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祠荟萃——四大名祠

屈原祠位于湖北省宜昌秭归县东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始建于唐代。为纪念战国时楚国大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屈原而建。

杜公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的少陵塬畔,为纪念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始建于明代。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位于湖北省襄阳樊城区西南的汉江之畔,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为了纪念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书画鉴赏家米芾而修建的一所祠宇。

范成大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茶磨屿东麓行春桥畔,又名范文穆公祠,俗称范公祠,始建于1518年,为纪念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范成大而建祠。

受万世景仰的屈原和屈原祠

公元前340年,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屈原,诞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家贵族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屈原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他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而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楚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楚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屈原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著名的《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一举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

相传,就在当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湖南汨罗江而死。据说,后来的端午节习俗就是由历代祭祀屈原的活动演变而来。

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道:

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

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

此诗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忠臣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为了让屈原得到后人的永久奉祀,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于820年,在秭归城东的一个山丘上修建了屈原祠,并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祠堂铭并序》。屈原祠坐坡朝江,面对楚台山。

1080年,宋神宗赵项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屈原祠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祠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配房、大殿、后殿组成,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路过“清烈公祠”时曾借诗凭吊与描述: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

此后,从元代、明代至清代的1820年,历任州官对清烈公祠多次进行了维修,并晓州民:“岁以五月初五致祭”。“清烈公祠”因而得以保存下来。

后来,由于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江水升高,清烈公祠迁往距秭归县城3000米的凤凰山上的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并重更名为“屈原祠”。

此时,屈原祠得以焕然一新。屈原祠依山面江,景色秀美。祠宇为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大殿、东西配殿和后殿等建筑组成,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

山门建筑风格独特,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三级压顶。三面牌楼通高20米。“屈原祠”三个苍遒的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阳王树人所书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额枋;大门门储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4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山门色彩匠心独具,立柱土红色,墙面白色,屋面绿色琉璃瓦。大殿为明清风格,翠瓦飞檐,高耸于崇台之上,益显宏伟壮丽。祠内塑有对联: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整体建筑气势磅礴,耸立在橘树丛中。一级屋脊正中绘以蓝天、红日、大海和波涛,二级屋脊下塑有变形夔龙,三级屋脊下饰飞凤。天明堂下为松鹤延年,两旁为麒麟吐玉书,墙面花边为卷草、汉纹、回纹等。整个彩绘以红、黄、绿和蓝四色调配,相映生辉。

屈原祠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庄严的屈原铜像,矗立在祠院正中的草坪上。基座为花岗石,高2.5米。铜像高3.92米,袍袖周长5米。

人物造型为“低头沉思,顶风徐步”,着力刻画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境界。形象庄重,主题鲜明。

祠内还陈列着一尊我国最早的屈原石雕像,高1.03米。像座一侧有铭文:

荆州府归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善同妻朱氏四子,发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入于白狗峡庙中。永镇四方,保安家犬。

明嘉靖十六年丁酉三月吉旦。同男:田中、执中、秉中、守中立。匠人陈伯伏。

此石像原来安放在小青滩屈大夫庙内,“家犬”是对他4个儿子的贱称。据说,船主曹端福带他妻子和4个儿子驾船下宜昌,木船在白狗峡失利,全家获救后,曹端福觉得多亏了屈原大夫保佑,于是捐赠了这尊永远寄托着归州百姓对屈原深厚感情的石像。

祠内还建有东西两座碑廓,面积170多平方米。镌刻着屈原作品与插图,历代名家题咏屈原的诗词。东西配房为硬山顶,滚龙脊,饰龙凤图案。

大殿后的有一座“屈大夫墓”,是北宋修建清烈公祠时营建的屈原衣冠冢。屈原墓前的门阙和石坊等,都是清宣宗道光年间扩建屈原墓室的原物,外形庄严壮观。

墓室二进,青石盖瓦,鳌鱼翘角,青狮白象跃然石面。墓门三层,上嵌墓名横额,中为墓志铭,下为拜台。

屈原墓门前四根立柱,八字开扇,外石柱镌有一副楹联:

泪水沉冤千古遗憾;

归山枕岫万世流芳。

四根内柱的楹联是

崔嵬丰碑矗在地;

凛然浩气贯长虹。

千古忠贞千古仰;

一生清醒一生忧。

上柱间嵌着一块《重修楚大大墓碑记》,将屈原生平及不朽精神携刻其间。墓前两侧一对明代大石狮,凸眼阔口,威风凛凛。

墓门后为石砌墓圹,有内外二室。内室设红漆楚棺,置于一巨型莲花台上;外室隔墙中有小孔,可以窥见内室“烛光”融融,“香烟”袅袅。

[旁注]

楚辞 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即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后人将其与之相关的作品编辑成集为《楚辞》,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楚怀王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当时,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最终身死异国。

《诗经》 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先秦称之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王茂元 唐代濮州濮阳,即河南濮阳人,出身将门,他幼年从父征战,以勇略知名,官至泾原节度使。当时,他属于唐代名相李德裕的李党一员,病故于平定叛乱期间。

宋神宗(1048年~1085年),名赵顼,即位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就重用宰相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但由于改革操之过急,最终以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了新法将近20年。

硬山顶 即硬山式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常用于我国民间居住建筑中。

麒麟 也称“骐麟”,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

清宣宗(1782年~1850年),即道光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绵宁后改为爱新觉罗·旻宁。他在位30年,早期曾为挽救清朝颓势做了一些努力,但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道光帝就再也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举措。

[阅读链接]

相传,老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噩耗后,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以免江中的鱼儿去蚕食他。

因此,也有传说,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条浑身金色的神鱼将屈原吞入了肚中。神鱼游至屈原故里附近的香溪河口后,才将屈原的身体吐了出来。

后来,屈原的姊便将其弟的尸体安葬于此,并在此定居,“秭归”之名也由此而来。

到了唐代,为了让屈原得到后人的永久奉祀,人们又在此创建了屈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