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巴西

世界最大的热带国家

热带气候对亚马孙河及农业生产的影响热带雨林的破坏及其影响

经济建设很有成绩的发展中国家——巴西

教学内容分析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自然环境、资源和工农业产品对拉丁美洲和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概况之后讲授巴西,目的有两方面:①通过学习一个国家,深入了解拉丁美洲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②通过学习一个国家,加深对拉丁美洲自然概况和经济发展特点的理解。

本节教材由巴西自然概况、迅速发展的工农业及首都三部分组成。

对于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本节教材未作全面系统讲述,而是围绕着巴西的热带环境突出了几个问题: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水量巨大的亚马孙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等。这种选材安排,既可以与拉丁美洲概述讲授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又可以重点突出地反映巴西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一段,讲授了巴西位置、面积、人口、气候等基本情况。在内容上以“大”和“热”为线索逐步展开。教材层层深入说明巴西是个大国。通过百分比数字说明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通过巴西面积是 850 万平方千米的数据和在世界各国的名次,说明是世界上的大国;

通过 1.4 亿多的人口数字,说明巴西不仅是面积大国,而且是世界人口大国。关于巴西地理位置的特点,教材着重强调了地处热带的纬度位置,说明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然后指出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这样安排,既突出了“热”是巴西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也为学习热带雨林和热带经济作物做了铺垫。

讲授人口分布要说明分布现状和形成原因。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制约,巴西东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商业发达,是人口最稠密地区;东北部和南部分别是农业区和新的工业地区,人口也较多;热带雨林地区和西部内地,由于过度湿热或经济落后,人烟稀少。

“壮阔的亚马孙河”主要讲述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这段课文紧扣热带湿润气候,突出了亚马孙河水量大的特点。此外,结合地形讲述了水流平缓的特点。

“热带雨林的危机”一段是课文重点内容之一。这段内容不仅指出了热带雨林地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热带雨林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环境资源。教材从多方面揭示了对热带雨林的破坏,呼吁人们合理利用、积极保护地球上珍贵的环境资源。这段教材是进行环境观、资源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巴西的经济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一段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巴西经济,突出“迅速发展”是这段教材的核心思想。巴西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①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在巴西国民经济中, 已由过去的农产、矿产品为主,发展成工业产值超过农矿业产值。②现代工

业各部门发展迅速。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行列。③粮食作物迅速发展。虽然还需进口部分小麦,但是单一生产和出口经济作物的局面已得到改变。本段教材还体现了积极协调人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思想。巴西充分利用本国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已有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成为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巴西还充分利用本国质地优良的铁矿,在东南部铁矿区附近发展了钢铁工业。

“新建设的首都——巴西利亚”一段教材,讲述了迁都的原因和新首都的建设,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巴西积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努力改变生产分布偏于东南一隅的局面。

教学纲要

一、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1.世界著名大国

  1. 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2. 人口、城市集中的东南部地区二、壮阔的亚马孙河

  1. 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2. 航运便利的大河

  3. 热带多雨气候和平原地形对亚马孙河的影响三、热带雨林的危机

  1.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2.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3. 对世界环境有重要影响的热带森林

  4. 亟待解决的森林破坏问题四、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

  1. 丰富多样的热带作物及其贸易

  2. 发展中的现代工业

①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②工业的分布

③发展中的问题五、新首都——巴西利亚

教法建议

一、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许多方面都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环境特征。第一、二两节中讲授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学习巴西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可采用“指导自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也可根据本人经验和所教班级学生特点自行设计教学法。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较差,教师布置自学时应当目的明确;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工具、自学时间等方面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并有检查自学结果的方法。

学习巴西是一个大国时,可以先提出自学后的讨论题——“怎样说明巴

西是一个世界大国?”然后指出准备时应阅读课本中“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 的有关内容,以及“巴西面积、人口数字在世界所处地位表”和“拉丁美洲政区图”。关于学生如何阅读、使用地图,教师也应给以指导,如读图时可用色笔勾画出巴西的国界,以显示巴西面积在拉丁美洲所占比例。自学后, 应组织学生讨论,对讨论结果教师要有明确的结论。

二、自学巴西自然环境特点时,教师可先提出:巴西的位置、气候、河流、植被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说明应该阅读的课文和地图,以及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学时绘制一张简单的地理要素联系图,以表示巴西的位置、气候、河流、植被等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讨论,明确各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完善地理要素联系图。

第三节 巴西 - 图1

指导学生自学“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先让学生想一想森林的作用, 并请学生作出回答。然后提出阅读课文时应思考的问题。例如,巴西热带雨林正在遭受哪些破坏?破坏热带雨林对亚马孙河和动植物资源产生什么影响?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指导学生自学“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可提出下列一些问题,供学生自学时思考:

①巴西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②巴西依据本国的自然条件种植了哪些作物?

③巴西农产品哪些出口?哪些进口?哪些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④巴西发展工业有利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⑤巴西有哪些现代工业?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在那些地区能发展现代工业?

⑥为什么说巴西基本上改变了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三、学生自学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扼要地记笔记或教师设计一些图表, 让学生边自学、边填写。例如,自学巴西农产品及其在世界地位时,教师可设计一张比较表,让学生比较巴西、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或科特迪瓦)农产品的共同特点及不同点,并简要说明原因。通过比较,可获得四方面的收获:①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②学习了新知识;③掌握了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的分布,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④逐步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

—比较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类别

国家或地区

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农产品

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气候特点

巴·西

东南亚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运用“指导自学法”教学应注意下列问题:

  1. 运用“指导自学法”教学,应与“讨论法”或“讲解法”、“谈话法” 相结合,最后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结论。

  2. 运用“指导自学法”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任自流。

“想一想”参考答案

学生可以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了解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要加以引导,不宜求全。掠夺式的迁移农业和外国公司滥伐森林,会使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也破坏了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动植物资源遭受损失。

“做一做”参考答案

(一):4;(二):2;(三):1;(四):2。

参考材料

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北起北美洲的特立尼达岛,南抵火地岛,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直线距离 9000 千米,是世界上

最长的山脉。平均海拔 3000 米左右,许多高峰都在 5000—6000 米以上。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表现出不同的自然特征,通常把它分成北、中、南

三段。北段指南纬 3°以北的安第斯山,其特点是条状山脉表现显著,山脉之间有广谷和盆地。山下有茂密的热带雨林,随着高度增加,表现出完整的垂直分带。

南纬 3°至 27°30'之间为安第斯山脉中段。这是安第斯山脉幅度最宽、高度最大的部分,由平行山脉和山间高原组成。高原海拔 3500—3900 米,仅次于我国青藏高原。高原上的的喀喀湖海拔 3812 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中段山地的自然环境以高寒、干旱为主要特征。高原西南的阿塔卡马沙漠,降水极少,景象荒瘠的情况,为世界所罕见。

南纬 27°30'以南,为安第斯山脉南段,由两列平行山脉组成,其间为智利中央纵谷。南段幅度变窄、高度降低,而且山体形态支离破碎。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广泛覆盖着冰川,冰川遗迹显著。近代地壳下沉,沿海形成许多岛屿和峡湾,成为南美大陆海岸最曲折地段。这里气候温凉湿润,广泛地发育了温带森林和高山草甸。

亚马孙平原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在地质变迁过程中,亚马孙平原地区曾为一巨大拗陷,经长期沉积,形成了平原。亚马孙平原西宽东窄,西部宽达 1300 千米,东部一些地区宽仅 240 千米左右。平原地

势低平坦荡,大部分在海拔 150 米以下,一般仅 60—80 米。亚马孙河干流及支流的两侧地带,地势特别低下,每当洪水季节,成为一片水乡泽国。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位于南纬 5°~30°的南美大陆的东部,面积约 500

多万平方千米。整个高原由于近期上升,边缘部分都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壁, 河流穿过其间,多陡降成为瀑布或急流,并切成峡谷。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 建在巴西高原西南边缘陡崖的巴拉那河谷上。巴西高原在长期外力作用下, 表现为波状起伏,海拔 300—1500 米。巴拉那河流域,高原上覆盖着 90 万平方千米的火山熔岩,是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熔岩高原之一。

拉丁美洲的火山和地震 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海陆交界处,是板块发生相对运动,不时引起碰撞和挤压的地带,火山、地震很多,不仅地震频繁, 而且多强震。1960 年在智利发生的 8.9 级大地震,是迄今世界上所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震级。强大地震造成巨大海啸,海啸的余波横跨太平洋直抵日本岩手县,把海边的渔船抛到高出海面 2—3 米的码头上。

亚马孙河 亚马孙河是世界大河之中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 1500—2000 毫米。亚马孙河的

水源终年供应充沛,洪水期流量极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 12 万立方米/秒,

每年泄入大西洋的水量有 3800 立方千米,相当于刚果河(扎伊尔河)的三倍

多,约占世界全部河流水量的九分之一。在远离河口 300 多千米的大西洋上, 还可以看到亚马孙河的河水。

亚马孙河的河面相当宽广。在一般情况下,上游宽为 700 米,中游宽约

5000 米,下游宽约 22000 米,河口处更宽达 80000 米。由于亚马孙平原地势

低平、河口又呈喇叭状,大西洋的海潮可溯河流入内陆 900—1300 千米。大

潮时,常形成 5 米高的巨浪,呼啸而上,气势磅礴。

亚马孙河水系具有非常优越的航运条件。它不仅河宽水深,比降很小, 而且主要河段上没有急流险滩,并可与各大支流下游直接通航,形成一个庞大的水道系统。3000 吨海轮沿干流上溯,可达秘鲁的伊基托斯,7000 吨海轮可达马瑙斯。整个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总长达 2.5 万千米。

拉丁美洲的气候 在世界各大洲中,拉丁美洲的气候条件是比较优越的。它既没有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那样大面积的寒冷地带,又没有非洲和澳大利亚那样广阔的干旱地区。对于发展农业,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具有充足的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从热量条件看,拉丁美洲约 4/5 的地区属于热带,各月平均气温多在 20℃以上;除拉丁美洲最南端和安第斯山的高寒地区外,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 0℃以上。从降水条件看,拉丁美洲约 3/5 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 1000 毫米。全年炎热多雨的地区形成热带森林,夏季多雨、冬季干燥的地区形成热带草原,干燥的沙漠地区面积较小。

丰富的自然资源 拉丁美洲拥有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矿产、水产资源。论植物资源,森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 1/4,盛产红木、檀香木、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名贵木材。草原面积约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 1/6, 是发展农牧业的好地方。论动物资源,热带森林中栖息多种猿猴与鸟类,还有树懒、骆马、羊驼等特有动物。论矿物资源,古老的巴西高原与圭亚那高原蕴藏大量的铁、锰、铬、镍等。巴西与委内瑞拉的铁矿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 1/5。安第斯山地与墨西哥高原的边缘山地出产大量有色金属,如智利的铜、墨西哥的银等储量都很丰富。牙买加、苏里南、圭亚那都以铝土矿著名。在非金属矿中,智利的硝石、墨西哥的硫磺都闻名于世。墨西哥与委内瑞拉的石油和天然气都很丰富。水力资源尚未充分开发。水产资源也很丰富,秘鲁沿海、巴西沿海及加勒比海是拉丁美洲的三大渔场。

拉丁美洲国家自然资源的缺陷是煤炭不足,石油分布极不均衡,多数国

家动力资源不足。

拉丁美洲的石油 拉丁美洲石油资源丰富,石油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拉丁美洲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境内。墨西哥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平原和近海大陆架上,委内瑞拉的油田主要分布在马拉开波盆地。马拉开波盆地的石油油质好、油层浅、储量极为丰富,是世界上较大的储油盆地之一。1988 年墨西哥与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六位和第九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在两国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外汇的重要来源。

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 拉丁美洲居民的种族构成相当复杂。既有 原住居民印第安人,又有后来的白种人和黑种人,更有三大人种互相通婚而形成的美斯的索人(印第安人与欧洲移民的混血人种)、摩拉特人(欧洲移民与黑人的混血人种)、桑鲍人(印第安人与黑人的混血人种)。此外还有近代从亚洲移入的印度人、日本人、华人、爪哇人等。

拉丁美洲的民族经济 近四个多世纪,拉丁美洲是一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二次大战后,各国纷纷独立,至今已有 33 个国家。过去由于外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大庄园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各国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全面发展,以致形成经济的“单一化”。近年来,拉美不少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加快工业发展,改革“单一经济”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例如,墨西哥的国家资本已掌握石油、铁路、电力、钢铁等重要部门。农业生产多样化,出口不再限于少数农、矿产品,还有一定数量的纺织品、化工产品与机器。阿根廷除农牧产品外,工业产品的出口大幅度增加。

二次大战后,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较快。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内生产增长率超过了除石油输出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且略高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工业化进程都很快, 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已从原来的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农业(或矿业)工业国。

二次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的本国资本不断发展。本国资本包括国家资本、私人垄断资本及中小私人资本。60 年代后期出现国有化高潮,许多国家的国营化企业有了很大发展。它们大多属于基础工业或对国民经济影响重大的公用事业。其中大部分是把外资企业收归国有后改建的,一部分是私人资本无力经营而由国家创办的,如钢铁工业与石油化学工业。目前拉美的铁路与石油工业几乎全由国家经营,海运业、航空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的大部分也由国家掌握。

拉丁美洲各经济部门的发展速度参差不齐。制造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和采矿业的比重先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制造业中重工业产值已超过轻工业。目前,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国的重工业比重均达 50%—60%,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四国的重工业比重均在 40—50%之间,其他国家的重工业比重多在 30%左右。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

拉丁美洲各国经济水平相差很大。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约有 2/3 集中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国,其余又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四国比重最大。制造业产值的 80%以上集中在上述七国,而一些技术复

杂的大型工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等也以这些国家最多。其余大多数国家仍以农业或矿业为主,制造业比重有限,且以轻工业为主,“单一经济”的性质尚未根本改变。

拉丁美洲国家在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难与挫折。70 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计划过于庞大,不得不靠外国贷款来支撑。近年来又因贸易条件不利,利润、利息等支出不断加大,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又要大举借债。拉美地区的公共外债,1970 年底为 208 亿美元,1980 年底增至1596 亿美元,1987 年底则达 4000 亿美元,相当于整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一半。从 1982 年到 1985 年,拉美支付外债利息达 1060 亿美元,超过了前八年纯资本流入的总和。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干扰了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生活。

巴西的工业、农业和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较快,1965

—1980 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 9%,1980~1987 年年平均增长 3.3%,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一个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国,逐渐发展成工农业国家。

二次大战前的 1939 年,工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8%,农业占 33%, 工业与农业的比例为 1∶1.5。1987 年工业占 38%,农业占 11%,两者之比为 3.5∶1。巴西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等各部门。二次大战后,巴西不断加强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各部门,相继建立了汽车、造船、机械、石油等部门。70 年代以来,新建了石油化工、电子、核能、飞机制造等部门,目前正在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巴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占播种总面积的 3/4 以上,主要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大豆等。玉米是播种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 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居世界第三位。大豆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出口商品中占第一位。但小麦尚需从国外进口。经济作物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经济作物占播种面积 1/5,但产值占 1/3,许多经济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产量最大、在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是咖啡、甘蔗、棉花、可可。

巴西畜牧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1980 年牛、猪、马的饲养头数均居世界第四位;1985 年牛的头数已居世界第二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巴西贸易额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工业产品出口额已超过初级产品,主要进口商品是石 油、机器设备、化学产品、煤炭、小麦等。

巴西国土广大、资源丰富、有一定的人口密度,是世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之一。

巴西工业三角区是指位于巴西东南部,以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工业三角地区。面积占全国 11%,人口占 43%,是巴西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首先,它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区,有钢铁、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学、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齐全。仅圣保罗的工业产值就约占全国的 1/3。

其次,农业也很发达,农业产值占全国的 3/5。最重要的农产品咖啡、甘蔗、棉花、大豆等作物的产量也居全国首位。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的商港,也是咖啡的出口港。

此外,这里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和文教事业发达的地区。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