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

教材内容说明

本章是初一世界地理的最后一个单元,虽然篇幅不长,但从全书的知识体系来说,是继区域地理之后,进一步站在全球的角度,着重论述了在日益开放的现代世界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的问题,从而使全书在教育学生树立全球观念的境界中结束,并为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学习从整体观念上打下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总结、提高的作用。

本章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内容都力求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时空关系知识的重要。

“缩小的世界”一段,不论是对“世界相对缩小”这一说法的解释,还是对古代神话变为现实的描绘,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这样一个主题—— 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这标志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为环境问题的出现及环境保护的讲述埋下了伏笔。

“时区和日界线”知识放在世界地理最后部分讲述,有着以下两个新的含义:第一,不仅仅是单独讲解有关时间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突出本知识点与全章教材中心线索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生产力发展 具体表现→新的运输方式

科技进步  新的传递方式

  

  • 造成→世界空间相对变小 标志着→

世界时间相对加快

 

子|解

时区与日界线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深刻 要求→ 人类更应注意保护环境、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第二,同现行教材比较,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突出了时区和日界线

的实用性,简略地讲解了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

关于时区,首先由在缩小的世界上,人们频繁的交往引出了时间差的问题;其次,由地球自转引出了地方时及其早晚的内容;再次,由“想一想” 栏目中的两道思考题和读图思考题引出了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内容。并简略地介绍区时的一般计算方法,并在“做一做”专栏中给出两道计算题及提示; 最后介绍了“北京时间”。全部内容体现了实例导入、知识讲解、思考训练、读图分析、练习巩固、应用讲解等多途径、多角度的综合学习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关于日界线,为了突破难点,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通过俄国人和英国人日期之争的事实引入;②用“今天”和“明天”等形象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国际日期变更线;③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四个思考题,与日界线相邻的两个时区的一些特点和过日界线时的日期变更方法;④再回到英俄日期之争的实例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以便巩固复习。

“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这一标题,不仅是全章的核心,而且也是世

界地理部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为了体现前后内容的连贯性,教材举例性地说明了人类频繁的活动会对全球产生影响,以培养学生的全球整体意识。然后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给出全书的中心思想——人类在利用大自然的时候,不能只从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而要考虑到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个世界的影响。最后,教材在“读一读”栏目内编写了一篇发人深省的短文,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全球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世界的时区、区时差、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初步懂得计算区时的基本道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了解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生存空间的整体观念。

三、使学生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卫世界和平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全章共两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解“缩小的世界”和“时区”;第二课时讲解“日界线”和“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

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日界线及过日界线时日期的增减创造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

教学纲要

一、缩小的世界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使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相对缩小二、时区与日界线

  1. 各地时间差的产生与地方时

  2. 时区的产生与区时

  3. 日界线的产生与两侧的日期

三、保护人类共同拥有的生存环境——地球1.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加强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树立全球生存观念

教法建议

一、新课导入及讲授:教师可先带领学生简单回忆一下前面所学过的自然环境、资源、人类活动、区域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指出目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巨大的飞跃,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然后,引出课文中关于世界是否在“缩小”的争论,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两种观点和插图,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概括总结,

引出下文。这里应着重强调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展,生产和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标志着人地关系不断密切。

二、教师可举现场直播某地举行世界重大体育比赛的实例引出时间差异

(要求比赛地点与北京有时间差),让学生回答:“比赛是在当地什么时间举行的?”“我们收看比赛又是什么时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地球仪演示上述问题,在地球仪上明确地标出北京和比赛地点的位置,以教师自己(最好用手电筒的光)作为太阳光源,并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即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再讲解地方时就不难理解了。

“想一想”中的思考题是为了引出使用地方时容易造成时间混乱的问题而安排的。这两题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教师在总结使用地方时容易造成时间混乱的现象后,可以从提出解决时间混乱办法的角度,引出时区的知识。教师可让学生读“时区和日界线图”,思考回答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后,一定要帮助学生精确掌握时区的划分、起点和终点、区时的含义及简单的算法,但应注意讲解不宜过深,特别是计算问题。“做一做”的第一题可在课上练习,第二题可让学生课后思考。

三、日界线的讲述可先让学生结合时区和日界线图阅读“读一读”中的内容,然后针对这一问题形象地讲解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意义。并要求学生看“时区和日界线图”,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其中第二题应提示学生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然后确定谁最先进入新的一天。最后总结过日界线时如何变更日期,并思考英俄日期之争的原因。

四、在讲解“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时,对一些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不必补充更多的知识,可以采用讨论等方式,总结过去课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明确我们从中应该受到什么启示。这一段内容的侧重点不在知识教育,而在全球观念的培养。

“想一想”的内容,可以作为课堂讨论的题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

最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为了人类的明天”一文,使这一章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完成。

“想一想”参考答案

Ⅰ.1.小明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听到或看到中央电视台转播球赛的时间预告。他在决定收看时间时,没有考虑到哈瓦那的时间与北京的时间不同。哈瓦那 15 点时,北京应为次日凌晨 4 点。

2.小强的错误也是没有考虑到东京的时间与北京的时间不同。东京 8 点

时,北京应为 7 点。按北京时间计算,爸爸到上海的时间应为 9 点 15 分,而

小强按照东京的时间计算,比爸爸实际到达的时间要晚 1 个小时。所以,他还没有动身去接爸爸,爸爸就到家了。

Ⅱ.英国人和俄国人之所以会有日期之争,主要是因为俄国人在自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时,日期没有减去一天。

Ⅲ.例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中,人口问题是首要问题。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们为了满足住房、食物、烧柴等需要,无节制地滥伐森林来获取木材,滥垦草原来扩大耕地,从而造成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做一做”参考答案

  1. 中午 12 点往纽约打电话不合适,因为此时纽约为 1 日 23 点,父亲已经下班。

  2. 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时间应为 20 点。

参考材料

时间 关于时间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即时刻和时段。时刻表示时间的先后或早晚;时段表示时间间隔的长短。

交通的发展 交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运输的任务是运送旅客和货物;邮电是邮政和电信的合称,前者的任务是传递信件和包裹,后者的任务是传送语言、符号和图象。

运输从古代的人力拖拽到今天的航空运输,邮电从古代的烽火报警到今天的卫星通信,都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远古人类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以及频繁的迁徙活动,都是凭借人的体力。古代人们大都是沿河而居的。随着火和石斧的应用,适应捕鱼和渡河的需要,便创造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独木舟。有了独木舟,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从此可以跨越水域,开拓新的天地,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古代苏美尔人最早制成用牲口拉的车。车出现后,为了加快运送速度和提高负荷量,便产生了修筑道路的要求。古代的埃及、波斯、印度、罗马,都修筑过坚固的石砌道路。中国汉朝开辟了经西域通往西方的道路,精美的丝绸就是通过这条路运往波斯以至罗马。舟、车、路的出现,使人类交往的范围大大扩展。

古代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以善于航海和经商驰名于世,而且精于造船。濒爱琴海的希腊,造船业也十分兴盛。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杰出的造船家和航海家。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从公元 1405 年到 1433 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沟通了中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关系。

十八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从十九世纪初开始, 蒸汽机相继应用于船舶和在铁路上运行的车辆上,于是机动船和机车问世了。从此,开辟了近代运输的新纪元。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汽车、飞机又相继诞生。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的交往更加便捷。

在古代,主要利用人力或畜力传输政令或军令。1840 年,英国按照邮政专家的建议,实行邮政改革,国家发行邮票,采用均一邮资制,可以说这是近代邮政的开端。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开始于 19 世纪 30 年代。电话和电报的发明,以及这些先进的通信工具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节省了人类交往所需要的时间,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入 20 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成就,推动了运输和邮电的

迅速发展。航空运输出现了超音速的巨型飞机;陆运出现了行车时速可达 260

千米的高速铁路和时速超过 100 千米的高速公路;海运出现载重 50 万吨以上

的巨型油船;时速超过 50 海里的气垫船和水翼船已投入使用;集装箱运输和散装运输得到广泛发展;铁路牵引动力发展为以电力机车和柴油机车为主。总的趋势是:运载工具向大型化、高速化发展;运营调度向自动化发展;运

输组织向联运、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发展;筑路、养路向机械化发展;电信方面向综合业务数字化方向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原始环境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地表自然界也就进入了一个在人类参与和干预下的新阶段——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阶段。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舞台,但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对资源利用的不断深入,相应就产生了环境问题。例如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变干,以及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已引起人类的警觉,今天的环境问题是人类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所造成的。只要我们能够重新正视人地关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那么环境一定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六大环境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意见,当今全球性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可归纳如下:

1.人口增长或人口膨胀问题。2.全球性气候变迁问题。3.大气污染问题。

  1. 遗传学方面的变化,有些动植物品种灭绝。5.土地贫瘠化问题。6.生态平衡失调问题。

选作复习题参考答案

  1. 划分时区是为了克服使用地方时带来的时间上的混乱。每个时区占经度 15 度,全世界共分 24 个时区。

  2. 因为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不但会给大自然带来创伤,还会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如不解决这一问题,人类文明进程将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