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印度

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矿产品:煤、铁、锰等

钢铁工业:德干高原东北部纺织工业:加尔各答、孟买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 首都:新德里

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印度占据了南亚大部分面积,它的自然条件在南亚有代表性。所以, 在概述一节中讲述了南亚的自然条件之后,为了避免重复,本节侧重讲述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课文中谈到印度是著名的世界文明古国,公元前 40O 多年前就形成了统一国家。关于这一点,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印度的疆域不同。由于历史变迁过程较为复杂,同时考虑到与历史课的分工,课文对此未作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和“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两段课文中,打破了农业主要写农产及分布、工业主要写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写法,侧重于给学生学一点“理”,即最基本的关于生产布局的知识。使学生不但了解印度的主要农产品,还要了解它们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不但知道印度有哪些重要工业部门,还要了解某些部门的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进而学到一点规律性的知识,对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一点认识。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又较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资源被掠夺,经济较落后,独立后经济才得到较快发展。本节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材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的丑恶面目。

教学纲要

一、世界文明古国

二、发展中的农业与人口压力1.农业发展的条件

  1. 农作物种类及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2. 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三、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1.矿产资源:煤、铁、锰

  1. 工业部门:采矿、纺织、电力、钢铁、机械

  2. 工业分布: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四、主要城市

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重要海港,麻纺织工业中心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教法建议

印度与前面讲到的日本、新加坡不同,它是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又较丰富,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独立以后,优越的自然条件才得到较好的利用,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印度属于发展中国家,教学中要抓住“发展中”的农业和工业,并注意独立前后的对比。

一、课文用“世界文明古国”为标题,着重介绍了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教法建议如下:

  1. 看课文中插图和阅读材料,适当选用一些彩色照片,介绍印度的音乐、舞蹈和宏伟建筑,使学生了解印度是文明古国。

  2. 简介印度从文明古国→殖民地→独立的历史。二、印度农业部分,建议教学步骤如下:

  1. 分析印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耕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 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

不利条件: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1. 读图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

    对照“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印度有哪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它们各分布在哪里?上述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补充和纠正,归纳后列成表格。

小结:地形、气候对农作物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1. 讲授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农作物

分布

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水 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水稻需较多的水。上述地区是平原,降水充足。

小 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小麦、棉花耐旱能力较强。棉花生长后期需晴朗天气。这些地区地面起伏平缓,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棉 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东北部

雨水充足,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黄 麻

恒河三角洲

地势低平,气候湿热。

  1. 介绍六十年代开始推广先进耕作方法,农业取得的成果。

  2. 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掉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讲这部分内容时,可参考后面“参考材料”中的“印度的‘绿色革命’” 一段。

三、印度的工业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部门的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建议如下:

1.读图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教师说明它们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同时指出,这里是世界著名的矿区之一,不但储量丰富,而且各矿区相互邻近,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填图:要求学生对照右图,能在黑板图上用矿产符号正确填出产地。2.对比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情况:

独立前——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经济发展畸形,只有采矿业、纺织业。独立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比较发达的国家。

电力、钢铁、机械工业迅速发展现在工业部门

电子、航空、空间等工业具有一定规模

3.读图提问:看看上图中填注了印度哪几种工业?(采矿、钢铁、棉纺织、麻纺织等工业。)

读图分析:对照“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和“农作物分布图”,

叫学生说出上述工业部门与原料产地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作出必要的补充和纠正,归纳后列成表格。

工业部门

分布

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钢铁工业

德干高原东北部

煤、铁、锰丰富,矿区相互邻近

棉纺织工业

孟 买

靠近最主要的棉产区

麻纺织工业

加尔各答

地处黄麻产地

四、印度的城市,主要介绍了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教师可适当补充材料加以讲述,并指导学生在图上准确填出这三个城市的位置。

五、指导学生做“填充图册”中有关部分的练习。

参考材料

南亚政治地图的演变 南亚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南亚经历了多次的统一、分裂和异族入侵。自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起,除尼泊尔外, 南亚绝大部分地区相继沦为英国殖民地。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克什米尔地区等地,当时统称为英属印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英国于 1947

年 6 月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信奉伊斯兰教居民集中的

地区为巴基斯坦,信奉印度教居民集中的地区为印度。同年 8 月 14 日和 15 日,巴、印分别宣布独立。然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并没有解决,印、巴两国为此发生武装冲突。1949 年 7 月在联合国调停下划定了停火线。此后双方各控制一部分地区。克什米尔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

巴基斯坦独立后,国土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隔着印度,东西相距 1600

多千米,分别叫做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1971 年 12 月 16 日,东巴基斯坦脱离出来,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不丹和锡金这两个内陆王国,也曾是英国的“保护国”。印度独立后, 于 1949 年 8 月与不丹签订条约,规定不丹的对外关系要受印度的“指导”。

1975 年 4 月印度对锡金实行殖民吞并,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斯里兰卡在英国统治时期叫“锡兰”,1948 年独立。1972 年恢复了其古代名称——“斯里兰卡”,意为“光明的土地”。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岛国,原是英属殖民地,1965 年独立。它是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由 2000 多个小岛组成。

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是印度半岛的主体,它是形成于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块。由于经过长期侵蚀,地表起伏和缓。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 600 米。高原西侧有西高止山,从北向南沿海岸直达半岛南端。东高止山构成高原东部边缘,海拔明显低于西高止山。这两条山脉的外侧沿海地带有狭窄的平原, 平原上多种植水稻。

白垩纪末期,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曾有大规模熔岩喷出,覆盖面积达 40 多万平方千米,构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这些熔岩经风化后,成为肥沃的黑土。特别适于种植棉花,故又被称为“黑棉土”。

德干高原的东北部蕴藏有丰富的煤、铁、锰、耐火粘土和云母等,是世界上著名的矿区之一。从矿产资源来看,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十分优越。此外,在德干高原的南部还富藏有铁、锰、金、铬等矿产。总之,德干高原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云母的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锰等的储量也居世界前列。

印度的“圣河” ——恒河恒河长约二千七百千米,就世界范围来说, 还算不上是较大的河流,可是,在五亿多虔诚的印度教徒心目中,它却是条“圣河”。神圣的恒河是他们永恒生命的象征。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流经恒河平原,下游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冲积成七万五千平方千米的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最后,它奔流泻入孟加拉湾。混浊的江水远离海岸四百千米以外,才同大洋激流融汇在一起。

多少年来,在恒河两岸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出了世界著名的印度文化。恒河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摇篮。在占印度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印度教徒心中,对恒河的崇拜,还有一层宗教色彩。关于恒河,有着种种宗教传说。印度教徒称恒河为“圣水河”,认为圣水可以延年益寿,又可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是“赎罪之源”。因此,印度教徒一生中最大的宿愿就是到圣河边的圣地朝圣,以喝到无比洁净的圣水,到恒河沐浴以洗刷自己的过失。在恒河与其主要支流朱木拿河汇合处的阿拉哈巴德城,每年举行一次为时两星期的庙会。每年的庙会在 1 月 25 日这一天达到高峰。人数之多为世所罕见。

据报道,1982 年 1 月 25 日,印度的男女老少有一千多万人到达这里来洗澡。其中包括著名的宗教领袖和政府官员。早在几天前,人们就在这里搭起供临时住宿的帐篷,沿河两岸可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

除了上述原因外,恒河平原地区现在是印度重要农业区,两岸人口稠密, 城市众多,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一个山村,但它却因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而闻名于世。那里终日乌云密布,人们上街买东西必穿雨衣,儿童只能在泥水里玩耍,建筑物的油毡上长满青苔,皮鞋隔两天不穿就发霉。1861 年这里的年降水量达 22 990 毫米, 这是有降水记录以来,人们记录到的最大年降水量,因而被称为“世界雨极”。其年平均降水量达 10 000 毫米以上。

乞拉朋齐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东、北、西三面都有高山屏障。这种簸箕形的地形,特别是北面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迫使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西南季风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 泰姬陵位于印度新德里东南的阿格拉,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帝王夏杰罕的王后穆莫泰姬·玛哈尔的陵墓。玛哈尔三十八岁死去,帝王悲痛欲绝,动用了几万工人,耗费巨资,花了十六年时间,才在 1648 年建成泰姬陵。

初见泰姬陵,眼前仿佛一亮。因为泰姬陵完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

进入陵园,就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水池,洁白的泰姬陵就屹立在水池后面, 池水中倒映出它的身影,显得妩媚动人。陵墓的底部是一座七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正方形台基,每边长约一百米。台基上是穆莫泰姬·玛哈尔的寝宫。寝宫的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圆顶,直径约有十七米。顶端还竖有一座金色的小尖塔,离地面约有八十米高。大穹顶四周还有四座较小的凉亭式圆顶,台

基四角又有四座高约四十米的白色大理石宣礼塔,与中央的大圆顶遥相呼应。

每到夜晚,溶溶的月光投向花木、水池、塔尖和圆顶上,给白色的陵墓加上一层神秘的光泽,宛如人间仙境。

印度的“绿色革命”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耕地面积约有 1.7 亿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 87%,有一半国土已开垦为耕地。全国有近 7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在过去 20 年中,印度的“绿色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总产量从

1950 年的 5 500 万吨提高到 1987 年的 1.53 亿吨。其中,水稻产量增加了三倍,小麦增加了近七倍。

在开展“绿色革命”之前,印度粮食根本无法自给,必须从国外进口。60 年代,印度政府开始致力于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措施包括扩大耕种面积, 实行集约化生产,改善灌溉条件,推广优良品种,以及提供肥料和农药。1965 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 8936 万吨,但仍然不能自给。而这个数字已是印度靠传统作物品种和传统耕作技术所能获取的最高成就。继续沿袭传统耕作方式和种植已退化的传统品种,已无法再提高粮食产量,于是靠先进技术提高粮产量的“绿色革命”应运而生。

1967 年和 1968 年,印度开始了“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尤其是对

小麦生产进行“绿色革命”的变革,结果粮食总产量一下增加到 9 500 万吨,

现已增至 1.5 亿吨以上。

“绿色革命”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最重要的变化是把原先只适于雨季耕作的夏季作物,改造培育成适于较寒冷和较干旱地区种植的冬季作物, 使不适于种植夏季作物的地区变成重要产粮基地。农民现在种植的是能抗倒伏、抗病虫害的高产优良品种。“绿色革命”还使农民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他们采用轮作制,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可收两三种作物,因而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单位土地的粮食收获量。

但是,尽管“绿色革命”成果巨大,这些成果大部分都被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掉了。人均每天的粮食消费量,1985 年只比 1950 年增加了 48 克,而且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急剧增长的人口已形成尖锐的矛盾。

1951 年,印度人均占有可耕地 0.48 公顷,到 1981 年降到 0.21 公顷,

到 2000 年,将降到 0.15 公顷。印度科学家呼吁,要在加速应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尽快地大幅度降低人口增长率。

印度的工业布局 印度独立之初,工业高度集中在少数沿海大城市。仅孟买、加尔各答和阿默达巴德所在的三个邦,工业产值占全国 70%以上。近年,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已有改善。目前,印度可分为五个比较重要的工业区域:

  1. 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里是全国最早形成的工业区,近几十年略有衰退。现工业劳动力占全国的 1/10。麻纺和机械是本区的两大工业部门,占全区劳动力的 l/3,产值占全国的 40%和 30%。

  2. 以孟买—浦那为中心的工业区:劳动力比重与加尔各答区相当,产值较大。棉纺工业长期居优势地位,占全国 30%。此外,机械、化工、炼油等部门近来有较快的发展。

  3. 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工业区:规模相当加尔各答区的一半。以传统工业为主,棉纺工业占全区劳动力的 1/3,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50%

左右。

  1. 以马德拉斯—班加罗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发展最快的工业区, 规模已接近于加尔各答区。区内集中了电力、飞机制造、造船、炼油等工业部门,轻、重工业并举。

  2. 以那格浦尔为中心的工业区:这是 50 年代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区, 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它接近主要煤炭产地,煤和钢铁产量均占全国的3/4,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内地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新德里 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也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新德里和旧德里及市郊区总称为德里。北面的旧城叫旧德里,建于十三世纪,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名胜古迹众多;南面的新城叫新德里,于 1929 年建成,其风格独特,将古典传统与现代风格融于一体。

新德里的城区街道呈放射状,向四外延伸。这里科学研究机构很多,许多大学也建于此。还有国立博物馆、全国美术馆、德里堡博物馆、战争纪念博物馆、手工艺博物馆等,以及许多文娱、体育设施。

新德里交通发达,是全国铁路和航空中心。每天从新德里发出和过往的列车可达上百次。从新德里每天有 20 多次班机,飞往国内 20 多个城市。还

有 10 多家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通往世界 50 多个大城市。

新德里位于恒河支流朱木拿河的西岸,市容整洁、清新,城市绿化工作搞得很好,道路两旁树木成行、鲜花盛开。一座座办公楼房和别墅座落于树荫之中,空阔的地面上绿草如茵,为人民生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