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邓小平文艺功能观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关于文艺功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全面论述是我国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学长期实践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我国文学历来重视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尤其是三四十年代以来,更把文学视为实现革命与变革的手段,从事现实斗争的工具,并且依据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革命与斗争目的来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我们的文艺走过了自己的光荣战斗历程和取得了光辉战斗成果,写下了我国新文学的灿烂篇章,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宝贵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历史的转型期。党在经过了长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之后转向了以城市为中心改造旧秩序、建设新秩序的轨道。毫无疑问,随着工作重心转向建立新政权、巩固新政权、发展新政权,我们的文艺事业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调整。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中,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强调了文艺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但是,即使在那时,对于文艺功能的认识也主要是把文艺的战斗性放在首要位置。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文艺越来越强调它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中的作用,曾经在50 年代初期响亮提出过的“文艺是生活的教科书”的口号也逐渐退隐,消失。虽然如此,在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的文艺事业仍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标志着“十七年时期”最高成就的一批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这批优秀之作在文艺功能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体现。然而“文化大革命”中, 正是这样的文艺遭到了批判。

回顾我们走过的这条道路,不难看出,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我们对文艺功能的认识主要是强调了文艺为政治服务。在政治路线正确的情况下,文艺得到了相应发展;而在政治路线发生了偏差与错误时,文学也随之在歧路徘徊。正是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文艺事业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全面地准确地阐释了文艺的教育、认识、娱乐、审美功能,把文艺的社会价值、社会作用予以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同时,我们还应该指出,邓小平关于文艺功能的深刻论述是邓小平在当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认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都负有其它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邓小平关于文艺功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思想正是从这一总体思考出发的。邓小平明确指出了文艺工作者与其他部门在下述工作上所起的作用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来自文艺的自身规律与特征。这个工作就是:一、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人的需求本来就有诸多方面,诸多层次;而在精神需求上,更不可能强求一律,这是一个极为丰富的、各具个性的世界。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这既是现阶段的任务,更是建设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三、提高整个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也就是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整体精神面貌。毫无疑问,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出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才可能以强烈的责任感,担负起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职责,充分发挥文艺的教育、认识、娱乐、审美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