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两洋、三洲、五海之间的交通要道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

炎热干燥的气候

世界沙漠面积分布最广的地区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五个内容:西亚北非的范围、位置及其重要性,地形、气候和撒哈拉沙漠。

西亚、北非的位置和范围,课文是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本区在亚洲和非洲所占的位置。本区的国家较多,在读图时只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 15 个国家。学生如想知道西亚、北非所有国家的名称可查阅本章最后的附表。

为什么把西亚、北非合为一区的问题,课文概括地说明,这两部分虽分处两洲,但有若干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至于有哪些相同和相似之处,以下课文再详细分述。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一段,课文中没有列举两洋、三洲、五海的地名,而是让学生通过读图,自己去找。这样可使学生动眼、动手、动脑, 活跃思维,加深对两洋、三洲、五海空间分布的印象。五海中的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不是真正的海。由于人们有时也把湖叫做“海”,如中国的内陆湖——青海,所以这里也借用了“海”字,教学时应加以说明,以免误解。

关于本区在交通方面的重要地位,课文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引入。有关“丝绸之路”的详细情况,初一历史教科书中将讲述,这里只提了一下, 未多论述。课文中描述现代交通的内容,有重点地附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本区联系两洋、三洲的枢纽地位。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高原为主的地形”一段,也是让学生看西亚北非地形图来获得印象的。为了减轻记忆地名的负担,高原、山脉的名称在课文中都没有出现。平原狭小,主要平原和河流只提到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两河流域。有关尼罗河的知识,将在本章第三节“埃及”中讲述。有关古代埃及文化和巴比伦文化的知识,将在初中世界历史部分讲述。这里只是介绍上述历史事件的“舞台”所在,而不去讲述历史事件的本身。

死海是本区地形方面的特殊地区,它是全球陆地表面的最低点。课文中用“死海附近地形剖面图”来使学生认识死海的低下情况。在“读一读”栏目内,介绍了死海的特点,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炎热干燥的气候”一段,在第四章“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的基础上, 具体介绍了本区“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两种气候类型,以及因气候炎热干燥在阿拉伯半岛上出现的“无流国”。关于地中海气候,只讲了这类气候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的特点。

关于这段课文,还有一点应该说明:课文中出现的世界最高气温纪录

(57.8℃),是迄今为止已出现的绝对最高气温纪录(有纪录可查的)。它与年平均、月平均气温不同,不是平均数,而是一次纪录的最大值,如果有更高的气温纪录,即被突破。绝对最低气温纪录也是一样。

在能力培养方面,重在进一步训练学生判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以识别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撒哈拉沙漠”一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撒哈拉沙漠的范围和自然特征;二是复习巩固比例尺的运用。

教学纲要一、西亚、北非的范围和主要国家

二、沟通两洋,联系三洲、五海之间的交通要道

  1. 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1. 古代“丝绸之路”

  2. 现代海、陆、空交通要冲2.两个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

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

三、高原为主、平原狭小的地形平原分布死海的特征

四、炎热干燥的气候

  1. 大部分是热带沙漠气候

  2. 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及在本区的分布五、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

  1. 面积和范围

  2. 地表荒漠景观地下石油丰富

  3. 沙漠的扩大及其危害

教法建议

一、引入新课:让学生看课本前面彩色照片最后一页有关西亚、北非的景观图象,把他们的意境引入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世界,并引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中的地图,使他们认识本区在世界和亚非两洲的位置,并在政区图上找出课文上所提到的主要国家。最好能事先画好一张西亚、北非政区空白图挂在黑板上,在学生读图以后,找两个学生到空白图前指出课文中提到的国家的位置,由师生共同评议所指位置是否正确。

二、讲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在西亚北非政区图上找出本地区连结哪两洋、哪三洲、哪五海,采用学生读图,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或同学)订正的方法。

三、讲本区交通地位的重要,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先指出西亚北非在古代就是交通要道,让学生看“丝绸之路示意图”, 认识这条路线即经过本区,说明中国同西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经济文化交往。

  2. 讲现代交通要冲,重点可放在控制海上交通要道的两个战略要地: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

  1. 观察地图册上的“世界政区图”并提问:由印度洋通往大西洋有哪几条可以航行的水路,最近的是哪一条?然后指出这条航线经过:印度洋—

—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1. 读“土耳其海峡”图:了解土耳其海峡是控制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上交通要道。

①在西亚、北非图上找到土耳其海峡的位置。

②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是连通两海的唯一海上通道。

  1. 土耳其海峡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组成。海峡最窄处只有 750 米,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海峡三个组成部分名字不好记。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不要求强化,但应记住土耳其海峡,并知道它的交通地位。

  2. 使用苏伊士运河地图时,需配合西亚北非政区图,提问:①运河连结哪两个海?②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开凿运河?

(这里是两海间距离较近的地方,并且沿途有湖泊、洼地,可减少开凿工程。)

  1. 关于铁道交通路线,课文未具体讲,可让学生看地图册“西亚北非” 图上铁路线联系亚欧非的情况。航空交通可举例说明,中国航空公司飞往西欧、东非(埃塞俄比亚)的航线,要经过西亚上空。伊朗首都德黑兰是重要国际航空中心。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图基础上,得出本区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地理位置很重要的结论。

四、指导学生做“填绘图表练习”第十二题。

五、讲本区地形,可让学生看课本和地图册上西亚、北非地形图,比较这两种地形图有什么不同。课本用线条疏密表示地形起伏,地图册上用分层设色表示地形起伏。对照图上的高度表,提问:

  1. 根据高度表数据和平原、高原的概念,判断本区以什么地形为主?(高原为主)

  2. 本区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两河流域平原。)关于尼罗河对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将在“埃及”一节课中讲述, 这里可以不展开讲。应知道两河流域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境内,但两河的名称不一定要求记住。古代巴比伦文化将在世界历史课中讲述。此外,西亚北非沿海地带也有狭窄平原(如地中海、波斯湾沿岸),可以提一下。

六、讲死海附近的地形,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西亚北非图上找到死海的正确位置。

2.读死海附近地形剖面图,提问死海湖面海拔约在海平面以下多少米, 再对照课文中所说的—400 米,要学生记住这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它的成

因是断裂陷落而成,可复习、回忆第二章所学过的有关“断层”的知识。 3.让学生看“读一读”小栏目中关于死海地理特征的描述,开拓学生思

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七、在讲“炎热干燥的气候”一段时,注意应用第一册“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知识,在讲本段课文之前,第一步先让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看哪一条重要纬线(北回归线)通过本区;年均温多在多少摄氏度以上。

第二步看图 12.8 中的图 A,分析各月气温高和降水量少的情况,从而得出这里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

第三步看图 12.8 中的图 B,从温度曲线的变化,判断在哪一带(温带),从各月降水分布,结合气温,判断为地中海气候(夏热干燥,冬温湿润)。八、课文中谈到降水与河流的关系,提到阿拉伯半岛上有些国家为“无

流国”。可让学生看阿拉伯半岛地图,找一找半岛上的国家有没有河流。 九、关于地中海气候,只要求学生知道地中海夏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的气候特点,以及夏季干热、冬季多雨的简单原因,这在第四章降水一节中已讲过。至于为什么地中海地区夏季在高气压控制下,冬季为什么吹西风, 这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复习“气压带和风带” 的内容,对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也可以作适当的说明。

十、讲撒哈拉沙漠,首先说明这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究竟它有多大呢?让学生看地图,按课文所说,指出撒哈拉沙漠的大致范围。

关于撒哈拉沙漠的面积,可要求学生记住约占非洲面积的 1/4。联系第二章所学世界七大洲面积的知识,非洲总面积为 3000 万平方千米,撒哈拉沙

漠实际为 770 万平方千米,这个数字不要求学生记住。

然后,再按“做一做”的要求,用“西亚北非地形图”上的比例尺,量算一下撒哈拉沙漠从大西洋岸到红海边的直线距离,约 5200 千米。其目的在于:一是加深对撒哈拉沙漠广度的印象;二是复习巩固比例尺的知识和运用比例尺的技能。

十一、撒哈拉沙漠表面因高温少雨,缺少植被,大部分为“不毛之地”, 但是地下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在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即可出现绿洲(可让学生看课文前页沙漠中绿洲的彩色照片)。教学时要使学生知道沙漠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活、生产有很大限制,但也有某些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比如在储有石油的地区,开发起来,就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也是这样。

十二、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成因,不要求学生掌握。若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愿意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指导他们阅读选讲课文:戈壁和沙丘。为方便教师理解沙漠的成因,这里简单补充说明如下:沙漠(或称荒漠)有两种类型:一是石质荒漠,叫做戈壁;二是沙丘连绵的沙质沙漠。沙丘是石质荒漠上的细沙经过风力吹送、堆积而成,并能随风移动。

对沙丘的移动,可通过下页示意图进一步理解:图中左边为沙丘迎风坡, 坡脚风速大,吹起的流沙往丘顶方向输送。丘顶风速高于背风坡坡脚,因此形成涡流。吹越丘顶的沙粒在背风坡堆积,由于涡流作用,把沙粒带到沙丘两侧,形成两翼。沙子从迎风坡不断抛向背风坡,从而使沙丘向前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