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晋祠得到长足发展

传说,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有一次,西域进贡来一粒舍利,他便命儿子晋王杨广迎请,并于581年在晋祠内后来的奉圣寺北浮屠院中央兴建了舍利塔。

根据佛教的说法,舍利本身不但可以随意拾取,而且是不断增加的,即所谓的“生生不竭”,因此该塔取名为“舍利生生塔”。

舍利生生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总高38米,平面八角形。砖砌台基每边长6.35米,高1.4米,上置大型条石砌筑的八角须弥座塔基。塔基每边长4.25米,高1.58米。

塔平面逐层递减,收分十分明显,使得整座塔造型稳健刚劲。塔体第一层南向辟券门,第二层起每面设拱门虚实相错。每层均有砖砌斗拱飞椽,其上出平座,以琉璃脊饰代替小型勾栏,可供凭倚。

塔体四周拱门上方雕砖刻大字匾24块。一至五层的匾文内容为佛教主题,因当时塔中均塑佛与菩萨像。六七层塔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与魁星,其内容也迥然不同。在小小的塔内三教和平共处,明显地反映了晋祠是一座三教合一的祠宇。

塔顶八面镶嵌琉璃坐龙八条,姿态生动,异彩纷呈,八角攒尖顶。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晚照之时,五彩琉璃反射出耀眼的光辉,犹如万道霞光,格外壮丽,晋祠八景之一的“宝塔披霞”就是指此景观。

后来宋代重建时,发现了地宫内的一个石舍利函。石函内贮银匣,匣中金瓶里藏有舍利。石函盖上刻有“宋宝元二年重修塔”的铭文。

在隋代,晋祠有隋槐两棵:一棵位于昊天神祠、关帝庙院内。此树树干奇古,荫蔽庭际,是晋祠内古槐中最古老且生长最繁茂的一棵。另一棵位于智伯渠旁、会仙桥东,树干大而矮,叶亦繁茂,上蔽日光,下覆清泉。

到了唐代时,相传唐高祖李渊曾经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在晋祠的最南部修了一座府邸,但惯于征战冲杀的尉迟敬德在这里住着却并不自在,夜里常做噩梦,根本就睡不踏实。

尉迟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智满。国师告诉他:“将军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困而亡”。

尉迟敬德听罢,觉得国师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打算尽快捐出府邸以改建寺庙。随后,尉迟敬德把自己的想法禀奏了高祖李渊,李渊极为赞赏,并下旨赐额“十方奉圣禅寺”,俗称“奉圣寺”,又名释迦厂。

622年,寺院竣工。尉迟敬德从此日日焚香,天天忏悔,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诚意。

奉圣寺坐西朝东,为两进院落,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大门正中悬“景清门”大横匾,门柱挂楹联:

山环水绕无双地;

神乐人欢第一区。

大门内外左右有后来塑的仿唐四大天神像。

奉圣寺第一院正中为弥勒殿,是后来从山西汾阳迁来的道教二郎庙中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殿内正面新塑大肚弥勒佛像,背面为韦驮护法。东西两侧各有新建碑廊五间,陈列着大小不等100余通唐代武周华严石经。

奉圣寺前院山门内南侧,移有唐代枯松一棵,相传尉迟敬德常将铠甲挂于树上,故将此树称为“挂甲松”。在前院的南北两廊内耸立着唐译石刻80卷《大方广佛华严经》64幢,字为小楷,遒劲舒展,属初唐上乘书法,均为佛学经文研究及书法艺术的珍品。

奉圣寺后院大雄宝殿,后来由太原东山马庄芳林寺迁入。大殿位于宽阔高敞的月台上,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该殿高13.5米,通体用材硕大,气势宏伟壮丽。

殿中有九尊仿唐佛像,后院西殿北边有十六罗汉朝观音像,南边有地藏菩萨及十殿阎君像。殿内两山后檐墙满绘壁画,两山墙为释迦牟尼本身故事36幅,后檐墙为西方三圣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及药师佛。

奉圣寺到后除正殿、中殿、法堂和宝塔外,其余均毁于兵火,多次得到重建,仍保留了过殿将寺院分为前后两进院落的建筑格局。

相传,奉圣寺建好后,曾在其大殿前植有柏树,因其植于唐代,后世称之为“唐柏”,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因它有9个主枝,所以它又称“九龙柏”,柯若青铜,根似坚石,霜皮溜雨,黛色参天。

唐时,在晋祠内还植有唐槐数棵:一棵在后来的老君洞前,枝干呈斜状,如一老者,主干一半有皮,一半有瘿,枝叶多俯垂,形象十分有趣。一棵在后来的胜瀛楼西,遮同乐亭之半,众鸟巢于树上,错杂枝叶中,又名鹊巢槐。

另水镜台东南隅有两棵,东北隅一棵,或根枝盘峙,或宛若盆景,或蟠势如蛟。粗的树围达5米多,最细的亦有3米多。

唐太宗李世民和晋祠更是有很深的渊源,李世民曾跟随父亲李渊在晋阳居住多年,当时人称他为“太原公子”,而李世民本身也一直将太原看做是“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与晋祠的这些关系,对晋祠来说,自然意义非同寻常。

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归来途中,率群臣重游晋祠,想起父子当年发迹于神祠,保佑他们夺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他复名“晋祠”,进行扩建,并亲撰《晋祠之铭并序》的铭文:

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

对晋祠的宏伟建筑及夜景作了诗意的描写。

《晋祠之铭并序》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并头下垂,碑趺为矩形石礅,苍实古朴。全碑共1200多字,它一方面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事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李世民也答谢了叔虞神灵保佑李氏王朝“龙兴太原,实祷祠下,以一戎衣成帝业”的冥冥之功。

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晋祠之铭并序》是我国最早的一块行书碑,中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9字,为飞白体。

该碑书法飞逸洒脱,骨骼雄奇,笔力遒劲。而此碑的刻工以洗练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后人称之为继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又一块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

《晋祠之铭并序》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300余通的晋祠碑碣中,它堪称晋祠碑碣之最,被列为晋祠“三大铭刻”之首。

二是晋祠《华严石经,是武周皇帝武则天称帝时她自己作序,经文中武则天文自撰的“曌”字亦见于此。

三是《柏月山房记》镌刻于砖砌照壁,砖刻虽千凿百刻,却不留凿痕,也未见岁月沧桑。

647年,“贞观宝翰亭”建成后,《晋祠之铭并序》与李世民书的《御碑》便矗立于该亭中。贞观宝翰亭位于后来唐叔虞祠东侧,昊天神祠西侧,又名“唐碑亭”。初为一楹,面西,《晋祠之铭并序》碑在东面,《御碑》在西面。

在贞观宝翰亭的北壁上有李世民线刻画像,其东壁上嵌有后来的清代诗人朱彝尊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诗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的石刻。在西壁上还嵌有后来清康熙年间太原知府周令树撰《重建晋祠碑亭记》石刻。

此外,位于后来晋祠公园东南的饮马泉,相传东魏高欢、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都曾在那里饮马,所以又名“御井”。唐代李世民曾在此题写《饮马》一诗:

骏骨饮长径,奔流洒络缨。

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

翻似天池星,腾波龙种生。

御井位于后来晋祠中部的莲池底,有直径1米的六角形大石圈一个,泉水缓缓从其下的泉眼中涌出,池边塑有李世民起兵晋阳时在此饮马的塑像,栩栩如生。御井亭位于饮马泉西南边,为重檐六角亭。

沿御井亭台阶而下,有一南北曲折的长廊,长30余米,宽2.5米,为卷棚顶式,全木结构。藕香榭在长廊东侧,歇山顶式四角六柱临水建筑,坐落其上,眼界开阔,可居高临下,凭栏观莲。

在唐代时,晋祠有了李渊、李世民两位大唐国君的重视,加之后来许多文人名士的不断到来,如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曾游览晋祠,就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名句,使晋祠更负盛名,晋祠的影响日益扩大。

隋、唐两朝是晋阳城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晋阳附属的晋祠,在此期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941年,后晋高祖石敬瑭追封唐叔虞为“兴安王”,因此“晋祠”又被改称为“兴安王庙”。

在宋代以前,晋祠虽经多次修建、扩建,但均以祭祀唐叔虞为主,其建筑布局也以坐东向西的唐叔虞祠为主体。直到宋代以后,由于地震引起山体滑坡,原来的唐叔虞祠被毁,晋祠的布局情况才有了改变。

[旁注]

舍利 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也叫灵骨、身骨或遗身。后来指高僧圆寂后,经过火葬所留下的结晶体。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台基,如宫殿何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地宫 就是僧人们圆寂后使用的墓地,是为埋藏舍利在塔基下建的地窖。地宫是石雕刻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放死者棺椁的地方。

超度 原意超越度过。古时,人死后,眷属以虔诚之心,邀请僧、尼、道士等出家师父为亡者诵经拜忏,谓可以救度亡者超越苦难。后来,超度成为佛教等相关宗教领域的专业术语,有“脱离苦难,功德圆满,到达彼岸”之意。

弥勒佛 即“未来佛”,我国佛教八大菩萨之一,他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深受我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本名尉迟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即山西平鲁人。唐朝名将,他纯朴忠厚,勇武善战,屡立战功,被封鄂国公。后来,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

壁画 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壁画又广泛应用于寺观、石窟等。

唐太宗(599年~649年),本名李世民,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登基后,他虚心纳谏,开疆拓土,在国内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

王羲之 我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与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武周 是武则天建立的王朝。690年,她废黜唐睿宗李旦称帝,袭用周朝国号,改国号为周,定都神都洛阳,改元天授,史称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重檐 就是两层屋檐,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后晋 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

[阅读链接]

据传,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父子与晋祠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617年夏,太原留守李渊正为起兵作最后准备,而隋炀帝杨广安插在李渊身边的副手王威和高君雅却看出了他的图谋,企图以晋阳天旱,需到晋祠祈雨为名,伺机诱捕李渊。

不久,王威和高君雅的计谋被李渊识破,他们反被李渊擒杀于晋阳宫中。随后,父子俩便去了晋祠祈祷。

在他们看来,自己起兵无异于当年周武王伐纣,而唐叔虞正是周武王之子,所以求唐叔虞保佑自,肯定将来大业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