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南极洲

教材内容说明

在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地球上,南极洲是一个神秘诱人的地方,这不仅因为它是人类发现最晚的大洲,那里有原始、严酷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人类进行多种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关注南极,把南极同空间、海洋并列起来,作为人类急待开发的三大领域。从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考虑,南极洲一章具有重要意义。

本区与其他区域相比,因为没有常住居民和国家,所以教材内容比较简明,课时也较少,全章没有分节。

从总体上看,本章教材有两个特点:第一,选取了最能代表南极洲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内容,重点突出。课文列出的四个标题:“地球上位置最南的

大洲”、“冰雪高原”、“寒极和风库”、“资源和科研的宝地”,比较准确地抓住了南极洲的特征,勾画出了南极洲一幅幅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画卷。第二,尽量用事实材料说话,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出南极洲在自然和人类活动方面的特征。例如,“寒极和风库”一段,首先放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组南极洲的气候资料和南极考察队员亲手写的短文。虽然学生没有亲自去过南极,但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就容易掌握南极洲的气候特点了。

本章教材结构大致如下表所示,从上到下为课文所列四个标题内容,左栏为自然环境特点,右栏为人类活动内容,教材前后内在联系紧密,人地关系主线清晰。

“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一段,是学习地形和气候,认识南极洲在未来交通方面重要意义的基础,又是本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技能的主要内容。课文对南极洲位置的讲述,采取了读图提问的方式,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对南极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远离其他大洲的位置特点有个概括的了解。最后,关于南极洲将成为南半球空中交通的中间基地的论述,是评价南极洲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可能发生的作用。

本章教材结构表

第 19 章 南极洲 - 图1

“冰雪高原”一段,主要介绍南极洲独特的地形特征。南极洲之所以被称为高原,主要是因为覆盖了厚达 2000 米的冰层,这是南极高原与世界其他高原最显著的区别。教材抓住这一特征,在“冰雪”上作文章,使学生对南极“冰雪高原”留下深刻印象。教材还讲到南极洲与全球自然环境的联系以及环境与资源的联系,例如南极洲的冰如全部融化将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南极冰川的利用等问题。这些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评价地理环境的能力。

“寒极与风库”一段,主要介绍了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南极洲暖季的自然景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学生对南极洲严酷的气候可能难以想象并难理解其成因,因此教材引用考察队员的记述和数据,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从生动的文字叙述中加深印象;教材还采用提问方式,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巨厚冰层对气温的影响,以及南极高压对降水和风的影响,联系已经学过的有关影响气候各因素的知识,学以致用,活跃学生思维,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南极洲的暖季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有利时机,极昼时期气温回升,融雪的地方露出湿润的地表,构成暖季的自然景观。这是继白色冰雪世界之后又一幅南极洲的自然画面。

“资源和科研的宝地”一段,首先概括介绍南极洲几类主要资源和科研

价值。由于冰川淡水资源已在前面讲过,这里主要讲矿产和生物资源。矿产部分首先“读图”,让学生根据图例认识这里矿产资源的种类,然后重点介绍煤、铁资源概况。教材提到我国科学家在文森峰发现铁矿的事迹,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生物资源部分简要介绍了磷虾、鲸、海豹的经济价值,还介绍了企鹅,描绘出南极洲生物自然景观的画面。

关于南极洲的科学考察,教材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世界各考察国家在南极建立考察站的现状;②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前面几段讲述了南极洲的自然环境。我们了解自然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自然,因此教材最后讲述南极洲的科学考察也是为人类合理利用南极资源服务的,同时使本章教材在展示人与自然关系的高潮中结束。

教学目的一、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了解南极洲地形、气候及自然景观的特点,理解南极洲气候严寒的

主要原因。

三、了解南极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南极考察的现状,以及和平利用南极的前景;加强保护南极的环境意识。

四、使学生熟悉南极洲地图,培养学生运用极地地图判别方向的能力。五、了解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成就,我国和平利用南极的主张,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课时安排

本章共 2 课时。位置最南的大洲

冰雪高原,淡水资源丰富世界的寒极和风库

资源和科研宝地

教学纲要

一、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1.范围和面积

2.位置特点:纬度最高,濒临三大洋,远离其他大洲二、冰雪高原

  1. 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2. 冰山:巨大的水库三、寒极和风库

  1. 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

  2. 暖季

  3. 气候成因

四、资源和科研宝地1.矿产资源

  1. 海洋生物资源

  2. 天然实验室五、南极考察

  1. 科学考察站:中国长城站、中山站

  2. 南极条约:和平利用南极

教法建议

一、引入新课,可从复习已知开始,如提问:几艘科学考察船分别由火地岛、塔斯马尼亚岛和开普敦出发,向南行驶,可到什么地方?接着便利用地图,介绍南极洲的范围和面积,让学生从极地投影地图上判别方向,认识南极洲与其他各洲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三个问题,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动手量算,概括南极洲的位置特点;再把南极洲的位置特点与其他大洲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南极洲未来可能成为南半球各大洲之间空中交通的中间基地。最后应使学生从有经纬网的地球仪或地图上,了解南极洲是世界跨经度最多的大洲。这主要是因它位于南极点周围,或者说纬度特别高的缘故。这时可复习地球仪上的经线圈都通过南、北两极点的知识。纬度高也对本洲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对气候,有显著影响。

二、本章第一段的“读一读”材料,回顾了人类征服南极的历史,再现了南极探险勇士们的壮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阅读后,学生可从探险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受到鼓舞和教育,也可从探险者的经历中,了解到南极洲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

三、从阅读考察队员拍下的南极照片(课本前面的关于南极的彩色照片),很直观地看到南极洲“冰雪高原”的自然景观。为了反映南极洲的地形特征,以及地形与冰层的关系,可以参照下图,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大洲的平均海拔比较图,图中标出除去冰层的“岩石南极洲”的平均海拔高度。结合此图介绍冰雪高原,既突出了南极洲地势高的特点,又易于理解巨厚冰层对南极洲地势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说明,如果南极洲的冰全部融化,各大洲将有许多沿海平原、低地和岛屿被淹没。这可使学生一方面体会到南极洲淡水资源之丰富,另一方面认识到南极洲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对全世界地理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第 19 章 南极洲 - 图2

几个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比较图

南极洲淡水资源中最容易开发利用的是冰山。讲述冰山时,可先看冰山图片,告诉学生:冰山是南极洲最显著的自然景色之一,它的数量极大,是可供人类利用的巨大水库,对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诱人的前景,西亚有些国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问题是怎样把冰山从寒冷的南极洋面拖运到炎热的波斯湾,在经济上、技术上还有不少难题有待解

决。最后,通过“读一读”,可使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冰山的形成,增加趣味性,扩大知识面。

四、教材由“南极洲巨厚的冰层是怎样形成的”过渡到酷寒的气候,顺理成章,体现出南极洲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阅读南极洲的气候资料,引导学生将其中数据与学过地区的气候进行比较,如严酷性可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比较,降水量可与北非西亚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南极洲的气候特征。还可让学生阅读我国考察队员对南极洲气候的描写,增加感性知识,提高趣味性。

五、关于南极洲的暖季,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前面的“南极洲的暖季” 彩色照片,加强直观性。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可把南极洲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加以简单概括。

六、第二课时可先复习南极洲的位置和气候特征,接着讲述气候成因。教材给出几种成因说法,让学生选择判断,其中涉及以下几点原理:①阳光直射与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是不同的;高纬度地区阳光斜射,所以一年之中接受的太阳热量比低纬度地区少。②对流层内,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降低 6℃。南极大陆平均海拔在 2000 米以上,所以气温低。③高气压控制的区域降水稀少,边缘地带风力强盛。显然,气候成因这部分内容,是本章发展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点知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要很好地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回答,互相补充,教师最后作总结。总结时教师应指出南极洲的纬度位置与地形、气候等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南极洲独特而严酷的地理环境是上述各因素综合形成的。

七、从自然环境过渡到资源时,可向学生提问: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为什么对人类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呢?启发学生思考并认识南极洲有丰富的资源和很高的科研价值。有哪些资源呢?可阅读课文和地图,同时说明这些资源几乎是其他各洲日益短缺甚至没有的,因此显得十分宝贵。在多种多样的矿产中,应特别指出煤、铁的储量和分布,并可在挂图上用醒目符号标出。“我国的一位女地质工作者首次在南极之颠——文森峰上发现了铁矿”这一句,展示了我国科学家的考察成就,同时从侧面说出了南极洲的最高峰名称。

八、讲南极洲的生物资源,可适当说明其数量和经济价值,并利用图片将企鹅在暖季聚集沿海的自然景色展示给学生。最后还应指出,对生物资源的过量捕捞和捕猎,会破坏南大洋生物的生存,最终对人类不利,使学生认识到,对南极洲的海洋生物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应加以保护。

九、关于南极洲的科学考察,要讲清哪些国家在那里建站和“南极条约” 主要内容。我国两个考察站的位置和建站时间等,可通过阅读本章开头的新闻报道和地图来了解。学习这一段教材,可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了解我国对和平利用南极和保护南极环境的主张。

十、后面一段“读一读”材料很有教育意义。通过阅读,可使学生受到启示:南极考察队员为我们树立了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榜样。

最后可提出具有综合性、趣味性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例如,有一位同学将要去南极考察,我们大家应在几月份为他送行?他应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应携带哪些行装?他在南极将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广泛运用所学知识,

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解答。

“想一想”参考答案

Ⅰ.1.南极洲是“白色的沙漠”。因为南极洲降水稀少,其干旱程度如同沙漠地区,所以用“沙漠”来形容南极洲的干旱。但是这个“沙漠”与世界其他沙漠不同,其上覆盖着巨厚冰层,被称为“白色的沙漠”。

  1. 南极洲降水虽然很少,但有那么巨厚的冰层,主要原因之一是终年气候严寒,有利于水的冻结。

  2. 每年 11 月到次年 3 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有利于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所

以我国两次南极建站时间均选择在暖季的 2 月。

Ⅱ.根据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分析,南极洲很早以前曾经位于温带,有过茂密的森林。这块大陆后经长途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所以南极洲现在有储量很大的煤田。这些煤田是温带森林被埋在地下所形成的。

参考材料

南极洲的地形南极洲平均海拔 2350 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洲。巨厚的冰层几乎盖满整个大陆,露岩地带很少。假如剥去上层冰雪,南极洲的平均海拔高度仅 410 米。“岩石南极洲”的面积是 1248 万平方千米,远小于“冰雪南极洲”。

南极大陆的地面,同样有山脉、高原、丘陵和低地。据推断,南极洲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岩石非常古老。在毛德地、维多利亚地等边缘地区耸立着一些山脉。在西南极洲有一系列雄伟的山脉,属于褶皱山脉。它们被看做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延续。在西南极半岛和南美洲之间延伸着一条海底山脉,其突出海面的部分是南设得兰群岛等岛弧。南极半岛上的文森峰海拔5140 米,是南极洲的最高点。

南极大陆还分布着不少火山。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 3794 米, 有四个大火山口,是全洲最大的火山。南极洲有许多火山至今仍在活动着。

南极洲的气候南极洲是世界上极端寒冷,十分干燥和风力最强的一洲。一年之中没有春夏秋冬之分,仅有暖季、寒季的区别。暖季(11—3 月), 沿岸地带平均温度很少超过 0℃,内陆地区平均温度为-20——35℃;寒季

(4—10 月),沿岸地带为-20——30℃,内陆地区为-40——70℃。1960 年,在内陆高原的原苏联东方站测得-88.3℃的低温,1967 年,挪威在极点附近记录到-94.5℃的气温,因此有世界“寒极”之称。南极洲之所以酷寒, 主要是由于它所处纬度高、地势高、终年被冰雪覆盖等原因造成的。冰雪具有反射阳光的强大能力。据观测,在漫长的极昼期间,南极大陆上空的太阳辐射总量接近赤道,但有 75%—90%的太阳辐射被反射。另外,南纬 40°— 60°持续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的地区。由于南极大陆终年酷寒, 形成一个强大的高气压区,因而风常从大陆吹向海洋,风速很大,一般风速达 17—18 米/秒,沿岸附近地面风速更常达 45 米/秒,法国一科学考察站曾

观测到风速 100 米/秒的最高记录,为十二级大风的三倍。这里终年狂风怒

吼,假如你把一条生锈的铁链放在风口处,不到两天就被吹得发亮,像全新的一样。

冰雪覆盖的大陆南极大陆是一片冰雪世界,整个大陆几乎全被冰层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约 2000 米,最厚处达 4000 米以上。南极中央 200 余米深处的冰体,已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南极大陆气候严寒,降水形式主要是雪, 这是大陆冰盖的主要补给来源。巨大的冰块不断从大陆高处缓慢地滑向大陆边缘地带,倾泻入海,结成广阔的陆缘冰原和高大的冰障。罗斯海上的罗斯冰原,面积达 54 万平方千米,其面向海洋的一侧,陡峭的冰崖高高地屹立于

海面上,这就是著名的罗斯冰障,长度有 900 千米,平均高出海面 50 米。南

大洋约有 22 万座大小冰山,这些冰山能够在海洋上漂浮好几年,最远的可以漂流到南纬 40°附近。

南极大陆约有 7%的地面长年没有冰雪覆盖,被称作南极冰雪大陆上的“绿洲”,是南极洲动植物主要生存之地。那里生长着苔藓和地衣,湖水里生长着各种藻类。

丰富的自然资源 1.水资源。南极大陆的冰,体积有 2400 万立方千米, 约占世界冰总体积的 90%以上。这些冰每年有 1.4 亿吨滑入海洋,形成巨大的冰山。沙特阿拉伯正在研究把南极的冰山运回本国,以解决本国的缺水问题。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研究利用南极水资源的问题。

  1. 矿产资源。南极大陆矿产资源种类很多,随着各国的考察勘探,不断有新的矿藏被发现。现已发现的有煤、铁、锰、铜、镍、钴、铬、铅、锌等220 多种矿藏,其中以铁和煤最丰富。在靠近印度洋海岸的查尔斯王子山脉,

发现了巨大的铁矿脉。矿层厚度达 100 米,绵延 200 千米,品位 35—38%,

足够全世界用 200 年。在维多利亚地有煤田,面积达 100 万平方千米,为世

界最大煤田之一。据认为,在整个西部大陆架中石油的埋藏量约达 61 亿吨, 相当于目前世界原油年产量的两倍多。天然气也极为丰富。从南极洲有煤的事实,可以证明南极洲在很早以前曾位于温带,有过茂密的森林,后经长期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

  1. 海洋生物资源。南极大陆的动物种类极少,但数量很多。它们生活在大陆边缘、滨海地带和近海海域。常见的动物有企鹅、海狮、海豹和海豚等, 其中以企鹅最为突出。它们满身是脂肪,不怕寒冷,常常成千上万地群居在一起。帝企鹅最大,身高达 1.2 米,重 40 多千克。企鹅翅膀虽小,却可以跃

上两米多高的冰坎。企鹅还是游泳健将,时速可达 40 千米。

南极海域中生息着大量的鲸。鲸肉可食,肝、脂肪等是工业原料,经济价值很高。南大洋中的鲸共有 12 种。个体最大的蓝鲸长 30 多米,重 150 吨, 是南大洋最大的动物。

南极的海域,还有数量极大的磷虾。它的体长 2—5 厘米,是迄今人类发

现的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磷虾集群生活,有些海域一平方千米多达 200—

400 吨。据估计南大洋磷虾藏量约有 10—50 亿吨。

南极洲周围大洋恶劣的气候环境和海洋状况,使那里形成了比较单一的食物链。而那里曾一度成为海上的狩猎场,大量的鲸和海豹被捕杀。现在, 在南大洋捕捞磷虾仍不受任何约束。这种日趋增加的磷虾捕捞作业,引起了国际上的极大关注。科学家们担心,六十年代世界南大洋捕鲸风潮的惨剧将在磷虾身上重演。南大洋的鲸、鱼类、海豹和海鸟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以磷虾为饵料。其中鲸鱼是磷虾的最大食客。有人曾从一条蓝鲸的肚子里掏出一吨

磷虾!如果人们对磷虾捕捞过度,南大洋的单食物链就会受到破坏,其他生物的生存必然受到威胁。

南极洲的科研价值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工业污染的大陆,这里空气清洁、大气能见度极高,是环境科学家监测污染物在全球大气蔓延程度的理想场所。

南极洲巨厚的冰层,记载着地球表面几十万以至几百万年来的温度变迁历史。南极冰盖是第四纪冰期的遗留物,可以帮助人类了解曾经影响地球广大地区的冰期以及未来的冰期。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南极洲是研究生物对极端环境条件适应性的最好场所。南极洲对于人类进一步认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大地构造理论,可望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

总之,南极洲可供研究的东西,几乎涉及每一个科学领域,在这里可以获得任何其他大陆所得不到的异常宝贵的科学资料。

《南极条约》和南极洲的归属问题 《南极条约》是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 12 个国家于 1959 年 12 月 1 日在华盛顿签订的,1961 年 6 月 23 日生效。条约适用于南纬 60°以南地区,对联合国一切成员国开放。至 1983 年,已有 25 个国家批准或加入了条约。该条约的主要条款如下:

  1. 南极洲只用于和平目的,除了支持科学研究以外,不得有任何军事行动;

  2. 在所有领域内实行科学自由;

  3. 保障有关南极洲的科学规划、人员和研究成果的交换;

  4. 搁置一切对南极洲的领土主权或领土要求,并不准提出新的领土要求;

  5. 禁止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

  6. 各缔约国代表可自由参观、检查其他国家在南极的科学站和设施及其有关领域;

  7. 在南极研究的科学家和其他人员定期集会,缔约国代表定期聚会,以利于达到条约的目标;

  8. 在执行条约的最初 30 年中(至 1991 年)对条约的任何改变必须经缔约国一致同意,条约中主要的观点将长期维持。

1991 年期限为 30 年的《南极条约》期满。南极大陆是成为少数大国的聚宝盆,还是成为各国共同享有的俱乐部?是作为各国纷争的场所,还是作为全人类和平利用的科研基地?南极洲正面临着法律地位问题。从 19 世纪

80 年代至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主张有:①先占说;②疆域相邻说;③扇形理论说(即以南极极点为顶点,各个经线作边界线,划一扇形地区);④国际共管说;⑤托管说;⑥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说等。这些主张有的已被淘汰,有的尚在争论,均未被作为确定南极法律地位的原则。

我国对南极洲的考察 我国对南极洲的考察,开始于 1980 年初,科学工作者随澳大利亚国家考察队在该国的凯西站进行科学考察。以后,又应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智利等国的邀请,派出科研人员赴基地进行考察,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为我国独立地进行南极科学考察打下了基础。1981 年我国正式建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 1983 年 6 月 10 日我国正式

加入了《南极条约》。我国于 1985 年 2 月和 1989 年 2 月分别在南极洲建成

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科学考察站。

1984 年 11 月 20 日中国南极考察船队由上海出发,横渡浩瀚的太平洋,

12 月 25 日胜利到达南极洲,在乔治王岛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揭开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一页。乔治王岛属南设得兰群岛。该群岛隔着布兰斯非尔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总面积 4700 平方千米,是一群由起伏的山丘和尖削的山峰组成的荒凉岛屿,终年冰雪覆盖。岛上的岩石主要是安山岩熔岩,与安第斯山脉的岩石很相似。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东西长约 80 千米,南北宽 28 千米。据外国

文献记载,最早发现乔治王岛的是 1819 年英国水手威廉·史密斯,故该岛以英王名字命名。乔治王岛的气温年平均为-4℃~-4.6℃,最暖月的二月为0.3~ 1.2℃,最冷月七月为-10℃~-12.4℃。在暖季,岛上出现一些苔藓和地衣等植被。目前在岛上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还有阿根廷、智利、原苏联、波兰、巴西、原民主德国、乌拉圭等七国,并建有南极地区的气象中心。我国的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西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的山坡上,位置是南纬 62°13′,西经 58°55′。长城站面临民防湾中的一个小海湾,背靠终年积雪的山坡,进出方便,水源充足。站址附近的滩涂视野开阔,是企鹅自然保护区、鸟类自然保护区、鲸保护区、植物和化石保护区,开展南极地区各项科学考察的条件都相当有利。

1988 年 11 月 20 日,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肩负着到东南极大陆建设中山站和考察的任务,乘坐“极地”号,从青岛出发,经西太平洋,穿越西风带,闯过浮冰区,终于在 1989 年 1 月 25 日抵达中山站站址。经过不懈的努

力,1989 年 2 月 26 日,中山站终于耸立在南极大陆上。

中山站坐落在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地区,位置大约是南纬 69°,东经 76°。与北京的球面距离是 12513 千米,距乔治王岛上的长城站 4985.9

千米。建筑面积 1654 平方米,超过长城站近四倍。其中大部分是集装箱装配

式房屋,均属高架式永久性建筑,抗风每秒 50 米以上,站里有较完备的供电、供暖、通讯和生活设施。中山站建站时间短,困难多,但成效大,建设速度和效率在南极建站史上是少见的。

长城站位置图 中山站位置图

金庆民在文森峰发现铁矿 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庆民,1988 年底赴南极之巅文森峰考察时,发现了一个大铁矿。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发现的矿藏。

文森峰是世界七大高峰之一。这里气候极寒,山势险峻,方圆数千平方千米内没有人烟,没有生物,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至今仍是地质学研究的空白区。

1988 年 11 月 25 日,金庆民随中美联合登山考察队赴文森峰作为期 10 天的科学考察。为抓紧有限时间开展科学考察,她主动放弃向顶峰冲击的机会,只身一人在荒原冰海中进行了 4 天地质考察。她以丰富的科学考察经验

和地质知识,在文森峰绘制了 5 条地质剖面图,采集了 40 千克的岩矿标本。

12 月 2 日,她在海拔 3000 米高度的一处山脊上,发现了铁矿露头,经追索

勘查,这是一个控制长度在 20 千米以上,宽度约 200 米,铁含量在 30%至50%之间的赤铁矿带。激动万分的金庆民当即在铁矿岩上插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次活动是根据1987 年4 月中国登山协会与美国麦克敦探险网签订的登山协议进行的。在此以前,中国登山队还没有到过南极最高峰。1989 年 50

岁的金庆民,早在 60 年代就是中国登山队队员,多年来一直从事登山探险和野外地质考察。

秦大河参加国际考察队横穿南极 秦大河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1989 年七月底到 1990 年 3 月初参加了由美、日、苏、英、法、中六国共六个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在此之前,他曾参加了澳大利亚“凯西站”和中国“长城站”两次南极越冬考察,在南极工作过很长时间。

1989 年 7 月 26 日,全体考察队员从中国长城站飞抵南极半岛北端,27 日进行了几千米的试行,28 日六名队员和 41 条爱斯基摩种狼狗拉着三个雪橇正式踏上横穿南极的征途。开始时天气较好,每天行走 4 至 6 小时,秦大河因滑雪技术不佳,必须快步行走,十分吃力,有时只好把腰带挂在雪橇上向前滑行。不久,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接踵而来,考察队面临严峻的考验。每一次强烈暴风雪袭来,往往持续两三天,风速每秒达 35 至 40 米。两个月

内风速超过每小时 120 千米的日子竟有四分之一。雪层常达一两米厚,有时几乎把狗埋在雪里,使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有时连前面的雪橇都看不清。气温常在零下 35 到 40 摄氏度,刺骨钻心,难以忍受。队员们脸都肿了,每人都有冻伤。秦大河因戴眼镜,脸部无法包严,冻伤特别严重。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每天要摔几十个跟斗,他们对南极的风印象最深,都说“南极的风实在太厉害了。”

南极半岛的冰隙区特别危险。冰隙是因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缝。如果人和雪橇从上面经过,很容易坠入沟底,造成伤亡。拉雪橇的狗几次掉进冰隙,幸好都被救了上来。

11 月初走完第一段 2100 千米的艰难路程后,开始进入暖季,但最高温

只有零下 27 摄氏度,最低温达零下 40 度。队员们带着冻伤,迎着暴风雪, 英勇顽强地继续挺进。12 月 15 日经过极点后,向原苏联东方站进发。这一带平均气温在零下 50 摄氏度左右,曾记录到零下 89.9 摄氏度的绝对最低气

温,被称为“不可接近的地区”,从未有人徒步走过。但是,考察队仅用 35

天就走完 1400 多千米路程,于 1990 年 1 月 18 日到达东方站。

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在白天滑雪、傍晚搭帐篷、做饭、吃饭、喂狗等之后,人人已疲劳不堪,他还得去挖雪坑,采集样品,观察雪的剖面变化,并要把雪样寄送到中国、美国和法国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从极点到东方站途中,他还要观测气象,每天早、午、晚三次测量气温和风速,取得宝贵的气象资料。有时他累得身体发烧,仍咬紧牙关, 坚持工作。

从东方站到南极大陆东边的原苏联和平站是最后一段路程,2 月初气温曾降至零下 49 摄氏度,是这次考察中的最低气温。晚上睡在帐篷内,脊背下

地温仅有零下 20 摄氏度,早起时十个手指无法伸直,只能一个个掰开。

这次考察过程中,队员们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体力大大衰竭。几个月后秦大河体重下降了 15 千克。

2 月 14 日越过原苏联少先队站后,地势下降,开始向海边迈进。经过最

后的拼搏,终于走完了 5986 千米的全程,于 1990 年 3 月 3 日下午 7 时 10 分安全抵达原苏联和平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横贯南极大陆的“万里长征”。

英雄们胜利的消息通过卫星传遍全世界,一曲人类征服自然的凯歌响彻全球。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

  1. 南极洲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海洋所包围,与其他各洲相距较远,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南极大陆海拔 2350 米以上,为七大洲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

  2. 南极洲的矿产资源中,铁的储量是丰富的。现已查明,在靠近印度洋沿岸地区有露天铁矿,维多利亚地有储量很大的煤田。生物资源也很丰富。例如,磷虾、鲸和海豹,以及企鹅等。南极的自然环境,还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