪。

文昌宫位于晋祠庙东北隅,智伯渠北岸,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93平方米,1773年扩建。据“晋祠移建文昌阁碑”记:

旧制祠于智伯河南岸,仅一楹。前为道院,旁则小屋数椽而已,无可观。

扩建后的文昌宫有宫门三间,为一门两窗式,雕甍镂,三叠四垂,门两侧辟月窗,造型精美别致。门内廊五楹,中为屏门,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南隅设月门,通五云亭。

正面飞阁两层,上面为文昌阁,明间篆书砖匾“紫垣六府”,祀文昌帝君,左右为魁星和禄神,北壁有杨二酉作诗、杨瘫书写的《晋祠全景诗》。

阁下洞穴,名为七贤祠,祭春秋战国间晋国晋卿智伯的家臣豫让、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白居易、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和欧阳修、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和王琼。

阁左右建平台,台上复顶作游廊式,额为“诗榭”,东、西各四楹。东西榭壁上有墨书咏晋祠内八景五言诗,均为杨二酉所作,杨瘫书,墨迹清晰,完好无损。

从右翼诗榭顺阶而下,北面浅洞的西壁,嵌有傅山所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石刻一块,书体为小楷,骨力神韵,堪称佳品。

文昌帝君是道教之神,是北斗魁星附近文昌六星的神化。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传说梓潼帝君是四川梓潼一带的地方神,帮助唐玄宗李隆基渡过内乱,因而受到统治者的祭祀,影响逐渐扩大。

唐、宋、元各代分别赐以封号,其中元仁宗皇帝赐“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皇帝”,从此梓潼与文昌信仰结合起来,被认为能帮助儒生科场及第、预知士人的腾达升迁,因此,文昌又名“文曲星”,文昌帝君成为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

锁虹桥位于文昌宫的南面,横跨在智伯渠上,始建于1773年,石桥北向护栏为砖花墙,与文昌宫连为一体,又称“文昌桥”,是通往文昌宫的要道。

钧天乐台位于昊天神祠对面,坐南朝北,是专为祀奉关帝酬神唱戏的戏台。清乾隆年间建造。“钧天”是从《列子·周穆王传》“钧天广乐,帝之所居”中摘取而来的,“钧天广乐”是指天上的音乐。

乐台高1.5米,面宽1.35米,进深10.5米,前台及两旁围以低矮的石雕栏板。台上前部为三面开敞的卷棚歇山式建筑,高7.5米,后部为面宽三间的单檐歇山顶乐楼,高10米,屋顶用勾连搭形式联结为一体。

平面布局采用了移柱法,前檐明间扩大到4.51米,两次间宽仅为1.92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戏的需求。

前台柱头上正侧两面皆施图形的大额枋承重,枋上设斗拱,拱头皆雕成下昂刻三幅云,明间平身科中间一攒雕作华丽的斜拱,柱头科及平身科后尾全部采用镏金作法,出五拽架,直挑金檩下,从台上仰视,给人一种清爽之感。

乐台的背面置以门扇,斗拱华美,前檐明间巨大的雀替镂空层雕,拱眼壁也用矮雕龙凤装饰,使整座乐台显得格外轻巧俏丽,是祠内清代建筑的代表作。

钧天乐台的位置也安排得恰到好处。把一座玲珑剔透的乐台,巧妙地安置在智伯渠畔,碧波荡漾的潺潺泉水,通过形似瓜蔓的渠道由南而来,在此经乐台背面缓缓流过折向东去。

若遇演唱期,水声、歌声、乐舞声交织在一起,别有情趣。如从会仙桥眺望,则钧天乐台临水泊岸,又如一座水榭高台。

昊天神祠坐北朝南,东连东岳祠,西邻唐叔虞祠,规模宏大,是玉皇阁、三清洞和关帝祠的总称,也是晋祠中最大的道教庙观。

因玉皇大帝全称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而得名“昊天神祠”。昊天神祠是在关帝庙旧址上扩建的,因此民间一直称这里为关帝庙。

在1795年重修关帝祠之前,关帝祠、玉皇阁和三清洞原来都是各自独立的。重修后,因其基址后移,玉皇阁迁于三清洞上,建阁3间,所以就筑成了前后两进院,前院为关帝祠,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

前院关帝祠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顶为悬山式,殿前明间开隔扇门,殿内供关帝坐像,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长髯,身着绿袍玉带。

两壁及后墙上绘桃园结义、水淹七军等80余幅关帝故事图,画工精湛,人物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前廊檐上高悬清咸丰年江苏文人韩宝绶撰书“如天之平”横匾,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

昊天神祠的后院主殿为二层建筑,东西两旁各有配殿三间。中间主殿下层为三清洞,共有石洞5间。中间3间内塑三清神像: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和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

洞顶上部有砖砌仿木构斗拱出檐,明间额上嵌有清乾隆年间晋祠镇人杨培所撰“先天祖炁”砖刻横匾。

后院主殿上层的玉皇阁建在三清洞顶,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殿脊有琉璃瓦覆饰,飞阁前面及左右有廊可绕,内供玉皇大帝。

松水亭位于八角莲池西面,苗裔堂东面,清乾隆末年所建。“松水”之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

该亭为长方形四角亭,卷棚歇山顶,面宽三间9米,进深二间5米,面积45平方米。前后明间辟门。

松水亭有木刻联一副:

晋水源流汾水曲;

荷花世界稻花乡。

概括了晋祠的地方特色,充满诗情画意,是晋祠楹联中的佳品。

在松水亭小憩,十分惬意,特别是夏日的晚上,坐在亭中,可闻水流声,可观水中月,会顿觉远离尘世,烦恼全消,令人陶醉。

三台阁建于悬瓮山腰,因地势高峻,命名三台,与吕祖阁一线毗连。清光绪初晋祠住持僧续昙募建,东向三楹,面宽9米,进深5米,占地面积45平方米。清光绪时汪敦元仿汉缪篆所题木刻楹联:

胜迹拓蓬莱,凭栏向远,只赢得几点落花数声鸣鸟;

名山开图画,把酒凌虚,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沙鸥。

春秋佳日,游客至此,四望远眺莫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旁注]

瀛州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仙山,与蓬莱、方丈并称“东海三神山”。《山海经》记载,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即山东曲阜人。因古时“般”和“班”同音、通用,故称他为鲁班。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之一,由于其土木技艺精湛,他被后世的土木工匠们尊为祖师。

宋徽宗(1082年~1135年),本名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他在位25年,亡国后被俘并受折磨而死。他自创了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落款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垂花门 是我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此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碑拓 指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乌黑墨色有光泽的谓“乌金拓”,墨色淡而匀净的谓“蝉翼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均称为拓本。

飞阁 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我国最早的立交桥。

游廊 指连接亭台楼阁的走廊。在四合院中,游廊分为四种:中门东西两侧转弯通向东西厢房的是抄手游廊;东西厢房向北然后拐弯通向正房的是窝角廊;东西厢房和正房前都有檐廊,与抄手廊和窝角廊相连,形成一个合字,人们可以在走廊里走一圈而不用担心雨天被淋湿;还有一种走廊是纵深或横向的,用来连接两个以上的院落。

唐玄宗(685年~762年),亦称唐明皇,名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后,任用姚崇和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但后来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后期的衰退埋下了伏笔。

勾连搭 指两栋或多栋房屋的屋面沿进深方向前后相连接,在连接处做一水平天沟向两边排水的屋面做法,其目的是扩大建筑室内的空间,常见于大型宅第及寺庙大殿等建筑中。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道教奉李耳为祖师,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道教的“道”与“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玉皇 就是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他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大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诗人,诗书画都很有名,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有“诗佛”之称。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缪篆 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其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因而得名“缪篆”。后来,汉魏印采用的多体篆文统称为“缪篆”,亦称“摹印篆”。

[阅读链接]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傅山与顾炎武和阎尔梅等都是好友。据说,傅山同顾炎武曾隐居在晋祠的云陶洞中。

在晋祠云陶洞的南壁上,有一块突出的怪石,上面题有“云陶”两字,就是傅山当年所题,晋祠的云陶洞也因此而得名。

史载,傅山在晋祠云陶洞隐居时,经常写诗、作画和写对联。著名的七律《朝阳洞》和七绝《宿云陶》就是这时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