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以圣母殿为主体

在明朝中后期,晋祠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与扩建。这期间,晋祠先后创建和修缮了水母楼、东岳祠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会仙桥、静怡园、朝阳洞、老君洞和老君庙等。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从而改变了宋以前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圣母邑姜成为晋祠供奉的主神。

水母楼位于圣母殿之南、难老泉亭的西边,创建于1563年,俗称“梳妆楼”、“水晶宫”。晋水之源出自于水母楼下,而水母楼就是奉祀晋水源头三泉之一的难老泉水神的祠堂。水母楼南北宽14.5米,东西深12米,高14.5米,面积为348平方米。

水母楼为两重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是一明两暗三窟北方式窑洞,在中间石窟内供奉铜质水母像一尊,高一米余,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的神像大不相同。

民间传说,水母为民妇柳氏,受婆婆虐待,每日从远处挑水,桶用尖底,中途不许休息,劳碌不堪。遇一仙人,同情其处境,赠其马鞭,置于缸中,稍提即清水满缸。

婆婆窥见此情,趁她梳头时,猛一抽鞭,顿时大水漫流,柳氏情急,急坐缸上,大水顿消,只有小水流出,这便是晋水的源头难老泉。

据说,洞中这尊水母铜像就是按此传说设计塑造。此塑像毫无神仙肃穆玄虚之状,柳氏端坐瓮上,神态安详,装饰简朴,发髻未束,意态自若。

围廊四周绕以石栏,雕刻朴实粗壮,上下两层廊四周均设平身科一攒,斗拱为斗口挑,转角处斗拱后尾挑小抹角梁。

楼上为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正中的开间开辟两扇门,两次间砌栏墙,上面为直棂窗。楼中有泥塑水母和风格别致、造型优美奇特的8尊“鱼美人”明代彩塑。

所谓“鱼美人”是前为美女状,后为游鱼形,把人与鱼的造型,和谐而协调地融于一体之上,个个貌姣形奇,含情脉脉,栩栩如生。

南北两壁有明代民间艺人所作的壁画,主题是描写水母朝观音的仙仪,用笔飘洒,不加修饰,生动有力。其“构思精巧,设计神妙,是世界之最”。

尤其8尊水母侍女,整个美人身体如鱼形,在似与不似之间,尤其神似。在楼上的东檐下,挂有“悬山响玉”一匾,为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杨二酉之作。

东岳祠又名泰山庙,创建年代不详,1567年及清朝都曾重修,是祭祀东岳泰山的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的庙宇,其西北隅与后来的昊天神祠相邻,东边与后来的文昌宫相接。东岳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28.4平方米。

东岳祠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明间檐下悬挂“治理明幽”横匾。殿内塑天齐仁圣大帝像,四壁绘有阴曹地府壁画。殿前的享庭为方形,歇山顶,四面无墙,像一个方形的亭子,四根角柱均用砖围砌成软心方形墙。

在享庭前建有小巧的仪门,二柱一门,卷棚顶,小巧玲珑,一个小牌坊。从仪门至正殿四周,砖砌低矮的花墙,形成一个独立的小院。在院内有一棵西周时所植的“长龄柏”和汉代时所植的一棵古槐,粗壮的躯干,色黑而多节,气派非凡。

对越坊位于献殿前,建于1576年,因其坊上有明代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两字,所以名叫“对越坊”。

“对越”二字取自《诗经·清庙》中的“对越在天”之句,“对”是报答,“越”是宣扬,合起来就是宣扬报答之意。

对越坊的牌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当心间高大凸起,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造型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雄壮而富丽。

牌坊上原有邑姜氏为叔虞命名、周成王剪桐封国、智伯水灌晋阳、豫让石桥刺赵等有关晋祠历史故事的彩绘。后来,经多次装修,对越坊的彩绘内容已改为八仙、杨戬、哪吒等内容。

牌坊前台基上蹲坐铁狮一对,左雄右雌,骨骼雄健,体形微侧,脊骨隆起,鬈鬣巨口,庄严浑厚,铸造之法极为精美。这对铁狮子为牌坊的气势增色不少,使牌坊越发显得高大壮丽。

在对越坊的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合称“钟鼓楼”,建于1606年,1844年重修。钟鼓楼在古代的作用非常明显,晋祠内每日的晨钟暮鼓就是由钟鼓楼发出,以提醒人们警觉。

两楼形制相同,楼基均为方形,长宽各3余米,高3余米。西向设阶梯。楼台上廊柱一周,每面各四柱,柱间安木栅栏。上为重檐十字歇山顶,用黄、绿、蓝三色琉璃脊饰覆盖。

北面为钟楼,内悬大铁钟一口,高2米多,直径一米的万斤巨钟,厚16.67厘米,钟口边缘呈波浪形。钟上铸有“救封广惠显灵昭济圣母庙钟成续文”字样。造型雄伟,钟声洪亮,铸文工整清晰,是明代铸造技术的典型代表作。

南面为鼓楼,鼓楼内摆放着一面大鼓,形如圆月,鼓身高近2米,鼓面直径1米有余,并加以彩绘,龙蟠于左,鹭翔于右,它们犹如坊之两翼,更增添了对越坊的壮丽雄浑。大鼓下面有木座,为祭祀时用。

会仙桥位于金人台的东边,水镜台的西边,横跨于智伯渠上,是中轴线通往圣母殿的必经之道,原为古朴简洁的木板桥。

民间相传原木板桥上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常有仙人相会;又说是明代翰林院修撰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故名“会仙桥”。

木板桥毁于明时的大火,后来重建为石桥,桥长3.85米,宽3.32米,拱形。石桥面中部高凸,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护围。石桥两侧均有题字。

水镜台位于会仙桥东,也是晋祠中轴线的最前端,创建于明代,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其形制沿袭元代乐楼旧制,是一座典型的乐楼建筑,至清乾隆年间,在其楼西边衔连乐楼,扩建增补了卷棚顶台面,经1884年重修,才成了后来的戏台格局。

水镜台造型雄奇,雕刻精巧,彩绘艳丽,集楼、台、殿、阁为一体,是一座风格独具的古建筑。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楼阁殿宇式建筑,两檐之间高悬“三晋名泉”巨匾,字迹清秀,笔力雄劲,是清代康熙时的武举杨廷翰所书。此匾原来悬挂在景清门内,后来移至于此。

水镜台的三面有明朗舒畅的走道环廊。西部为卷棚顶抱厦台式建筑,三边空敞,外砌石质勾栏,专为酬神演戏而建。

在水镜台正面,挂有乾隆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杨二酉手书的“水镜台”匾。“水镜台”匾与“难老”匾和“对越”匾共称为“晋祠三大名匾”。

“水镜”两字出自《前汉书·韩安国传》中的“清水名镜不可以形逃”之句,就是说人间的一切善恶,无论用什么伎俩,只要放在清水明月中鉴别,必然无以逃形。把戏台名以“水镜”,寓意舞台是演绎、辨别历史上忠奸、善恶的场所。

作为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个戏台,在水镜台前两侧各埋下4个大瓮,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从而把声音传向较远的地方。因为有了这大瓮作为音箱,人们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在晋祠的水镜台有一楹联:

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

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撰此联者宁悼德,是晋祠南堡人,清末贡生,工书法,善诗文。这副楹联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作者仅用二十个字,即描绘出一副晋祠胜境自然景色的画卷。

在晋祠中有一个静怡园,位于善利泉亭和周柏之北,东与关帝庙、三清洞接址,西为祠之界墙。自善利泉亭向北行十数步,登13级台阶即可达静怡园园门。门前有明代石狮一对。

园门为两面坡悬山垂花门楼,其迎风壁北向上刻“石磴垂虹”4个大字,上款题“道光甲辰菊月”,下款题“全北河公主”,上绘八仙人物,颇为生动。步入园门,是一片青翠的侧柏林。园门左右有百年枣树各一棵,干粗皮糙,伤痕累累。

园门西侧有古柏一棵,名七星柏,据说因其树干上有7个孔洞而得名。现已全枯。柏林东侧,有一块空地,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异草,纤细若线,花为红色或紫红色,叶如竹叶,呈白色,十分奇特。

穿过柏林拾级而上,则见古槐一棵,粗可三人合抱,然已中空,半枯,但其大枝上新生的幼枝却非常茂盛。其园内西面亦有一棵同样的古槐,名火烧槐。夏秋之际两槐之幼枝随风摇曳,十分壮观。

朝阳洞位居祠内西北隅山半,负山向东,每当旭日东升,该洞先得阳光,所以称朝阳洞。面宽7.5米,进深4.5米,占地面积33.75平方米,悬山顶。左右辟门各一,左通财神洞、待凤轩,拾级而上,可到吕祖阁、读书台、三台阁;右通老君洞。

朝阳洞门前危磴陡立,宛若云梯,俗称七十二圪台。自下仰观,更是高峻。洞檐前横匾为“别一洞天”,檐里有榜书“朝阳洞”。檐柱挂木联两副:

胡岚烟水连空翠;

暮花松云拂洞空。

石磴登云原有路;

洞门迎旭别开天。

朝阳洞洞门里还有清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杨二酉书写的“眼底壶天”横匾一块,不仅书艺超群,而且寓意饶有景趣。

邑人高一麟游朝阳洞诗中有“我欲寄书邀海客,玉壶瑶馆醉飞仙”之名句,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吕祖阁位于半山腰朝阳洞巅,又称吕仙阁,坐西向东,阁三楹,阶下绕以短栏,左右配耳亭各一。阁内原塑吕洞宾身佩宝剑坐像。

老君洞在朝阳洞南侧,负山面东,倚山凿洞三间,洞为一明两暗,明间门楣悬挂清同治元年蓝底金字横匾一块,书“云鹤仙仪”4字,字体工整清秀。中洞门口上方镶嵌砖刻大篆“存无”两字,系傅山所书,笔力遒劲古拙,堪称佳品。

老君洞洞中塑有金装的老君像3尊,龛前左右有配塑武侍像各一尊,塑造艺术极佳。此洞内冬暖夏凉,院内有一古槐,环境幽雅,避寒消夏都很相宜。

老君庙位于晋祠中部,庙中供奉有我国著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也就是我国传说中的“太上老君”。祠庙坐北朝南,由正殿、配亭、僧舍、垂花门及钟鼓楼组成。其中正殿三楹,匾书“老子殿”3字,颇为豪放。

老君庙正殿为砖木结构,卷棚顶式,里面供奉有玉清元始天尊的神像。内悬1765年“万物得一以生”的横匾。左配殿供奉有龙神,右配殿供奉有仙翁。

院内古树参天,绿树掩映,门外小溪一泓,日夜水声不断,风景颇佳。

[旁注]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黄飞虎。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结束后,奉玉虚宫元始天尊之命,敕封八部365位正神。在封神榜上,黄飞虎被封“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为五岳正神之首,另执掌幽冥地府18重地狱。

牌坊 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翰林院 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书史的编辑校勘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职责。

武举 创于唐朝。兴盛于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朝。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朝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朝。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吕洞宾 原名吕喦,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796年生于永乐招贤里,就是后来的山西芮城,是全真道祖师,也是著名的道教八仙之一。

老子 本名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我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玉清元始天尊 即“盘古大帝”又名“元始天尊”。他和“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合称“三清”。在三清之中,玉清元始天尊的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

[阅读链接]

关于晋祠“对越坊”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太原县东庄,有一个名叫高应元的孝子。有一次,母亲患偏头疼,多方求医,仍不见效,于是他就非常虔诚地去晋祠圣母殿祈求圣母保佑母亲病体安康,并许愿捐资修祠。说来也巧,不久,母亲的病情果然好转,半年后竟然痊愈了。

于是,高应元筹集资金,在晋祠的献殿和金人台之间的空旷之地,修建了牌坊还愿,并且亲自在牌坊上书写了“对越”两字。笔力苍劲,气势磅礴,因此与“难老”“水镜台”并称为晋祠三大名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