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增建圣母殿加祀圣母

到了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三下河东,攻伐晋阳城。

当时,赵匡胤、赵光义等人鉴于战国赵襄子、汉文帝刘恒、北齐高洋父子、唐朝李渊父子、五代李存勋等人皆从晋阳起家,晋阳城北的系舟山历来被认为是龙角,西南龙山、天龙山是龙尾,晋阳居中是龙腹。

所以经常有“真龙天子”出现,于是,赵光义借口“参商不两立”,将晋阳城火焚水灌夷为废墟。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灭北汉后,为了“积功德”,以保大宋江山万代相传,他在晋祠大兴土木,使晋祠规模空前,焕然一新。

此次扩建晋祠,历时5年,宋太宗不仅翻修扩建了唐叔虞祠,还仿照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命户部侍郎赵昌言撰文,北宋书法家张仁庆手书,立了一通“新修晋祠碑铭并序”。

碑文形容重建后的晋祠建筑群:

正殿中启,长廊周饰,连甍盖日,飞栋横空。继乃万星攒,千楹藻耀。

“新修晋祠碑铭并序”的这通御碑,也被称作“太平天国碑”,与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一起安置于唐碑亭中。但因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历尽周折攻下晋阳后,彻底毁灭了古城,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深为太原民众怨恨,于是就把愤怒发泄在了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所立的这块“太平天国碑”上。

这样一来,太平兴国碑”,在游人的长期刀刻石磨之下,碑文渐渐消失殆尽,最终变成一通无字碑。

宋太宗赵光义以后,宋朝还多次对晋祠进行了重修或扩建。在北宋天圣年间,宋仁宗赵帧下诏追封西周时晋国开国国君唐叔虞为“汾东王”,修建圣母殿以加祀周武王之妃、唐叔虞之母邑姜。

不过,刚建成时圣母殿叫“女郎祠”,在宋神宗赵顼1077年为邑姜加号“昭济圣母”后始称圣母殿。兴建圣母殿的同时,也修复了鱼沼飞梁等建筑。

圣母殿位于晋祠内中轴线西端,独冠中居,为晋祠最壮丽、最古老的大型建筑,也是驰誉中外的国宝建筑之一。

它坐西向东,背靠悬瓮山,前俯鱼沼飞梁,左有难老泉,右有善利泉,前面依次是鱼沼飞梁、献殿、对越坊等。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

它的建筑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是我国宋代建筑的典型范例,保存了宋代“柱升起”、“柱侧脚”和“减柱法”三大建筑手法。后来历代都重新进行过修葺。

圣母殿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总高19米,殿堂面阔七间30.17米,进深六间25.15米,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围廊。最为奇特之处是前廊深两间,廊下异常宽阔,内部竟无一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设以廊柱与檐柱各一围承托殿顶屋架,这是我国宋代环廊建筑减柱营造法的最古实例。

殿内共减少16根柱子,从而使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为设置神龛和塑像创造了足够的空间。而且,四周的柱子皆微微内倾,制成“侧角”,四根角柱又明显升高,适成“生起”,这样既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又使前檐四角翘起,显出曲线之美。

如此设置殿柱反映出宋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柱上一周用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屋檐,斗拱形制复杂多样,上檐与下檐伸缩有致,交相生辉。

殿前檐柱上有8条雕龙,是我国木构建筑中最古的木质雕龙。其中,6条木质雕龙雕制于1087年,2条木质雕龙增雕于1102年。

这8条木质雕龙中,正中两廊柱上的两条展翅欲飞的叫做应龙,其旁依次两柱上的为蟠龙,再依次两柱上无鳞龙为蛟龙,最边两柱上无角的谓之螭龙。八条盘龙鳞片层层,须髯根根,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卷云起,一派生机。

前檐廊下的南北两侧,站立着两尊身材高大、体型健壮的将军塑像,身高约4米。身穿铠甲,手握兵器,姿态英武,面部蕴含着一种威武不屈的力量。

相传他们是为了捍卫两周王室安全的卫士方弼、方相,忠于职守的两尊武士塑像眼神高度警惕,神情专注,他们时刻警卫着圣母邑姜的安全。

在圣母殿前廊有一楹联: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撰此联者是嘉庆进士祁隽藻,他工诗词,善书法,卓然成家。这副楹联是对晋祠山水和历史的概括描写,上联指出高耸的悬瓮山下一股晋水分流而去,下联概括剪桐封唐泽及民生的历史渊源。

殿身拱眼饰有壁画,上檐南山面五块原有的拱眼壁画图案满绘旋纹、卷草、吉祥花卉,是十分珍贵的宋代高等级彩画。大殿顶部四周绿色琉璃剪边,脊饰为明代修葺时添配,鸱吻和脊刹都很精美,使整个殿宇显得格外典雅端庄。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在圣母殿的前廊上面悬挂着一块上书“显灵昭济圣母”6个大字的巨匾,这是宋代原物。

除此之外,里面还悬挂着许多清代的匾额,如同治皇帝书写的“惠洽桐封”和“惠普桐封”,光绪皇帝书写的“惠流三晋”,慈禧太后书写的“三晋遗封”以及清代山西巡抚曾国茎书写的“恩同万祀”等。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祁县富商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入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圣母殿的两侧悬挂着后来清代乾隆年间的名士杨廷璿写的一副对联:

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在圣母殿殿内的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这43尊彩塑中除2尊为明代彩塑外,其余41尊均为宋代塑。

主像圣母邑姜凝神端坐在殿内中央高大的宝座上,她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璎,一双似睁非睁的眼睛在斜长的双眉下,闪烁着威严的光芒,微微下垂的嘴角和镇定难测的神态,显示出一派至高无上、不苟言笑的贵夫人神态。塑像造型端秀,线条分明,神色庄重。

其余42尊宫女宦官有序分立于邑姜左右两旁。其中有宦官5尊,女官4尊,侍女33尊,各依其职,各司其事,各具神态。

雕塑的主人公虽然是西周人物,实际上却是赵宋王朝宫廷制度与宫闱生活的真实写照。圣母殿里的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与晋祠内的周柏和难老泉,一起被誉为“晋祠三绝”。

这组塑像在遵从主题的前提下,非常注重人体各部分制作的得体和谐与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借以表现人物的不同年龄、职务、经历、性格、表情、神态和情绪等,极力追求最佳的传神艺术效果。

在这组雕塑中,圣母邑姜的端庄威严和侍女宦官的抑郁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环列圣母邑姜周围的塑像,身材高度与真人相近,衣冠服饰大体承袭晚唐五代迄宋初的式样。

头戴朴头的宦官,恭谦谨微;身着男服的女官,满目深沉;头戴元宝冠、莲花冠或把头发梳成高髻、条形髻、朝天髻、双仰髻、双环髻等发饰的宫娥侍女,以其年龄之长幼差别,各具不同神态,或天真、或熟虑,或喜悦、或悲哀,或沉思、或烦闷,或愤怒、或忧伤,无不眉目传神,呈现出耐人寻思的神态。

圣母两旁的4位少女塑像,是圣母的贴身丫环。而前面的两位负责传令的宦官,身姿微微倾向圣母,双目侧斜视,生怕听漏了一字半音。

圣母北侧面北的5尊歌舞伎侍女,自东而西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诸种角色。其中最出色的那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不仅眉清目秀,身段苗条,而且含羞带笑,一副满足的神情,大概是刚刚唱罢,受到了圣母的夸赞。

但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隐约可见,反映出她内心的苦楚,很显然是强压心中的辛酸在圣母面前尽可能表现得欢快些。

北侧面东的5尊年龄较长的侍女,显然丰华年岁已过,失去了圣母的宠爱,显得失落而哀怨。北侧面南的这8尊管事侍女,尤其是其中身高体胖手执碎银的中年侍女头,面露傲气,财大而气粗。而旁边深得圣母宠爱的年幼侍女,则是一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刁钻样。

圣母南侧面南的5尊是圣母的文笔侍女,东数第二位手里拿的是圣母的印玺。面东的5尊是圣母的起居侍女,负责为圣母梳妆打扮,北起第二位是替圣母化妆的,手里拿着胭脂盒。

面北的8尊是打扫卫生和饮食服务的,东起第二位宦官,肩披毛巾,若有所思,显然是圣母的厨役,似乎正在为下一顿饭如何能够博得主人的赏识而犯难。

旁边身材最为消瘦的侍女年事稍高,但她笔挺的腰板,纤细的身姿,使人联想她年轻时,一定擅长优美的舞姿。

鱼沼飞梁位居圣母殿与后来的献殿之间,是我国仅存的“十”字形桥梁的孤例,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古人把方形的水塘称作沼,沼中多鱼,故命名“鱼沼”。沼东西宽15.5米,南北长18.8米。

鱼沼是晋水的第二个源头,早年流量很大,仅次于难老泉,其后水流量日益下降。古人有“飞梁石磴,凌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之说,因鱼沼之上十字桥形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故称之为“飞梁”,与“鱼沼”合称“鱼沼飞梁”。

后来的飞梁除鱼沼中耸立的34根石柱和柱础尚遗存北朝的风格外,但整个桥梁均为宋初遗物,与圣母殿同期重建于1023年。

飞梁为石质建筑,整个桥面由34根每边长30余厘米的八角石柱支撑,柱上方置斗拱承托梁枋,四面合成十字形板桥,桥面东西走向呈水平面,南北两翼呈坡状,形如巨鸟的两翅。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长19.5米,宽3.3米,下斜连接到沼岸。

南北桥面的东西两侧原有宋雕巨狮各一对,作嬉戏状。桥东月台上,铸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造型生动,更显飞梁之庄重,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古往今来,世上桥梁多为“一”字形,唯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真可谓绝无仅有,独出心裁。

古代建筑师充分利用地形,在做好水面文章的同时,将鱼沼上的这座桥变成了圣母殿的月台、平台、殿前广场,起到了别的建筑无可替代的作用。此桥凌驾鱼沼之上,展翅欲飞。

暖热季节,池内游鱼成群,荷花含苞,圣母殿前8条盘龙倒映沼中,微风吹过,蜿蜒欲活,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桥上置汉白玉栏杆、望柱,人行桥上随顾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令人乐而忘返。

[旁注]

宋太祖(927年~976年),名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在位16年,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我国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宋太宗(939年~997年),宋朝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他38岁登基为帝,在位21年。

宋仁宗(1010年~1063年),名赵祯,是宋朝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42年。他统治时期,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神龛 是供奉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神像龛为开放式,有垂帘,无龛门;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

斗栱 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方弼、方相 俩兄弟是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后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和“门神”,也是我国最早以真人真名而命题所画的最早的门神。

进士 是对我国古代最后一级科举殿试考中者的称呼,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俗称“三甲”,其中第一甲为状元,第二、三甲分别为榜眼、探花。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同治帝的生母。她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清末时期的“无冕女皇”,生前,外人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和“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她。

彩塑 就是用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和水,糅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根据彩塑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分为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和民俗彩塑四类。

宫女 也称宫人,通常指被封建王朝征选在宫中供君主及其家庭役使的女子,较为高级的宫女称“女官”。早期的宫女,大多来源于女奴隶、女俘及罪犯的妻子等。此后,历代规定宫女通过“选美”、“采女”从民间的良家女子中选出。

花旦 是我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或泼辣放荡的妙龄女子,常常带有喜剧色彩。根据女性的年龄、身份和性格不同,花旦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和“刺杀旦”之分。

《水经注》 是6世纪北魏时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阅读链接]

传说,晋祠的“鱼沼飞梁”是我国木工匠开山鼻祖、春秋战国时的鲁班所建。

据说,鲁班有一个妹妹,心灵手巧,尤其好胜。有一天晚上,她相约与鲁班比试,做啥自选,次日鸡叫时见输赢。

比赛开始后,妹妹飞针走线,很快就做好了鞋帮鞋底。而鲁班却不慌不忙地,用泥和小木棒在地上比比划划。

一会儿,鸡叫,妹妹的鞋还没做好,却见鲁班将一个模型往空中一扔,一座十字桥便不偏不倚地架在了晋祠圣母殿前的鱼沼之上,这便是“鱼沼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