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文丞相祠
北京文丞相祠,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始建于1376年,明清两代为祭祀南宋抗元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将他当年被囚禁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而成。
文天祥,号文山,江西庐陵,即江西吉安人,生于1236年,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他抗元被俘后,始终不屈,于1283年英勇就义。
北京文丞相祠由大门、前殿和后殿组成,祠内有明代《宋文丞相传》石碑、清代《重修碑记》石碑以及《宋文丞相国公像》碑等石刻珍品。
千古流芳的抗元名相文天祥
文天祥出生于南宋末年的一个诗书之家,他21岁中状元。
1271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建元朝。1275年,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
南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未能挡住元军兵锋。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元军讲和。
出乎意料的是,文天祥一到了元军大营,就被元军扣留。1276年,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抱着年仅5岁的宋恭帝赵显出城向元军献上玉玺投降。
当时,元军虽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和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元军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
文天祥宁死不屈,元军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江苏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此后,以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南宋抗元大将张世杰为首的抗元名臣继续在福建和广东一带抗元。文天祥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后世尊为“宋末三杰”。
1278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广东海丰五坡岭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军的攻击,兵败被俘。
1279年,南宋抗元名相陆秀夫携年仅8岁的小皇帝宋端宗赵昺在崖山蹈海自尽,南宋灭亡。
同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即北京。途中,元朝利用宋恭帝去劝他投降,他仍然不从,并写下了千古诗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文天祥看来,宋恭帝是君主,不幸失去国家值得同情。但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决不能以忠君的行动去改变他忠于国家的信念。
文天祥押赴大都后,被元军关在兵马司土牢,就是后来修建文天祥祠的地方。在被囚的4年中,文天祥也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元宫中为奴,他深知女儿来信其实就是元廷对他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
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民族气节。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帖木儿和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先后亲自劝降文天祥,但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文天祥均不为之所动,他誓死不降,并在狱中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正气歌》,凛然正气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北京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殉难后,人民以各种方式纪念他。
曾经参加义军的王炎午写了《望祭文丞相文》,赞扬文天祥像岁寒的松柏一样坚贞。他的死,使“山河顿即改色,日月为之韬光”。
1323年,在文天祥家乡的郡学里,他的遗像挂在先贤堂,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为国捐躯的北宋进士杨邦乂、南宋爱国名臣胡铨等并列祭祀。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政治家。他认为南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
他曾经上书,要求朝廷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同时提出革除祖宗专制之法,通言路、集众思、从众谋,发挥中书枢密院的作用,主张用人必须举贤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谏之士。
但由于诸多因素,未能实现。但事实说明,文天祥的政治主张,不但表达了时代的要求,而且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文天祥晚年的诗词,集中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其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他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文山全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等,流传后世的名篇有《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等。
文天祥的文集、传记在民间流传很广,历久不衰,激励着民族的正气。
[旁注]
谢太后(1210年~1283年),本名谢道清,历史上有名的南宋女政治家。她在1227年被宋理宗赵昀册封为皇后。宋度宗赵禥即位,尊为皇太后。1275年宋恭帝赵显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当时,宋恭帝才5岁,应众大臣屡请,随宋恭帝垂帘听政。
张世杰 南宋抗元大将。蒙古灭金之后,他投奔南宋,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和抗元大将,与著名的抗金名相陆秀夫和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
陆秀夫(1236年~1279年),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颠沛流离,试图力挽狂澜,维护大宋江山,最终以自己的忠节之举报效国家。宋末三杰之一。
宋恭帝(1271年~1323年),本名赵显,又称宋恭宗。1276年,元兵侵入临安,被虏入燕,降瀛国公。后来学佛于吐蕃,僧名合尊。1323年,他因写诗触犯文字狱,被元朝皇帝发现,赐死于河西,享年53岁。
元世祖(1215年~1294年),本名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在位35年,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阅读链接]
1275年月,文天祥接到南宋朝廷传旨,命他前赴行在,就是皇帝当时离京寄居之处勤王。文天祥捧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筹集粮饷。同时,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
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30000人以上。
当时,有一位友人曾对文天祥说:“现在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
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呀!”
对此,后人为了感念文天祥,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称之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