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成都武侯祠极力推崇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李商隐在游览成都武侯祠之后,他们相继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和“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的诗句。这些诗句都表明,唐代时期的武侯祠周围古柏苍郁,气势宏伟。

在武侯祠大门内的浓荫丛中,矗立着6通石碑,两侧分别有唐碑和明碑。其中最大的一通是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在东侧碑廊内,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立于809年。

由唐代著名宰相裴度撰写碑文,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唐代著名工匠鲁建刻字,其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竭力赞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和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了诸葛亮的法治思想,如蜀汉将军马谡失街亭后被诸葛亮挥泪处斩的情形描写等。

宰相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词句甚切,文笔酣畅,令人百读不厌。此后,“三绝碑”碑阳、碑阴、碑侧几乎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和跋语等。

在宋真宗时期,相传有一天,一位四川地方官去游览武侯祠,当他走到刘备旁边的刘禅塑像时,特别气愤。刘禅昏庸无能,丧权降魏,而他的儿子刘谌还知道在父亲投降后,到刘备墓前哭拜,并选择了与家人一起舍生取义。

于是,这位地方官下令将刘禅塑像撤除。此后,刘禅的塑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了。

在刘备殿正殿长廊西壁上,镶嵌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精忠报国”的宋代名将岳飞所书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石刻。

石碑共37通,每块高0.63米,宽0.58米,刻工精良。其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诵千古,其忠诚执著的浩然正气简直是气贯长虹。

明朝时期,四川巡抚按华荣在碑上题跋:

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本与垂宇不朽也。

按华荣赞美诸葛亮的功德与裴度的碑文和柳公绰的书法并称“三绝”。“三绝碑”之说从此流传于世。后来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后,又在西侧碑廊内立了一她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文,碑身下赑屃碑座。

成都武侯祠原有殿宇在明末毁于兵火,后来的主体建筑重建于1672年,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宇高大宽敞,布局严整。

刘备殿与东、西两廊和二门,诸葛亮殿与两侧书房、客室及过厅,各自形成一组严整的四合院,中有花木山石陪衬。

惠陵墓冢四周,围墙环绕,其砖墙为1825年所修,寝殿内高悬清代名士马维骐所书“千秋凛然”4字匾额,其后为阙坊,阙坊正中嵌墓碑。

弧形碑帽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碑身刻“汉昭烈皇帝之陵”7个苍劲有力的楷体大字;下款署“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重建。”阙坊后即为刘备墓。

在惠陵大门悬有清代匾额“汉昭烈陵”和“千秋凛然”对联:

一抔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

在武侯祠二门,有清代名士吴英立手书“明良千古”的牌匾,意思是说:桃园结义,蜀汉王朝君主贤明、臣子忠良、永垂史册。

在刘备殿正殿,有清朝大臣完颜崇实书写的顶书“业绍高光”,这是对刘备最高的赞誉,其对联为: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意思是说:刘备是天下英雄,汉王朝的正统地位,理应归属于他,聚集于他家乡高大桑树顶端的帝王之气,就是证明巴蜀是汉王朝开国和终止的地方,后裔尚在,宏图大业已成为过去,只留下古柏森森的祠堂,供人们景仰和拜祭。

祠内塑有蜀汉历史人物像47尊、碑碣53通,还有匾额楹联61件,鼎、炉、钟、鼓10余件,其中以唐代的“三绝碑”石碑最为著名。

1829年,清代举人潘时彬在纂修《昭烈忠侯陵庙志》时又对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三绝”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将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誉为“三绝”。

在昭烈庙后,有一组四合式屋顶,两侧并立飞檐重阁的钟鼓二楼。左、右走廊以青石为栏,栏柱上刻有珍禽异兽。正殿中奉祀着三世忠贞的诸葛亮祖孙三代塑像。

在诸葛亮殿内外挂有许多名人书写的匾额楹联,多是对诸葛亮的讴歌和追思,如: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清代果亲王十七阿哥爱新觉罗·允礼手书的“名垂宇宙”牌匾等。还有许多牌匾,但尤以清代的“攻心”对联最为著名,为清代四川盐运使赵蕃书于诸葛亮殿两侧: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影响深远,它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一定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

[旁注]

丞相 也称宰相,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汉惠帝刘盈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就只设有一位丞相。

马谡(190年~228年),湖北宜城人,字幼常,三国时期蜀汉大将,侍中马良之弟。马谡“才气过人”,深受蜀汉丞相诸葛亮器重,曾被诸葛亮用为参军,但后来马谡却于诸葛亮北伐时因作战失误而失守街亭,被诸葛亮挥泪处斩。

岳飞(1103年~1142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和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被誉为宋、辽、金和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他是宋朝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

赑屃 又名霸下,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赑屃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一种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乾隆(1711年~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他在位61年,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对联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碑碣 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秦始皇刻石纪功,大开树立碑碣的风气。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纪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

举人 就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出师表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历史上的《出师表》叫《前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刘璋 字季玉,江夏竟陵,即湖北天门人,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之一。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为刘备所败,迁往荆州公安,即湖北公安,于220年病逝于荆州。

[阅读链接]

成都武侯祠,还有这样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此外还有,“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10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