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国

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 地势南高北低

北部和南部的农业有较大差异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

首都柏林;汉堡和法兰克福

教学内容分析

德国统一之后,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成为欧洲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因此,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把德国作为欧洲的一个重点国家讲授。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德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居民、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概况和主要城市等内容。由于在本章的概述中已经把气候的内容交代得较为清楚了,本节便不再用单独的标题讲述德国的气候。

本节教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首先在“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标题中,介绍了德国的位置、面积、人口和居民的情况,以及城市化的基本情况。教材结合德国地理位置的重要,讲了德国发达的水、陆交通,进一步印证了德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北部和南部的地形与农业”一段中,简单介绍了德国地形、气候

等自然地理特征,并同时介绍了农业的分布。教材把人类活动之一——农业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结合起来讲,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树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观点打下基础。

三、“工业发展和工业中心”一段首先指出德国是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然后介绍了德国主要的工业部门,突出了德国工业部门齐全、重工业占优势的特点。德国工业的发展,有几个重要的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运和雄厚的科技力量。教材对这些作了交代,意在进一步让学生领会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在讲了工业的部门和发展条件之后,教材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工业区—— 鲁尔区,以及其他的几个重要的工业中心。最后把德国工业向南方发展的趋势作了介绍。

四、“柏林和其它主要城市”,介绍了德国的首都、重要港口汉堡和重要航空港法兰克福。这三个城市人口多,规模大,它们在德国的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纲要一、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

  1. 重要的地理位置

  2. 便利的陆上交通和水运

二、欧洲面积较大和人口较多的国家1.面积 35 万多平方千米

2.人口 7900 万

  1. 德意志人为主,多信奉基督教

  2. 城市人口比重大,中小城市发达三、北部和南部的地形与农业

  1. 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候冬冷夏温,畜牧业为主

  2. 南部高原山地,日照较长,河谷地带盛产葡萄、烟草、水果和啤酒花四、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1. 主要工业部门

  2. 工业发展的条件

  3. 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4. 南部工业的发展五、主要城市

  1. 首都柏林

  2. 最大港口汉堡

  3. 交通枢纽法兰克福

教法建议

一、在讲授德国重要的地理位置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德国的临海、邻国和其在欧洲中部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德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读图,还可以使学生把德国的面积和欧洲其它国家的面积进行比较,认识它“是欧洲面积较大的国家”。

讲述德国的人口,可从人口数量、人口的民族构成和人口的城市化水平

等几个方面介绍。突出它人口数量在欧洲位居第二,以德意志人为主,城市化水平高等特点。

二、在讲述德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知识,以及英国、法国两节中关于农业生产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的有关知识。比如,英国和法国西、北部大西洋岸降雨较多,日照时间相对较少,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可牧草生长较好,畜牧业较为发达,这与德国的情况是类似的。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对德国的农业分布有个大致的了解。

三、教师在讲授“工业发展和工业中心”一段时,可以先给学生提供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主要工业产品和对外贸易额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以及德国工农业产值比较的有关数据,让学生自己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结论。

讲德国工业发展的条件时,可以让学生读“德国主要矿产、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并结合“莱茵—鲁尔区图”,引导学生分析工业发展的资源、水道等自然条件,同时教师对科技、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作适当的补充。

四、讲三个主要的城市,要注意分别强调它们的功能,同时要利用读图、填图等手段,强化学生对这三个城市空间位置的认识。

参考材料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北部,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是一个近于封闭的内海。面积约 38 万平方千米,一般深度为 70—120

米,最大深度在果特兰岛以北,为 459 米。由于周围有许多河流注入,年降水量又大于年蒸发量,所以表层海水含盐度很低,是世界上最淡的海。波罗的海位于北纬 54°—66°之间,由于不能直接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季大部分海面结冰,波的尼亚湾和芬兰湾每年约有 3—6 个月的结冰期,南部终年可以通航。波罗的海沿岸海运业发达,沿岸较大的港口有丹麦的哥本哈根,德国的罗斯托克,波兰的格但斯克、什切青,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芬兰的赫尔辛基,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马尔默等。

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南端和非洲大陆西北角之间,是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唯一通道,扼地中海西部咽喉, 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交通地位。海峡长约 90 千米,一般宽 14—21 千

米,最宽处达 43 千米,最窄处不足 15 千米,平均水深 366 米,最浅处 150

米,最深处 1181 米。海峡两岸兀立着陡峭的山岩,怪石嶙峋,气势磅礴,地势十分险要。

直布罗陀海峡也是从欧洲到达北非的最近通道。多年来,人们就曾经设想把两个大陆联结起来。目前已有几种构想方案,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 在欧洲西部的波罗的海南岸和北海沿岸,是欧洲

广阔平原的组成部分——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

中欧平原主要位于波兰、德国境内,又称波德平原。中欧平原是海西褶皱带的山前拗陷地带,上面盖有后期沉积岩层,又受到第四纪冰期影响,冰川堆积地貌广布,土壤比较瘠薄。平原南部有黄土堆积,是平原上重要的农业区。

中欧平原向西逐渐变窄,到莱茵河以西即为西欧平原。西欧平原包括荷比平原(荷比低地)、北法平原、伦敦平原等。荷比平原是冲积平原,荷兰境内有相当一部分陆地原来是北海的一部分。北法平原和伦敦平原,都是地质时期地层拗陷而成的构造平原。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自西南向东北绵延1700 千米,宽度从南部的 600 千米缩减到北部的 200—300 千米。最高峰加

尔赫皮根峰高 2468 米。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属加里东褶皱带,有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两组断裂系统发育,山脉呈高原状。由于受断裂和冰川侵蚀作用,山脉西坡陡峻,形成典型的峡湾海岸;东坡较缓,呈阶梯状向波的尼亚湾倾斜。

阿尔卑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系 阿尔卑斯山脉西起法国尼斯附近,东至维也纳盆地,绵延 1200 千米,宽 135—260 千米,是欧洲最高大雄伟的山脉,

一般山岭高 3000 米以上,最高峰勃朗峰 4810 米,位于法、瑞士、意三国边境。阿尔卑斯山脉是第四纪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冰川地貌发育,现在还有约 4000 平方千米的现代冰川。

阿尔卑斯山系是横亘在欧洲南部的一带年轻的褶皱山系。它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分为东西两翼,形成由东支、东南支、南支和西支组成的,遍布中南欧各地的庞大山系。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在大约 1.5 亿年前, 这里是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在距今几千万年前,非洲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使亚欧板块南缘及古地中海受到强烈挤压、抬升,发生剧烈的褶皱运动,形成阿尔卑斯山系。所以,阿尔卑斯山系是较年轻的褶皱山系,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冰川与冰期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积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颗粒状的粒雪;粒雪联在一起,密度逐渐增大,形成冰川冰;冰川冰有一定的可塑性,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地面以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的方式前进,成为冰川。冰川移动速度缓慢,一般每昼夜只有几十厘米,每年移动几十到几百米,最大速度一年不超过 1500 米。冰川在缓慢运动时,坚硬的冰块及其挟带着的大量岩块、石砾、碎屑等冰碛物,对周围岩石具有巨大的侵蚀作用,加上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可形成一系列特殊的冰川地貌,如侵蚀作用形成的冰斗、角峰、冰川谷、羊背石等,由堆积作用形成的终碛垄、鼓丘等。冰川按形成区特点与形态,可分为山岳冰川、山麓冰川和大陆冰川等类型。

在地球历史上,随着不同地质时期气候的变迁,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冰川活动时期,这就是冰期。一般认为,在最近的地质年代第四纪,地球上曾发生过四次冰期,统称为第四纪冰期。那时,广大的大陆冰川曾经覆盖了东欧平原大部分,中欧和西欧的北部,以及整个北欧。现在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中欧平原上的冰碛丘陵与冰水平原,北欧的冰川谷地和湖泊,以及挪威海岸的峡湾,主要都是第四纪冰川造成的。

挪威的峡湾 峡湾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海湾,宽仅数千米,长度可达几十到几百千米。峡湾的出口处一般水较浅,而湾内水却很深。峡湾从外观上看好像是幽深的峡谷,两侧峭壁耸立,山崖夹持,然而它却是一个海湾,由于峡湾曲折,尽管外海风狂浪涌,峡湾里却波平如镜,是良好的舰船停泊地和潜艇隐蔽所。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原来的河谷而形成的一种冰川槽谷,在冰川退却后,海水入侵而形成的。挪威沿海普遍发育着这种典型的峡湾,最著

名的桑格纳峡湾长 220 千米,宽 6—8 千米,出口处水深 45 米,两侧山地雄

伟高峻,犹如壁垒森严的城门,紧紧护卫着中间的深谷,湾内最大深度达 1244

米。挪威由于沿岸多峡湾,再加上众多的岛屿,使其拥有 21100 千米的漫长海岸线,足可绕地球赤道半圈。峡湾沿岸镶嵌着许多良港,如奥斯陆、卑尔根、斯塔万格、特隆赫姆等,对航运和渔业都非常有利。

多瑙河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为横贯中欧的一条大动脉。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坡,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家,注入黑海。全长 2850 千米,流域

面积 81.7 万平方千米。从源头到维也纳一段为上游,谷深流急,河水靠阿尔卑斯山融雪补给,水力资源丰富;从维也纳至铁门为中游,因接纳了多条支流,水量大增;铁门以下为下游,这一段多瑙河横切喀尔巴阡山脉,形成卡桑峡、铁门峡,水力资源丰富。1972 年罗、南两国在铁门修建了铁门水电站, 拦河坝高 75.5 米,长 1200 米,发电能力 210 万千瓦。多瑙河在河口附近形

成 4300 多平方千米的三角洲,那里水网密布,芦苇丛生,野生动物繁多。罗马尼亚以芦苇为原料,建立了生产各种纸张、化工产品和人造木材等工业。莱茵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下,自南向北流经瑞士、

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等六个国家,在鹿特丹港附近注入北海,全长为 1360 千米,流域面积为 22.4 万平方千米。从河源到瑞士的巴塞尔为上游,河道穿行于山地高原之间,地形崎岖,坡陡谷深,水流湍急, 瀑布众多,水力资源丰富;从巴塞尔到德国西部城市波恩为中游;波恩以下为下游,在荷兰境内形成广大的河口三角洲。莱茵河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水位平稳,有利航行,加上沿河地区经济发达,又有许多运河相通,共同构成了稠密的航道网,使莱茵河成为世界上货运最繁忙的内河航道。流域内工业发达,下游平原地区是重要的农牧业区,中上游河谷葡萄等种植业著名。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1988 年国内生产总值( 10 亿美元)

4864 1758 1077 762 755

754

罗马古斗兽场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欧洲最古老的名城之一,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名胜古迹。古斗兽场便是罗马古建筑中最宏伟的一个,堪称古罗马的标志,也是世界著名古迹之一,建于公元 70—82 年。这座建筑物是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帝王和贵族,驱使奴隶同猛兽搏斗以供他们享乐的场所,平面呈椭圆形,长径约 188 米,短径约 156 米,周围有四层看台,外墙高 48.5 米,

有三层券廊,可容纳观众约 5 万人。现仅存残迹。

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临亚得里亚海。人口 36 万多。市区建于离陆地 4 公里的潟湖中的 100 多个小岛上,有纵横交错的 177 条水

道流贯其间,岛与岛之间有 400 座桥梁相连,以舟代车,故有“水上城市” 之称。威尼斯是意大利最大的港口之一,旅游业十分发达,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达 300 多万。

多佛尔海峡 多佛尔海峡是英、法两国间最狭窄的一段水道,法国称其为加来海峡。它位于英吉利海峡东面,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最窄处仅33 千米,大部分水深为 25—50 米。多佛尔海峡是国际航运量最大的海峡之

一,西北欧 10 多个国家与世界各地之间的海上航线几乎都通过这里,每年通

过海峡的船只达 35000 艘之多。海峡两岸工农业发达,交通网稠密,多港口。目前,英、法两国正在修建穿过海峡的海底隧道。

“大英帝国”和英联邦 英国是个历史较久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7 世纪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和 18 世纪后半叶发生的产业革命,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同时,它还利用规模庞大的船队和海军,疯狂地对外进行殖民扩张,19 世纪末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殖民者曾趾高气扬地声称,建立了地跨五大洲的“大英帝国”,是一个“日不落国”。但是,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大大下降, 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迅速土崩瓦解,于是,英国逐渐用“英联邦”代替了“大英帝国”。

英联邦是由英国及其自治领和其他一些已经获得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集合体,现有 40 多个成员国,遍布各大洲,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周围和大西洋沿岸。英联邦是英国用以维持它对其他成员国的控制和影响的组织。英联邦未设立任何权力机构,英国国王为联邦的象征和元首,各成员国首脑定期举行会议,并设有英联邦秘书处。

英国的工业 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工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均占全国的五分之二。英国的工业可以分为新老两大部门,它们在部门构成、发展特点和地区分布上均不相同。老工业部门指产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纺织、采煤、钢铁、造船等工业,这些工业企业规模小、设备比较陈旧,它们是在采煤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多分布在煤田附近。例如,英格兰中部奔宁山东侧的约克厦煤田附近,有钢铁工业中心设菲尔德和毛纺织工业中心利兹;奔宁山西侧的兰开厦煤田附近,有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和第二大港、重工业中心利物浦;英格兰东北部煤田的纽卡斯尔和苏格兰中部煤田附近的格拉斯哥,都是造船工业中心;奔宁山地南面的伯明翰,有规模巨大的钢铁工业;威尔士南部煤田的斯温西和加的夫,也是重要的冶金工业中心。

新工业部门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汽车、航空、化学、电子、石油加工、合成纤维等工业,这些工业企业规模大,设备和技术先进,发展速度快,在工业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使英国工业部门结构起了较大的变化。在地域分布上,它们一般同产煤区没有直接联系,主要集中在伦敦及其附近地区,其次是伯明翰,以及苏格兰南部等地。石油加工业多分布在北海沿海地区。

伦敦的名胜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两岸,是全国的政治、金融、工业、贸易和交通中心,也是英国最大的港口。伦敦的名胜古迹很多,著名的有白金汉宫、伦敦塔、威斯特敏斯特教堂、大英博物馆、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以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墓地等。

马克思墓坐落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内。原来的马克思墓比较荒凉简陋,1956 年英国共产党集资购买了公墓内一块较好的墓地,把马克思及其家人(夫人燕妮、外孙哈里·隆盖和女佣人海伦娜的遗体,以及小女儿埃利诺的骨灰)合葬在一起。在马克思塑像的花岗岩座基上刻有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和各界人士前来瞻仰,墓前四季鲜花不断。

白金汉宫是英国的王宫,是 18 世纪初为白金汉公爵和诺曼底公爵约

翰·谢菲尔德建造的,所以叫白金汉宫。1837 年,维多利亚女王接替王位后, 白金汉宫正式成为王宫。宫内有宴会厅、典礼厅、音乐厅、画廊、图书室、皇家集邮室等 600 多个厅室,收藏着许多绘画和家具,还有一座面积为 40 英亩的御花园。

伦敦塔坐落在城东,紧靠泰晤士河北岸。中心为白塔,于 1078 年开始兴建,1097 年建成。白塔高 90 英尺,四角建有塔楼。白塔四周有作为内层防御的 13 座塔,其中以威克菲塔、比彻姆塔、血塔最为有名;作为外层防御的

有中塔、井塔等 6 个塔和两个棱堡;最外层的四周是又深又宽的护城壕。伦敦塔是伦敦的标志,也是英国的名胜古迹之一。

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位于伦敦东南部。二次大战后,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这座古老的天文台已迁往新址,原址改为英国航海博物馆。在原天文台的子午楼前地面上,仍然保留着一条混凝土镶嵌着铜条的线,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法国的农业 二次大战后,法国农业发展非常迅速。由于法国推行一系列合并中小农场集中土地的政策,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因地制宜实行农业地区专门化,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增长。目前,法国是西半部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甜菜、葡萄和牛肉的产量均居欧洲西部首位, 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和谷物产量在欧洲位居前列。

法国的农业用地约 3300 万公顷,其中耕地约 1900 万公顷。土壤肥沃的巴黎盆地和北法平原是最主要的农耕区,集中种植小麦、大麦、玉米和甜菜等;葡萄、柑桔、油橄榄、早熟蔬菜和花卉等种植在气候温暖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以及巴黎盆地东部、加龙河下游和科西嘉岛;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两半岛盛产苹果和梨。法国葡萄和梨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法国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在农业用地中畜牧业用地占四分之三以上,养牛业集中在西北部和北部凉爽湿润地区,以西北部两大半岛最多,养羊业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部的边缘山地及中央高原等地。

法国的工业 法国是世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之一,目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工矿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就业人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法国的工业也分新老两大部门,老工业部门主要有纺织、食品、服装、化妆品、钢铁、通用机械等;新工业部门是指一次大战后发展的冶金、机械、化学、电子电器等工业和二次大战后发展的汽车、飞机、炼油和石油化工等工业。目前,法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已占全部出口的 80%以上。法国的工业分布比较分散,但北部和东部工业化程度较高,全国 70%的

工业集中在那里。法国主要工业区有:①巴黎盆地和塞纳河下游综合性工业区,主要有汽车、飞机、电子、精密仪器、钢铁、石油化工、造船和轻纺等部门,巴黎为最大工业中心,其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其次有鲁昂、勒阿弗尔等;②东北部阿尔萨斯和洛林工业区,工业部门有钢铁、棉纺、化学、机械、炼油等,主要工业中心有斯特拉斯堡、南锡等;③北部工业区,有采煤、钢铁、化学、纺织等部门,尤其纺织工业在法国占据突出地位,主要工业中心有里尔、鲁贝和敦刻尔克;④罗讷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工业区,主要有里昂的化工、冶金、电机等工业,阿尔卑斯山麓的格勒诺布尔的电子工业和原子能工业,马赛的石油化工、造船工业,福斯的钢铁工业等。

巴黎的名胜 法国首都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中央,塞纳河畔,是

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之一。巴黎的名胜古迹很多,有闻名的艾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国立美术博物馆、爱丽舍宫、卢浮宫,以及著名的巴黎公社墙等。

艾菲尔铁塔矗立在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北端,是巴黎的象征,也是法国的标志。塔高 320.755 米,重 11000 吨,在距地面 57 米、115 米和 276 米处设有三层平台,供公众游览、休息、观赏巴黎市容,如今又成为巴黎的电视发射中心。铁塔于 1889 年建成,至今已过百年。近年来法国已将铁塔重新修理,游人更加络绎不绝。

凡尔赛宫坐落在巴黎西南约 18 千米处,是一座封建帝王的行宫,始建于

1623 年,路易十四时期扩建为王宫。整个建筑占地 111 万平方米,宫殿建筑

气势磅礴,宫殿外壁有许多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宫内 500 多间殿堂金碧辉煌,藏有许多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

凯旋门耸立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是 1806 年拿破仑下令兴建的,1836 年建成。凯旋门雄伟高大,四面有门,上有各种浮雕,下有无名烈士墓,墓前点着长明灯。

巴黎公社墙是 1871 年创立过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巴黎公社社员们,最后进行防卫战而壮烈牺牲的地方。这座墙坐落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墓地的东北角,当时有 147 名巴黎公社战士高喊着“公社万岁”的口号在这里壮

烈牺牲了。1908 年 5 月 21 日,来自法国各地的革命群众又在墙上镶嵌了一

块大理石板,上刻“献给 1871 年的烈士”。现在,这座墙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依然屹立在那里,为世人所敬仰。

鲁尔区 鲁尔区是德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莱茵河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面积 4600 平方千米,人口 560 多万。鲁尔区的发展历史已有一百多年,最初是从开采煤炭发展起来的。这里煤炭资源丰富,硬煤储量 2200 亿吨,占全国硬煤储量的绝大部分,并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许多运河,河港多达 70 多个,内河航道、公路和油、气管道密如蛛网,组成了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强大的钢铁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化学等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规模宏大的地区工业综合体。目前,鲁尔区面积虽仅占全国的 1.8%,煤产量却占全国的 90%,生铁产量占三分之一,钢占五分之三,电力占五分之三,硫酸占五分之一,还有重型机械、汽车、电子、石油加工、纺织和其他轻工业部门。鲁尔区内工厂林立,城镇栉比,形成一个十分密集的城市群。埃森是鲁尔区的最大城市,人口 70 万,钢铁、机械、汽车、飞机、化学等工业发达。杜伊斯堡位于鲁尔河与莱茵河交汇处,是区内最大的水陆交通中心, 全国最大钢铁工业中心,还有机械、炼油、化学等工业。多特蒙德在鲁尔区东缘,是采煤、冶金工业中心和东鲁尔交通枢纽。目前,鲁尔工业区已向周围延伸,包括莱茵河沿岸的杜塞尔多夫、科隆等工业中心在内,正在逐步形成莱茵——鲁尔工业区,其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不过,由于近年来南部和其他地区工业快速兴起,鲁尔区在德国工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