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邓小平论文艺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对发现和培养文艺人才的高度重视,是邓小平文艺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邓小平文艺思想体系的这一重要方面,是基于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理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包括文学艺术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没有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便将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也只能是痴人说梦而已。

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可追溯到 60 年代。在我国渡过了暂时经济困难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中央书记处就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张。1975 年,邓小平同志面对“四人帮”的作乱,力挽狂澜,主持中央工作,以注重科学知识的运用和人才的培养,实践了自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张。粉碎“四人帮”后,他发表的第一个讲话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①他明确要求:“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②1984 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九条, 概括他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③可见,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是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深思熟虑,而形成的数十年坚持一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更趋深化的认识和主张。他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到了事业成败关键的高度,足见其重视程度之高。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然是两个概念、两个各有独立内涵的问题。但是,知识毕竟要靠人来掌握,任何知识都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离开了人类的实践也便没有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键是尊重人才。人才即掌握并不断在实践中创造着新的知识的人,尊重人才便必然尊重其所占有的知识。

在我们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才问题的思想的深逢内涵的时候, 有必要先就人才的概念、人才的结构特点、人才的主体成分等问题,作以简单阐述。

人才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一般他说,指那些有较大贡献的或出类拔革的人,知识分子是其核心或主体部分。

人才在范围上相当广泛,可以看做一个从低限开始向上的半开区间。具备一定素质的人都可以是人才,处于低限上的人才经过努力,提高了自身素质,并在事业的攀登上有新的进展,即成为高级的人才。然而,高级是相对的,高上复有高,呈多层次结构,最终的高限是不存在的。但只要进入低限的人才,就必须具备“德”,即遵守社会和人类进步的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 也必须具备创造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包括文学艺术的创作、表演和导演等方面的某种专长,是一个德才兼备者。

由于人才的核心部分或主体部分是知识分子,这就涉及到知识分子的界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37 页。

②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38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91—92 页。

定问题。知识分子的英文拼写为 intellectual,它的词根是 intellect(才智),说明知识分子是有才智的人,并不仅仅指有知识的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意大利著名政治家葛兰西在《知识分子的形成》一书中称知识分子为在一定社会或社会集团中完成“包括技术性工作、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的“专门性工作的人”。澳大利亚学者丘奇沃德把知识分子的文化下限定为大学毕业,但那些虽无大学学历,却可以从事大学毕业生方能从事其工作的专业人员也可视为知识分子。前苏联在知识分子的界定上,一是强调脑力劳动的职业性,二是明确知识分子必须受过中等以上专业教育。 1977 年,M.鲁特凯维奇在《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知识分子》一书中,确定知识分子为“从事具有高度熟练技能,通常需要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方能胜任的以脑力劳动为职业的劳动人民的大的社会集团。”这些界定方式各有特点、各有侧重,有的也存在着不科学之处。但在一点上则是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具备中等或高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才。如果联系我国知识分子的队伍状况,我们认为,这样界定知识分子也许更为恰当:知识分子是文化程度高出同时代社会劳动者平均文化水平,以创造、传播、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特征的脑力劳动者。文艺界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的特殊素质,进行着复杂的、特殊的脑力劳动,或称精神劳动,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着凝结自己的心智和生活体验于其中的艺术作品或演出;他们是知识分子队伍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精神文明的孜孜以求的建设者,是名副其实的、以其艺术劳动影响着千家万户, 从而也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人才。

现在,我们继续探讨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

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建筑于对以下重大理论问题的正确解决: 一、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

1977 年 5 月,邓小平同志作出了这样的科学判断:“不论脑力劳动,体

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①次年 3 月,他对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脑力劳动者作了具体分析:“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劳动者。有些人是完全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处在对立的地位。⋯⋯但是他们本人并不是资本家,而是学者。他们的劳动成果为剥削者所利用,这一般是社会制度决定的,并不是出于他们的自由选择。⋯⋯马克思曾经指出,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参与创造剩余价值。这就是说,他们也是受资本家剥削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邓小平同志的分析完全符合人类两种劳动的客观实际和历史发展趋势。古往今来,知识分子作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把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的或者二者相交融的生产经验上升为科学知识,成为知识形态的——对于文艺领域来说是艺术创造形态的——生产力。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一起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人类社会更替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体自然力量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38 页。

没有多大变化,变化的是人的脑力劳动。新的科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新的艺术创造来源于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渗透着主体心智的反映,时代的先进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无不是脑力劳动的成果。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是脑力劳动者,没有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就不会有科学文化的积累,就不会有艺术宝库中的难瑰奇珍,也不会有今天的文明进步。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不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更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脑力劳动者是劳动者,这个原本十分朴素的道理,却曾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为人们所疑虑、所不敢承认。邓小平同志以其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和识见,廓清了迷雾,确认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的劳动者身份。

二、中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早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周恩来同志就认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1978 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我国的知识分子总的说来,“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①我国的知识分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同工农兵相结合,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从事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在林彪、“四人帮”迫害和摧残知识分子的那些日月,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动摇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工作劲头火山般迸发出来。他们不愧是工人阶级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是党的一支可以信赖的依靠力量。根据邓小平同志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思想,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①这便使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弹精竭智地作贡献有了最大的政治信任感、安全感和责任感、使命感。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载体、艺术创造才能的拥有者。科学技术装在知识分子的头脑里, 艺术创造从知识分子的头脑流淌而出。现代化的物质产品是科学技术的物化。优秀的艺术作品则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审美感受的对象化。离开知识分子、离开人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无法进行的,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是在这个关系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上,我们深刻认识到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正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曾经喧嚣一时, 颠倒是非,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86 页。

① 《三中伞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788 页。

的作用。”①这是邓小平同志在 1978 年 3 月讲的,10 年后,他又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②邓小平同志重申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奠定了一块坚固的理论基石。因为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艺术生产的劳动力,则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的艺术劳动力。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恩格斯曾列举詹姆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它存在的头 50 年中给世界带来的东西就比世界从一开始为发展科学所付出的代价还要多。据不完全统计,从 1770 年到 1840 年,英国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 40 倍, 蒸汽机的推广应用被公认为是一个主要原因。正是科学技术“呼唤”出了从未有过的巨大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为现代生产的大量实践所检验。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本世纪初仅占 5—20%;到五六十年代,则高达 60—80%。在艺术领域,从创作的角度看,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养即是科技;从艺术载体或生产手段看, 科技对艺术生产的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摄影、电影、电视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茹术,都是科技新成果与某一或某几种艺术门类相融合的果实,代表当代科技水平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也正在为艺术创作活动所应用,成为艺术生产的一种手段,并将对艺术的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艺术领域无疑也是一个真理性的命题。既然如此,作为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掌握并创造着最新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拥有较高思想艺术素养并不断使之提高或丰富的知识分子,统而言之,人才, 科技人才,文艺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其对社会的重要性便可想而知了。

由于邓小平同志正确地、科学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使他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建立于坚实的理论基点之上。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绝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是对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观点的“否定”或“纠偏”。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真正地领会毛泽东思想。就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问题来说,也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比如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这是一个领域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同时也非常注意知识分子要好好地改造世界观。这是从爱护出发,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好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四人帮’把知识分子一概称为‘臭老九’,并且还说这是毛主席说的。应该承认,毛泽东同志曾经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这样的话我们现在不能继续讲。但是从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来看,毛泽东同志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的。他在 1975 年,还针对‘四人帮’的污蔑。提出‘老九不能走’。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想和政策。”①毛泽东同志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论述,曾被“四人帮”当做迫害、摧残、整知识分子的大棒,但是,诚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就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方面来说,应该怎样估计呢?世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83—84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7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40 页。

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反对社会主义的是极少数,对社会主义不那么热心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当然,历史不断前进,人们的思想也要不断改造。不仅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要改造,就是建国以后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也要继续改造。不仅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要继续改造,工人农民和共产党员的思想也要继续改造。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了的。”①可见,毛泽东同志完全是从积极的、善意的方面,为着爱护、为着帮助而强调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的。“毛泽东同志是尊重人才的。”②但是,邓小平同志毕竟是面对“四人帮”撒播的阴云迷雾还原毛泽东思想的真面目,强调毛泽东同志关于尊重人才的思想的,同时,为这一思想构建了坚实、牢固的理论支柱。他为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人才理论的确立,建树了不朽的功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把理论付诸实践,狠抓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我国知识分子创造了空前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创造了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和氛围。

①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46 页。

② 《邓小平文选》(1975—1982 年),第 4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