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投资的效应

199l 年 2 月 5 日,台湾《中国时报》登出一条文讯:一向文风鼎盛的浙江东阳,自古英才辈出。东阳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在营建大楼之余,似乎也想要建筑精神文明的大厦,最近和《西湖》文艺杂志社合办“东阳三建杯” 全国散文大奖赛,倡言“弘扬优秀的散文传统,振奋民族精神”。

楼忠福不是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在他并不浪漫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过文学梦寻。当初《西湖》杂志要搞这么个文学活动,何以会跑到东阳去和楼忠福洽谈?

是因为建筑也是一门艺术,有建筑诗和凝固的音乐之说,使人觉得它和文学有着某种内在的因缘?

是由于东阳文化渊源深厚,诗人戴叔伦曾出任东阳,启一代诗风;东阳人冯宿与大散文家韩愈同登唐贞元八年龙虎榜?

是发现东阳三建声誉日隆,在社会各界均有口碑,文学也因之慕名,意欲一抛联姻的绣球,以图柳暗花明?

也许都是原因之一吧,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楼忠福本人。 作为早些时候成立的《西湖》杂志社董事会的董事,他不是那种出点资

金,担个虚名的角色,而是真正倾注了关切之情的。虽然他不一定有闲暇时光来翻阅全部刊物,但他却把刊物的事,看作是责无旁贷的。

楼忠福重视文化。

其实,他也清楚,东阳这个地方,历史上出行政官员特别多,出文艺名人是不多的。比如状元吧,历史上东阳出过 5 个武状元,1 个文状元;进士更多,有 305 位;至于正县级以上官员,则更多了,一共有 1086 个,其中

包括 5 位宰相。但文艺方面,真正能够上史的人物,却至为鲜见。

楼忠福有言:文化不能不重视。归根结底说,一个地方,假如文化上不去,精神文明不高度发展,最终,经济建设也是无法上档次的。

所以几乎一拍即合,搞散文征文,而且要搞就搞全国范围的大赛,这个提议,极符合楼忠福的个性。

作为这次散文大赛组委会主任的楼忠福是棋高一着的。只要看看担任顾问和评委的人员名单,便可知至今罕有同类大赛可比:冰心、柯灵、陈学昭、秦牧、穆青、王安忆、冯骥才、李小林、何为、吴泰昌、袁鹰等等,无一不是大家、精英和名流。尤其是已经过世的老作家陈学昭,参加这次大赛的顾问行列,几乎可以说是她一生文学活动的句号。

其影响,当然就不仅是一次文学活动,不仅限于文学界。事实上,对于东阳三建投资的回报,其效应更是难以估量的。一年之后,公司副总经理吴小伟去台湾搞民间贸易,一说是东阳三建,对方竟像是久闻其名。细问,方知正是缘于这次散文大赛。虽然当时没有台湾省的来稿,但散文在台湾,是一向受人注目的。

当年 6 月 15 日,大赛在杭州揭晓,于华侨饭店举行隆重颁奖仪式。楼忠福自东阳赴会,并致词。

楼忠福在致词中说了些什么?

无论他说了什么,人们都记住了东阳三建,记住了楼忠福。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和一家文学杂志社的一次短暂合作,对《西湖》来说, 它借助企业的财力,为繁荣文学创作,团结新老作家,作出了贡献;对东阳三建来说,则是为自己的企业形象作了一次设计;楼忠福作为这两者间的关键人物,这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而是他内心的一次目标明确的追求。

他在为广厦营造文化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