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祭祖茔,谒禹陵,续家谱
3 月 29 日晨 6 时许,姑父王子余来访,周恩来恭迎入内。接着,门房来报:有个自称“周希农”的人要见周副部长。
“周希农?这不是族曾祖吗?”周恩来急忙出门相迎。但见一个老人正在与袁特丹讲话:“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已经活了将近六十个春秋,还骗你这年轻人做啥?!”
周恩来认出那老人就是族曾祖,走上前去,叫了一声:“太公!”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
“怎么样?我没有撒谎吧?”周希农对着袁特丹抗议道,“你们这班人眼乌珠都有毛病,只认得铜钿银子,不认得爷娘老子!”
袁特丹连连赔礼道:“对不起,老人家!对不起,周副部长!” 原来袁特丹和他的手下人,错把周希农看成了卖菜的老农。
周恩来扶周希农入室,请他上坐,又要鞠躬,让周希农一把抓住了胳膊: “刚才已行过礼了,现在还鞠躬做啥?”
周恩来说:“刚才是见面礼,现在应行大礼,礼多人不怪嘛!” “我们是近亲,不讲这一套。我看你这样子就跟大门口那班人不一样,
当官不像官,准是个好清官。” “太公,我昨晚不是捎信给你老人家,今天一早就去‘百岁堂’看望诸
位长辈,你怎么亲自来了?” “我是个‘泡煞鬼’,急性子,从接到你那封信开始,便盘算着采购什
么,准备什么,一个晚上没睡好觉。今早特来看看你,顺便问问祭席与午餐的标准。”
“此事拜托太公主持,一切均由太公定夺,费用如果不够,再由恩来补足。”
“这是我们周姓整个家族的事,怎好叫你一人开支?” “恩来自幼外出,殊少回乡,对家族无甚照顾,这次祭祖费用,理应由
我承担。”
“难怪那么多人赞扬你,连最有学问的曹天风曹先生也说你礼贤下士, 智慧胆略过人,是民族的脊梁。”
“太公休夸,恩来受之有愧。”周恩来谦逊地说,转而问道:“‘百岁堂’的亲戚们都好吗?”“好咯!好咯!”周希农答道:“现在住在那里的, 还有你的族曾祖周文炳,族叔周云峰、周金麟,与你同辈的兄弟六七人,大家都好咯!”
“待会儿我就去看看他们。”
周恩来送走周希农,便向邱南章交待下乡扫墓之事。
8 时许,县府事务主任郑冠堂和表弟王贶甫来县商会告知:“下乡扫墓的船只已备好。”
周恩来问王贶甫:“姑父知道吧?”
王贶甫答:“知道。他由于年高不良于行,特命我代为作陪,并委托宋山先生当向导,他是我们后生一代中的‘半个绍兴通’。”
这时,宋山等六七个人走了进来。
周恩来起立,迎着宋山说:“欢迎绍兴通!”并跟宋亲切握手。
宋山激动地说:“在周副部长面前,我可不敢妄自尊大,只是当当向导,
称不得‘绍兴通’的。”“宋先生过谦了。” “还有我哩!”王贶甫之子王戍挤上前说:“表伯,我也跟你去!” 周恩来问:“你不是要上课吗?”
“我已经向老师请过假了!” “那好,就一起去吧!”
袁特丹走过来说:“周副部长,贺专员关心你的安全,放心不下,特派我带 4 个兄弟做你的随从。”
王贶甫感到十分意外:“这是我们周家祭祖扫墓,外人去干什么?” 袁特丹正要解释,周恩来已先行表态:“去就去吧,人多势众,热闹一
点也好。”
- 时半,周恩来出县商会到“百岁堂”看望长辈与亲友。
“百岁堂”坐落于保佑桥西首河沿永昌坊。这是一座灰墙黑漆竹编台门,
台门左右竖立着旗杆石四块,建筑坐北朝南,共分三进。第一进门斗,第二进大厅,均具明清风格,第三进是二层楼屋。
听说周恩来已进大门,周氏家族的人都欢天喜地地聚到了大厅。周希农笑模悠悠地给周恩来介绍。先是长辈,后是同辈,先是男亲,后是女眷。对长辈,周恩来一律行三鞠躬礼;对同辈,则一一握手问好。周恩来对于“百岁堂”的历史不甚清楚,当他坐下来后,便向长辈们提出了疑问。
周文炳捧出《周氏渊源考》,念道,“世祖宋朝周敦颐(莲溪公),先徙扬州,再徙浙江山阴柯亭之阳,居地曰螺蛳湖,士人建周惠王庙,奉为香火院。高祖元朝名茂,字元泊,进士,官至左丞相,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其四世讳庆,避兵入城,居会稽镜水里,至洪武辛酉,从居于永昌坊。”接着说:“所以,第一进门斗有隐门一扇,上悬板对一副:‘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说的就是我们周氏的渊源,出过两个有名的上辈, 即莲溪公周敦颐和沂国公周茂。”
周云峰说:“‘百岁堂’原来叫‘锡养堂’,是明朝洪武年间周家四世定居于永昌坊时题名的,堂匾就悬挂在这间大厅的上方。到康熙三十七年, 十世祖周懋章寿 91 岁,妻王氏寿百岁,清巡抚授给‘百岁寿母之门’匾额, 悬挂在门斗的二门上方,从此,改称‘百岁堂’,一直沿用至今。”
周恩来点头道:“原来如此。”
周文炳说:“我们周氏历代都有人宦游于外,以幕府为生,但未离开过‘百岁堂’。你的祖父,就是第十八世的周殿魁;你的祖母,是绍兴皋埠西鲁鲁登四的长女。你的父亲与叔伯们都生长于‘百岁堂’。后周殿魁外出谋生,举家迁往淮安。”
周恩来问:“太公这一支系的情况如何?”
周希农答:“我们这一支系一直没离开过绍兴,也没离开过‘百岁堂’。我的父亲,就是第十六世的周翰青,原是馆师,后自学做过中医。我与文炳是第十七世,云峰、金麟是第十九世,与你父亲同辈。”
“那么,恩来应该算是第二十世了?” “对咯,对咯。”周希农正要说下去,一阵突来的“哗哗”声将他的话
打断,屋瓦不住作响,檐头水柱长流,天公不作美,竟下起大雨来。
周恩来急得站起来,走到屋檐下,望了望湿漉漉、灰蒙蒙的天,说:“下这么大的雨,今天怎么去扫墓呀?”周希农说:“春天的雨下不长,等一会儿,天会晴的。”
周恩来回到座位上,继续问:“太公,听我姑父说:你保存着一本周氏家谱?”
周希农打开香案下的抽屉,拿出一本线装的手写本,递给周恩来:“喏, 就是这一本。”周恩来细细地翻阅着,从世祖周敦颐(莲溪公·宋朝)、高祖周茂(沂国公·元朝),到一世、二世、三世的万字辈、寿字辈、庆字辈, 再到四世、五世、六世,一直看到十九世,果然如昨夜姑父王子余所云,只有他父亲周懋臣(贻能)的名字,接下去的二十世零零星星,极不完整,没有他周恩来的名字。“怎么样,找到你父亲的名字了吗?”周希农关切地问道。
“找到了,跟云峰叔、金麟叔同列在第十九世。”周恩来答道。 “再下去的名字就不多了。由于战乱,也由于居住分散,不少年轻的子、
孙辈还来不及续谱哩!”“恩来这次回绍兴,就有续谱的打算。”“真的吗?” “真的。”
“那太好了。”
所有的亲友都喜形于色。那突来的雨又突然地停了下来。 “天晴了,我看大家还是先陪恩来去扫墓,回来再到‘百岁堂’续谱。”
周希农愉快地提议道。 “好咯!”周文炳、周云峰、周金麟等一声回答,便拥着周恩来去保佑
桥河埠。
- 时开船,周恩来等一行 20 余人。分乘 3
只乌篷船。周恩来及其随员邱南章、刘九洲,王贶甫及其子王戍,周希农、宋山、袁特丹及其一个特工坐在大乌篷船上,周姓本家族人与另三个特工坐另一只船,第三只船是伙食船!
船只出五云门,在不宽的河道中缓缓地行进。
周恩来站在船头,眺望两岸。远处村庄隐现在蒙蒙的云雾中,看不到炊烟,也看不到人影,虽然是春天,景色却像秋天一样的萧瑟与冷清。近处田野里,稀疏的春苗抽的穗子又瘪又小,油菜的叶子显得枯黄、单薄,田间路旁的坟茔多得不计其数,荆棘、蒿草到处都是,船只过处,惊起无数乌鸦, 叫声十分难听。
周恩来对身旁的宋山、王贶甫说:“看来,乡亲们的生活很苦啊!” 宋山说:“这几年日寇侵犯,战火越烧越近,难民越来越多。政府拉伕
要粮,奸商投机倒把,弄得老百姓实在难以度日。”
王贶甫说:“正所谓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是啊!不赶走日寇,国无宁日,家无宁日,老百姓就别想过好日子!”
周恩来感叹道。
这时,袁特丹和另外一个特工人员从船舱中探出头来,朝他们张望。 “恩来哥!”王贶甫向他使了个眼色,又做了个手势。意思是:有人监
视,应换一个不带政治性的话题。周恩来回头看了一眼船舱,那两颗探出的头立即缩了回去。但等周恩来移开视线,“缩头乌龟”又伸出头来。
周恩来笑笑,根本没当一回事,继续说:“绍兴水乡河港交错,湖泊接连,资源丰富,应该提供更多的抗日给养;山区峰峦起伏,层次深广,林木繁多,可以作为抗日根据地,对于长期抗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周恩来的从容镇静也感染了王贶甫与宋山二人。周恩来详细地询问了绍兴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农民对抗战前途的看法,王、宋二人均一一作了回答。
说话之间,到了第 1 处墓地,周恩来登岸祭扫,众亲友紧随其后。接着,
去第 2 处墓地、第 3 处墓地⋯⋯总共去了 5 处: 1.涂山鸭嘴桥周氏十四世祖孟班公之墓地;
-
涂山鸭嘴桥周氏十五世祖孔锡公之基地;
-
石旗唐家岙周氏十六世祖景商公之墓地;
-
外王狮子山周氏十七世祖笑岩公之墓地;
-
外王狮子山周氏十八世祖樵水公之墓地。
扫墓时,周恩来还访问了几户农家,并酬谢了坟亲。先后向鸭嘴桥、狮子山两处坟亲各送现金 20 元。向唐家岙坟亲送现金 10 元,以暂解断炊之苦。中午,周恩来一行在施家庄孝子祠堂用餐。饭后,便乘原船去游览禹陵。
听说去禹陵,王戍高兴得跳起来。 “怎么,你没去过禹陵?”周恩来问这位表侄。“学校去年组织远足,
去过一次。”王戍问道。“你觉得大禹这个人怎么样?” “我们老师说:大禹是个有德之君,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几个好皇帝之
一。”
“你们老师给你们讲过大禹的故事吗?”“讲过,是上历史课时讲的。说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对,这才是最主要的。”周恩来微笑着说,“大禹姓姒,是鲧的儿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之命治理洪水。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 发展农业。在治水 13 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传说他曾制造九鼎。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就是夏代。”
“什么叫九鼎?” “‘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九鼎’是九个鼎,
象征九州,泛指全中国。”“表伯,你知道的事情怎么比我们的老师还要多?”王贶甫说:“傻孩子,你表伯是留过洋的大学生,又是国民政府的部长,
当然要比你们的老师知道的多得多。” “贶甫,你说得不对。”周恩来纠正道:“无论是留洋的大学生,还是
政府的副部长,小时候都是老师教出来的。” “那为什么你的老师比我的老师高明呢?”王戍扑闪着一双大眼睛,疑
惑地问。
“因为教我的老师岁数大,是你们老师的老师的老师。” “哈哈哈哈⋯⋯”周恩来的话,引起了一片欢乐的笑声。
船傍禹陵,周恩来指着苍翠、秀丽的后山,问宋山:“这就是会稽山吧?”宋山答:“是的。”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周副部长念的是《史记·夏本纪赞》?”“不错。太史公司马迁的调
查研究作风,是值得今人学习的。要不是他专程到这儿来作了一番考察,恐怕也不会将大禹东巡葬身之地定在这里。”“周副部长说得对。”
他们沿着甬道,来到墓址。但见一块石碑,上题“大禹陵”三字,每字一米见方,上面覆盖着一个精巧的亭子,十分古朴庄严。
宋山介绍道:“这便是大禹陵碑亭。亭两侧有咸若亭和禹穴辩碑亭,后者对禹穴的历史沿革有详细的考证。”
“‘大禹陵’三个字是谁写的?字字遒劲有力,个个稳如泰山。”
“是明代书法家南大吉的手笔。”
“难怪非同凡响。”周恩来回头向亲友们招呼道:“来,来,来,我们大家在这块碑前照张相吧!”合影之后,周恩来又单独在碑前留影,记下了这个难忘的历史瞬间。
望见禹王庙,周恩来的兴致更浓。禹王庙共三进:午门、祭厅、正殿, 依山势逐渐升高。正殿前石阶整齐,周围青石栏杆,气势相当雄伟。周恩来又与全体亲友,在这里合影。
禹王庙殿宇高甍飞檐,画栋朱梁。正中立着大禹塑像,高约 6 米,衮袍冕旒,执圭而立,神态端庄大方,令人肃然起敬。
周恩来问:“这座塑像,是原样修的,还是重新塑造的?” 宋山答:“是重新塑造的。”
“是谁定的稿?”
“是请章太炎先生审定的。”
周恩来又仔细打量了一番,点头称赞道:“塑得好,塑得好!”
他又指着塑像供壁上的油彩画九把斧头,问:“这是什么意思?”宋山摇摇头说:“不清楚。”
“贶甫,你看呢?”
王贶甫也摇摇头说:“不知道。”
王戍说:“表伯,刚才你在船上不是讲过大禹制造九鼎吗?这九把斧头, 是不是跟九鼎有关系?”周恩来笑道:“还是王戍聪明,九斧与九鼎一样, 象征大禹疏凿九州的丰功伟绩。你们看这副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就是歌颂大禹为解万民于倒悬之苦,立志根治水患的伟大精神的。”在大殿的后墙上,刻着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地平天成”。周恩来也很感兴趣。
宋山主动告诉他:“这是绍兴著名书法家李生翁先生的手迹。” “李先生为人如何?” “生翁先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书法上造诣极高,但平时从不自矜自
夸,对社会公益之事还特别热心,因此口碑甚佳。”
周恩来听了十分高兴。他转过身子对邱南章说:“邱副官,你记着点, 待会儿回到城里,你拿我的名片去探望李生翁先生,代表我表示一下对乡贤的仰慕之情。”
邱 南 章 应 道 :“ 好 。 ” “至于生翁先生的寓所,”宋山激动地说,“邱副官,我现在就抄给你。” “谢谢!”周恩来还游了禹王庙东边的“窆石亭”。宋山指着亭中直立
着的一块高约 2 米的石头,介绍道:“这就是窆石,相传是大禹下葬时引棺槨入穴所用的工具。正是在这块窆石下面,埋葬着治水英雄大禹。”
周恩来趋近端详:“这窆石上有很多刻字呢!”“周副部长不妨辨认一下。”
“‘四年王石’这几个字清楚,另外的字不十分清楚。” “认得对,据金石家鉴定,这几个字为汉刻。鲁迅先生对窆石亦曾作过
考证,并录有龙朝夫瞻仰禹陵诗一首。”宋山说着说着,便朗诵起来:
沐雨栉风无暇日, 胼胝还见圣功劳。
古柏参天表元气, 梅梁赴海作状涛。至今遗迹衣冠在, 长使空山魑魅号。欲觅冢陵寻窆石, 山僧为我剪蓬蒿。
“诗写得好,你朗诵得也好。”周恩来夸奖道,又问:“这窆石的顶端怎么有一个碗大的洞?”宋山说:“那是垒石起坟留下的。按照大禹陵的习俗,凡来瞻仰的人都要朝小洞里丢几块小石头。”
“好吧,我也来丢掷几颗石子。”
下船回城时,周恩来又站在乌篷船上,照了一张相。
在返城途中,周恩来对宋山说:“大禹陵与禹王庙,是绍兴最负盛名的古迹,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如李白、元稹、陆游、徐渭等,都曾经攀登过会稽山,探临过禹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可要注意保护啊!”
宋山说:“周副部长说得对,鲁迅先生在绍兴执教时,多次率学生来此游览并拓碑,后来又以大禹治水为题材,写了历史小说《理水》,以颂禹之功德。⋯⋯大禹陵与禹王庙不仅属于绍兴,也属于中国!”
“正因为如此,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应拨专款,对大禹陵与禹王庙加以维修。改变目前过于局促紧迫的布局,增加几个景点,新辟几片草地, 多植一些盘槐、翠柏。后面围墙也可以向外伸出三四十米,使主要建筑物的气势更加雄伟⋯⋯”
随着周恩来的叙述,宋山、王贶甫等都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之中。在归途,周恩来还详细地询问了宋山的工作和读书的情况,宋山据实作
了回答。
周恩来说:“我看过你在《绍兴民国日报》上发表的战地通讯,写得很有激情,如果再加强一下思想性就更好了。青年人要学习和发扬‘五四’革命精神,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的大熔炉里去,自觉地锻炼自己,努力战胜艰难险阻,为祖国、为民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宋山听了,感动地说:“作为赵王的子孙,是会经得起战火的考验的!” 周恩来听了宋山的回答,宽慰地笑了。
回到绍兴城里,周恩来在“百岁堂”稍事休息,便开始续谱。他翻开由族曾祖周希农保存的那本《周氏宗谱》,在他父亲周懋臣(贻能)的下面, 用毛笔作了如下补充:
恩焕 五十房樵水公曾孙,捷三公孙,静之公长子。生于光绪二十年。恩来 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公长子,出继簪臣公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
恩溥 字溥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孙,懋臣[公]次子。生于光绪己亥年。
恩宏 字□□,五十房樵水公曾孙,捷三公孙,静之公次子。生于光绪壬寅年。
恩寿 字同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孙,懋臣[公]三子,出继曼青公为子。生于光绪甲辰年二月二十三日。
恩勤 字□□,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孙,焕臣公子。生于光绪壬
寅年。
恩彦 字蔚人,五十房樵水公曾孙,孜甫公孙,劼之公子。生于光绪乙已年。妻葛少文。
恩霪 字润民,五十房樵水公曾孙,逸帆公孙,调子公子。
⋯⋯⋯⋯
晚餐,由表弟王贶甫招待。共餐者有姑父王子余、表妹王逸鸥、王去病等,全是一家人。
大家围着大圆桌敬酒,畅谈。当周恩来向王贶甫回敬时,贶甫歉意地说: “我刚生过一场病,不能多喝酒,请恩来哥代为多喝几杯,抗战胜利后,我一定痛痛快快喝它三大杯。”
周恩来大声说:“好,好!”
谈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恐日病”,周恩来指着衣架上自己穿的那件大衣说:“日本侵略者有什么可怕?!我穿的这件大衣,就是从他们那里缴来的战利品。在这方面,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按照我党毛泽东主席的说法, 鲁迅先生‘他在黑暗和暴力的进袭下,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他的威胁、利诱和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鲁迅精神正是我们要发扬的民族精神!”
王子余赞赏道:“恩来说得对!” “姑父,我们周家跟鲁迅是否同族?”周恩来问。
“同姓不同族。鲁迅是鲁圩周,你是后马周。”王子余喝了一口酒,接着说:“你刚才提到的毛泽东主席,就是毛润之先生吧?”“就是他,我们中共中央主席。”
“真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对鲁迅的分析太深刻了!” “姑父,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个大政治家,还是个大诗人哩!他的《沁园
春雪》,你读过吗?”“不曾读过,愿闻其详。”
周恩来问表弟、表妹:“你们也想听听吗?”表弟妹们众口一词地说: “愿意听。”
“好,那我就背诵一下吧!”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空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王子余击节道:“好词,好词!恢宏博大,气象万千,真是绝妙好词笺!” 王去病说:“表哥,我也感受到这首词的巨大冲击力量。不过,我的古
文基础不如阿爹,不像他老人家理解得那么快,还是麻烦你给我解释一下。” 王逸鸥说:“我也有这个要求。”
周恩来答道:“好。”便逐字逐句地讲解给表妹们听,并将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念了两遍,解释道:“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不是古代的帝王将相,而是今天的人民大众。青年人应该勇敢地投身到
抗日斗争的洪流中去,将抗战进行到底,当时代的英雄!” 二位表妹一连声道:“写得太好了,解释得也太好了!”
饭后,周恩来应亲友的要求,在王贶甫书房内题词 13 幅,分别赠送,留作纪念。
出于对姑父王子余的敬重,佩服他的耿直与正气,周恩来给王子余书写了岳飞的《满江红》。
给姻叔王缁尘的题词是:“生骤教训廿年,犹未为晚,愿吾叔老当益壮!”鉴于表弟王贶甫家里人口多,经济压力大,周恩来特为他题写:“埋头
苦干,只要抗战胜利,定必苦尽甜来!”
周恩来听说表弟王同甫原在嘉兴银行当职员,嘉兴沦陷后,随银行暂避上海外国人租界,如在“孤岛”生活一般,心情十分苦闷,便给他书写了“从孤岛生涯中认识故国才是真认识!”交族人转给王同甫。
给另一个表弟王云甫写的是:“人人尽力,人人享受,人人快乐,这是大同世界。”
表妹王逸鸥是中学国文教员,周恩来赠给她的题词是:“精研中国文学, 发扬民族意识,创造出中国民族的新文学!”
表妹王去病是绍兴中学学生,周恩来先用毛笔给她写了一张:“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并在末尾署上“去病表妹”。王去病还不满足,又取出一本缎面纪念册来,翻到其中第一页,要表哥再给她写一张。
周恩来说:“这头一页,我不能写,应该留给姑父他老人家给你题词, 我只能在第二页上给你写。”说罢,翻过一页,用钢笔横写:“青年是学习时代,从课堂中学习,从服务中学习,从师友中学习,要认识学无止境。” 然后问她:“你三姐字逸鸥,你有没有字呀?”
王去病答:“有呀!我父亲教我们姐妹,在成年之后,该自己取字,我学名叫去病,字逸莺,是黄莺的莺。我想请你给我题一张‘逸莺’的!”
于是,周恩来在这张钢笔题词中写了“逸莺表妹”,并在署名“周恩来” 之后,写上了题词日期:“廿八、三、廿九”。
给三个表侄,周恩来也分别题了词。
给王戍(慕向)的题词是:“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
给王德怀的题词是:“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给王京的题词是:“努力学习,精益求精!”
题词、交谈一直到 2 时半,待王贶甫陪送周恩来到下榻处休息时,又正
好是 3 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