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爱国名相的文丞相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千古传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文天祥本人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文天祥历来是坚贞不屈、精忠报国的爱国典范,受到人民的爱戴,明朝建立后,不少地方都建祠纪念。

在北京东城、浙江温州、深圳南山和江苏南通等地先后兴建了文丞相祠。但在文天祥的纪念性建筑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北京东城的文丞相祠。因为,文天祥不仅被囚、被害于此,名篇《正气歌》也写就于此。

1376年,明代文学家、按察司副使刘松主持在文天祥就义和被俘囚地附近,在顺天府学的右侧修建“文丞相祠”。当时,他还把文天祥被害的柴市一带也改名为“教忠坊”。

1408年,明朝朝廷把祭祀文天祥列入祀典,每年春秋两次,由顺天府官员主持祭祀仪式,同时重修了文丞相祠。

1429年,顺天府尹李庸主持重修了文丞相祠。到万历年间,顺天府督学商为正将文丞相祠从顺天府学以西迁至顺天府学以东,原祠址改为怀忠会馆,丞相祠的规格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此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都对文丞相祠加以了修缮。

文丞相祠坐北朝南,自南向北由大门、过厅、享堂三部分组成,面积600多平方米。文丞相祠的大门为牌楼式,进深1.5米,宽3.2米,悬山筒瓦大脊并饰以脊兽,门前一对抱鼓石,两侧砌有青砖反八字影壁,门楣内外正中各悬一匾,门外匾额书“文丞相祠”,门内匾额书“浩然之气”。

大门与过厅构成一进院落,过厅三间为腰厅,面阔10.8米,进深五檩8.7米。前廊后厦,大木大式硬山筒瓦大脊,并饰以脊兽,廊柱上有两副木质楹联:

地老天荒,不忘一部中华史;

山呼海啸,齐唱千秋正气歌。

雷潜九地声元在;

月暗千山魂再明。

面向大门的是刻有文天祥像的石碑,上面书写有文天祥临刑前的绝笔,充分表达了文天祥取义成仁的心愿: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在过厅正中立有一尊文天祥半身塑像。相传,文丞相祠初建的时候,文天祥塑像着儒服,后来才改为宋丞相的官服:头戴高冠,手执笏板,面容安详,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南方,三绺黑须飘洒胸前,一派儒雅风范。

文天祥塑像后面设有一道屏风,屏风正面书有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屏风背面有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石刻文天祥的诗《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首五言古诗,共60句,是文天祥用生命谱写的《正气歌》,不仅是他理想美、人格美的体现,而且是其爱国思想的集中升华。

此外,过厅里有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展览”,主要介绍文天祥的“青少年时期”、“入仕后15年间”、“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举战旗”、“兵败被俘”和“被囚就义”的英雄事迹。

过厅之后为二进院落,院内原有三棵树龄达百年的古槐和枣树等。后来,只剩下了一棵歪脖枣树,位于享堂前东侧。相传,这棵枣树为文天祥当年被囚于兵马司时亲手所植。

其奇特之处在于它尽管枝干虬曲,但都自然倾斜向南,似乎也在学着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为此,有人还在这里写了一副楹联:

雷潜九地声元在;

月挂千山魂再明。

二进院的主体建筑为灰筒瓦、悬山顶式的享堂,是用来供奉并祭祀文天祥的地方。享殿大小同过厅相同。大式悬山筒瓦调大脊,檐下出单昂一斗两升斗栱,是明代建筑。

享殿的门楣正中悬有一匾:“万古纲常。”享殿中间的须弥石座上置一木龛,龛上一匾:“古谊忠肝”,龛内供奉一尊文天祥手持朝笏的彩塑坐像,上悬“浩然之气”匾额。

在享殿里面,除了珍贵的“教忠坊”石刻嵌刻在文丞相祠享堂的西壁上外,还保存有许多历代石刻等珍贵文物。

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壁上嵌刻的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写的《云麾将军李秀碑》断碑二础石,元朝刘岳申所撰《文丞相传》碑一通,北墙前有明代王逊刻写的《宋文丞相传》和清代的朱为弼写的《重修碑记》碑一通以及《宋丞相信国公像碑》等。

[旁注]

按察司 官名,明代时,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顺天府尹 顺天府是明清时期整个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顺天府尹则是北京的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正三品的文职外官。

抱鼓石 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和石镜等。

脊兽 是我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文征明(1470年~1559年),明代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曾官至翰林待诏。在诗文上,他与明代的文学家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他与明代的杰出画家沈周、唐寅和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李邕(678年~747年),唐代书法家。他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李邕能诗善文,尤其擅长行楷书。

[阅读链接]

据史料记载,在文天祥被掳去元大都至被害的4年中。元朝曾千方百计地对他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

有一天,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

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于是,忽必烈拟下谕旨,授文天祥高官显位。

投降元朝的宋臣们也写信相劝,但他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

后来,忽必烈召见文天祥,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词拒绝,并说:“但愿一死!”

文天祥就义那天,行刑前,他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

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

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