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诗圣及杜公祠
712年,杜甫诞生于河南巩县一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周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其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7岁时开始学诗,他在15岁时诗文引起了洛阳名士的重视。杜甫20岁时开始漫游吴越,5年后归洛阳应举,但没有中榜,之后漫游齐赵。
后来,他在洛阳遇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此后,李白和杜甫又一起去了齐州,分手后,又相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杜甫在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和《赠李白》等。
杜甫自30岁后,他先在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其中,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10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玄宗在751年正月接连举行了3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3篇《大礼赋》,唐玄宗使其在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于次年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即延安富县,独自去找唐肃宗,他在中途被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了《月夜》、《春望》和《哀江头》等诗。
后来,杜甫逃到了陕西凤翔行在。当时,有一个极有学问的房琯,因不切实际地采用了春秋阵法与叛军大战失败,唐肃宗要问他罪。
杜甫当时做左拾遗,他上书说房琯无罪,肃宗大怒,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其后,杜甫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
杜甫48岁那年,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并携家人逃难,最后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之后,由于蜀中军阀作乱,他又漂流到梓州、阆州及成都等地。
在西南漂泊的10多年里,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是千古绝唱。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他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大部分属于现实主义风格,而且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唐朝末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他居住过的少陵塬畔,即长安城东修建了祠堂,世称“杜公祠”,它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祠内花草茂盛、环境幽雅,成为文人墨客朝拜的地方。
据有关记载,当时的杜公祠,有一大门,有前后两个堂殿,每个堂殿前都由三根立柱所构成,堂殿东、西两侧,有与堂相似的两个庑廊,构成一个四合院。在门、堂殿、庑房的周围,筑有整整一圈垣墙。缘垣墙,又栽植了垂柳与果树。
明清文人学士多到此凭吊和题咏。后来,杜公祠经清代重修,祠内大殿保存较好,陈列明清碑碣多方。树木郁郁葱葱,杜公祠隐现其间,既高耸巍峨,又光明鲜亮。
重修后的杜公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是仿唐代的砖木结构,深3米,高6.7米,宽4.3米。杜公祠院正中是三间享殿,殿内龛台上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高约2米,面容瘦削苍老,忧心忡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境。
祠内最珍贵的作品是杜甫写于750年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是杜甫遗存的唯一的墨宝。
杜公祠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皆为典型的仿唐砖木结构。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和“杜甫在长安行迹图”以及依照杜甫诗意绘成的“三史”、“三别”图画和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杜诗和唐代名家诗文集等。
此外,殿内另有一通清代雕刻的杜甫遗像碑,画像上有杜甫半身朝服像,轮廓清晰,线条疏朗、传神。在杜公祠院内有5个水泥砌的大花坛,院内有腊梅、紫荆、紫薇等名贵花木。
在正殿,在杜甫塑像旁边有一幅十分醒目的万马奔腾的对联: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公祠后庭院古柏森森,蔚然排列,庄重肃穆。右庭院有旁边牛头寺所遗唐朝古槐,铜枝铁爪,造型奇特,姿态如苍龙腾飞。前庭院有几簇稍高且浓密的灌木,枝枝交通,叶叶覆盖,将偌大庭院笼罩,树影婆娑,鸟喧蝉鸣,更显得清幽无比。
杜甫殿右后侧有一口古井,深不可测。一边是小小的碑林区,总共有6块,最早的刻于1026年,分别记载着创建杜公祠以来的数次重大修葺况。其中,那最矮最不壮观的第二块石碑碑名是“守护法诫文”,是旁边牛头寺的遗碑外。
杜公祠曾是长安“城南第一名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旁注]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曾官至修文馆直学士,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高适(700年~765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安史之乱 指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唐的一次叛乱。自755年至762年结束,前后达8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新乐府运动 即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乐府题目咏写时事,而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杜工部集》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文集,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得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题咏 题写在名山、寺庙、园林、豪宅、字画、酒肆、茶楼、亭阁上的诗歌楹联,是我国文化史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凡名山大川、古画法帖、名园遗址、古刹名寺,都有文人雅士的诗联题刻,因为以诗歌颂扬为主,故名“题咏”。
拓本 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乌金拓、蝉翼拓。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拓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特点。
厢房 在正房前面两傍的房屋。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牛头寺 位于西安城南长安韦曲镇东少陵原畔,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该寺建于唐代,后代多有修葺。有大殿3间,僧舍7间,经幢一座,寺内花木葱郁,浓荫蔽日,环境幽静。寺南诸峰,翠屏万仞,俯临樊川,稻蔬桃柳,烟水明媚。
[阅读链接]
史料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最好的朋友、唐朝将领严武做了剑南节度使摄政成都后,杜甫曾投奔严武处。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再度漂泊,在夔州,即重庆奉节住了两年,然后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于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里,终年59岁。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湖南岳阳,直到813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他逝世前写出一首36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