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画名世的米芾及米公祠

北宋年间,米芾出身于山西太原一个官僚家庭,其五世祖米信是北宋初年的开国元勋,他的高祖和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员,自父亲米佐,开始读书学儒。米芾的母亲阎氏,曾是明英宗皇后高氏的乳娘。

相传,米芾6岁时已能熟读诗百首,10岁时能够独立写碑。这期间里,他随父亲迁居去襄阳居住了十几年,在他17岁的时候,他又随母亲去了京都汴梁,即河南开封。

米芾18岁时,高皇后之子朱翊钧继位,他就是明神宗。因念及母后与米芾母亲阎氏的旧情,明神宗“恩荫”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文书校对,订正讹误。后来,宋徽宗赵佶召他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

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他“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同时,因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而他对书画艺术的追求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

米芾的书画终于自成一家。他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其精于山水的绘画,富有创造性。他还擅长书法、作诗与书画的鉴赏,均集大家之长。

他钻习、临摹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等大家的篆、隶、楷、行、草等几种书体字体,简直能达到乱真的程度。

米芾以书法名世,其书法作品有较多留存。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后来南宋的许多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米芾与同一时代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北宋书法家蔡襄被誉为“宋四书家”,米芾为首屈一指。米芾的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盛赞其:

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米芾说:

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一首诗,他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米芾书法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记载:

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另一方面,他又独创了山水画中的“米氏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登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他著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和《海岳题跋》等书画理论著作。

《宝章待访录》分为“目睹”和“的闻”两大部分,所录84件晋唐作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题跋》则主要叙述他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即江苏镇江,建有山林堂,所以他有本100卷的诗文集名为《山林集》。他的传世之作有《宝晋英光集》。

1107年,米芾病逝并安葬于江苏镇江。

在元朝末年,为了纪念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书画鉴赏家米芾,其后裔创建了米氏家庙“米家庵”。

米家庵位于襄樊樊城的汉江之畔,临江而立,与襄城的夫人城隔江相望。据《米氏世系》碑记载,在元朝至正年间之前就建有米家庵了。

米芾的后裔在明朝时对米公祠进行了扩建,并改名为“米公祠”,但后来又因明末战火被毁。自1693年起,米芾的第十八代孙米瓒、第十九代孙米爵和第二十代孙米澎相继修缮了米公祠,并摹刻了碑碣30余通。

此后,米芾的后裔在1865年与1875年又曾先后两次修缮了米公祠。1875年,米芾后裔对米公祠的最后一次修缮,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曾为牌楼亲题“米公祠”门额。

米公祠祠宇主要由拜殿、宝晋斋和仰高堂三部分建筑群组成,除仰高堂的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为硬山式,总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米公祠的中轴线上是一个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洁亭、拜殿、宝晋斋、仰高堂和碑廊,殿堂里珍藏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

祠堂庭院清静,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

米公祠的标志性建筑拜殿是米氏后人祭拜先祖的地方。拜殿正中有帖墙四柱、三间五楼式牌楼,每楼檐下置斗拱,起支撑和艺术装饰作用;牌楼两边额枋置有人物八仙图案,玲珑别致,庄重古朴。

位于拜殿正中央的米芾的一幅自画像,是一纸拓片,原石刻藏于桂林伏波山的还珠洞内。在米芾画像的两边有副对联:

衣冠唐制度;

人物晋风流。

意思是说,米芾虽然是北宋时期的人,但是他喜欢模仿唐朝人穿衣服,同时喜欢收藏晋代人的书画作品。

米芾举止癫狂,又好洁成癖,擅长书画、精通鉴别。行书、草书都是吸取前人所长,最欣赏的是魏晋书法家王献之。

宝晋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原来是米芾的书房所在,因米芾的书房内收藏的都是晋代人的书画,所以书房名为“宝晋斋”,书房内还收藏有米芾的书法作品。

位于宝晋斋后的建筑是仰高堂,其实就是后人瞻仰先祖遗风的地方。

在拜殿和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都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米公祠两侧院内建有碑廊,共有16间,朱红廊柱,饰以雕刻,美观大方。画廊里的墙壁上嵌砌着米芾父子、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大家遗墨的石刻100多通,以及后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30多通,珠玑满壁,交相辉映。

此外,院内还珍藏有清世宗雍正年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贴45通,其他碑刻145通。这些书法精品,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对弘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巨大的作用。

院内有一颗约500年树龄的明代银杏树,也叫白果树。树下矗立着一通影壁式的大石碑,由《重修米公祠碑记》、《米南宫志林序》、《净明斋记》《米氏宗谱序》、《米氏世系序》五通记事碑拼嵌而成。其中的《米氏宗谱序》记载了米氏从宋朝至明清时期家族的变迁。

[旁注]

明英宗(1427年~1464年),名朱祁镇,他即位后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他由于过分宠信太监,开启了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后来,他在土木堡战败被俘获释后,被软禁于南宫,后因大将石亨等拥戴而复位。

欧阳询(557年~641年),历史上著名的楷书大家,其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被称为唐代楷书第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他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著有《传授诀》、《用笔论》、《八诀》和《三十六法》等,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在诗歌方面,他与北宋文学家苏轼并称为“苏黄”;在书法方面,他与北宋书画家米芾、蔡襄和苏轼并称“宋代四大家”;在词作方面,他与北宋文学家、词人秦观并称“秦黄”。

《砚史》 宋代书画家米芾编撰。书中记有26种砚的辨别方法,其中《用品》条,言石理当以发墨为上;《性品》条,论石质刚柔;《样品》条,述历代砚之形制。

单懋谦(1802年~1879年),晚清官员。他历任左都御史、工部、户部和吏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去世后,光绪皇帝曾追赐他为太子太保,谥文恪。单懋谦精通诗词,擅长书法,著有《岘云山房遗稿》存世。

王献之 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和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清世宗(1678年~1735年),本名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他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后来盛世的延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阅读链接]

史载,米芾喜欢石头,尤其喜欢穿着官服对着奇形怪状的石头大拜!

传说,米芾在安徽无为做通判时,顶头上司麦知州因搜刮民财不择手段,被老百姓称为“面老鼠”。而秉性耿直,一身清廉的米芾在他的手下任职,尤其去州衙议事需身着朝服向麦知州行礼,这使米芾特别想离开此地。

于是,米芾写信给州衙。麦知州拆封一看,顿时火冒三丈。信中写道:“通判米芾,狂妄不法,每逢开衙议事,即具朝服拜石,更甚拜石时还口中念念有词:宁拜无知石,不参面老鼠……”

不久,朝廷复旨,米芾被革职。离去时,米芾将自己用的床凳桌椅等全部送给了下属,自己则泛舟江湖而去。此后,米芾就有了拜石的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