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风暴雨

清退对一家建筑企业来说,其意味的沉重和残酷,是不言而喻的。消息传到东阳,楼忠福刷地从办公桌后面站了起来。

清退的理由是“经营作风不正”,以这个理由被清退的外地建筑施工队一共有 12 家,东阳三建首当其冲。

事实上,当时的新闻舆论界也在关注此事,也在为此寻找解谜之径。他们也有各自的侧重。

浙江广播电台以如何正确看待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发表了 7 篇连续报道。他们对东阳三建是持理解态度的。而其时的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浙江日报,也分别以小港为例,报道了东阳三建对宁波建筑市场的拓进。

录音剪辑:《这样的“清退”值得研究》

本台记者陈忠民评述:宁波市持续了三个多星期的清退建筑队工作,最近陷入了困难局面。原因主要是人们对清退“经营作风不正”这部分农民工建筑队有不同看法。

基建规模压缩后,宁波市建筑市场出现了建筑队伍供大于求的状况。而建筑行业又存在着施工混乱、质量低劣等种种问题。为此,宁波市城乡建委决定整顿建筑市场。

据记者调查,清退工程质量低劣的建筑队,大家认为,这是应该的。但是,人们对清退经营作风不正的建筑队,觉得难以接受。道理是从已经公布的宁波市工程质量检查情况看,这批清退对象中的温岭二建公司、东阳三建公司等几家主要建筑质量评分都是合格的。

他们说,作风不正,应当查处,但不能因个别人而驱逐几千人的队伍。

东阳一家建筑队负责人说:宣布企业破产也得先有黄牌警告,难道个别人犯错误, 建筑队就没药救了?农民工建筑队也是企业嘛!在宁波持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这些被清退的对象,而且还包括部分城建部门的干部和建筑企业的经理。有人甚至指责城乡建

委这么做,是在搞地方保护主义。

天戈杂谈:《也谏逐客》

听了关于清退农民工建筑队的报道,我联想起李斯的《谏逐客书》。

战国末期,韩国派一位名叫郑国的人帮助秦国修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的实力。事发后,一些大臣建议要把所有的非秦籍官员统统赶走。秦王赢政不作调查,草率从事, 下了逐客令。客卿李斯得知这个消息,写下《沫逐客书》,劝秦不要这么一刀切。理由是,不分是非曲直,搞“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会把忠于秦国的有识之士拒之门外, 要想完成霸业也就不可能了。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最近,宁波城乡建委因个别农民工经营作风不正,决定要把他们所在的建筑队统统清除出宁波,这种做法也有点儿“逐客”的味道。

眼下,宁波对外开放,基建任务繁重。近年来,来自全省各地的 3 万多人的农民建筑队,承担了宁波市基建总投资三分之一的建筑任务,其功勋是有目共睹的;其带给城市的生机活力,也是不可否认的。当然,他们中间也有像郑国这样搞歪门邪道的人, 但不能因个别而祸及全体,如果我们也采取“非秦者去”的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对农民工不利,对宁波也没有好处。别的不说,农民建筑队一走,宁波一些大楼的地基谁来打桩?!

复杂的问题决定了处理方法不能一刀切。战国时期如此,现在也一样。秦王能采纳李斯的意见,取消逐客令,我想,作为人民政府的管理部门会更开明些。

舆论界的仗义执言,是基于对农民建筑队现状的调查和了解。

记者看到工人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生活条件艰苦,缺乏娱乐,日晒雨淋的劳作使许多人无暇顾及自己的外在形象。这本来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怀和重视,可现实是他们往往被人们看作是等外公民而受到冷遇和歧视。

东阳三建在小港的工程是一块样板。他们在种田人搞建筑是不务正业, 农民建筑队最大的本事就是行贿走歪门、是城市的蛀虫和累赘等偏见和轻侮下,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显示了自己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功绩。应当说, 三建在宁波是有声誉的。

三建在宁波声誉初起,怎么能束手待毙,任人情退,使年轻的建筑工人们呕心沥血的成果付诸东流?

这时候最焦虑的,莫过于楼忠福了。但楼忠福的焦虑依旧不是写在脸面。他有他的思路。他看上去不动声色。许多思路和想法在他的脑海里迅速闪过, 像一阵阵炫目的流星雨。他拿定了主意。他又一次在急风骤雨面前,显示出了一种帅才的品格。

电台因发表连续报道而前来采访,他让副手出面接待,自己却不表态。他感谢新闻界的理解和支持,却并不希望把事情闹大,与宁波城乡建委形成某种僵峙态势。

他到宁波处理了那位队长之后,就赶回了东阳。他并不理会宁波的风浪。在此之前,他已得知清退文件即将下达,而三建公司和宁波房地产开发公司460 万的工程项目意向已定,合同未签。他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自己该做的事不是出面辩白,申诉委屈,而是拿到新的工程。唯此才能使公司摆脱在宁波的危机。否则,用不着别人清退,自己就得卷铺盖打道回府。这又是一个极其高明的战略考虑。

务必请宁波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同志来东阳!——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