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索雷尔

——一个反抗封建贵族的平民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出身于平民家庭。在他的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平民阶级的烙印。从他当上德·瑞那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一直到他二十三岁走上断头台,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一点。作为平民,于连为自己与生俱来的贫困感到羞愧和自卑。他第一次到市长家的时候, 一身农民打扮,站在大门口直打哆嗦,甚至不敢举手去拉门铃。他与德·瑞那夫人初次见面,觉得从没有见过穿得这么好,容颜这么娇艳的女人如此和颜悦色地跟自己说话。不知是激动,是紧张还是羞愧,脸上竟挂着大颗的泪珠,苍白的面颊变得那么绯红。这种自卑的心理正是于连性格的底色。同时, 由于这种自卑心理,他对波旁王朝统治的现实感到不满。他感到世界很不公平,贵族的头衔是世袭的,并不需要努力奋斗去争取,不象在拿破仑的军队里,只要战功卓著,就能够当上将军,当上元帅。于连从小就见过拿破仑的军队从自己家门口经过,后来又听一位退役老军医讲拿破仑军队的战斗故事。所以他在心底崇拜拿破仑,怀念拿破仑的时代。他一直珍藏着拿破崇的肖像。于连感到眼前这个社会,与他所希望的相距太远、格格不入,因此时时有一种反抗的心理。这就是于连的平民意识和反抗精神,是于连性格的主调。

于连个人对社会的反抗虽然是渺小的,但他的反抗精神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到德·瑞那市长家时,对他们全家人都不喜欢。虽然三个孩子都很崇拜他,但他一点也不爱他们。德·瑞那夫人请他善待自己的学生, 并告诉他德·瑞那市长有一次想要打她的大儿子,这孩子受到惊吓,整整病了一星期。于连听了非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愤愤地想:“昨天我的父亲还打我。这些有钱的人多么幸福啊!”德·瑞那夫人同情地贫困的境遇,出于善意要支助他,于连并不领情,感到这种施舍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最讨厌的还是德·瑞那市长这个爱财如命的政客。德·瑞那市长因怕于连另谋高就想与他签定长期合同,于连坚决地拒绝。有一次德·瑞那市长当着仆人们的面抱怨于连一个上午没管孩子,于连怒不可遏地与市长争辩起来, 并巧妙地利用市长害怕他跳槽到暴发户哇列诺家当家庭教师的虚荣心理,宣称“没有您我照样能活下去。我知道,离开您的家我该上那儿去。”这次斗争,于连旗开得胜,最后以市长的妥协,同意每个月的工资由三十六法郎增

加到五十法郎而告结束。市长只能在心里叫苦:“哇列诺先生一下子就让我损失了一百六十八的法郎。”他看到市长的弱点,决定乘胜追击,继续保持着“跳槽”的姿态,使市长心有余悸。

在德·拉木尔侯爵的家里,于连也正是凭着他的蔑视权贵的高傲态度和反抗精神博得了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在众多的纨绔子弟争相向美丽的玛特尔小姐大献殷勤时,于连却对她态度十分冷淡疏远;在玛特尔以贵族小姐的傲慢态度对待于连时,于连立刻进行反击,决不示弱;在玛特尔反复无常,对于连的感情采取轻视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时,于连甚至抽出悬挂在墙上的古剑要杀死她;为了摧毁玛特尔的优越感,他还采取策略,故意追求玛特尔的朋友德·菲花格元帅夫人,以引起玛特尔的妒忌,最终征服了她。

在于连开枪射杀德·瑞那夫人被捕入狱后,他的反抗精神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犯了杀人罪,并且是预谋的。他抱定必死的信念,决不向统治者和执法者求情以保全性命。其次是在审判庭上,他采取蔑视的态度。开始一言不发,后来又慷慨陈词,作了精采的答辩,揭示了平民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的阶级矛盾,揭露了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法津的虚伪性。第三是在法庭宣判其死刑后,他拒绝上诉。虽然他才年仅 23 岁,但毫不留念这罪恶的世界,最后从容赴死。

平民意识是一种阶级意识。司汤达写作《红与黑》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诞生,但他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类社会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所以他在于连性格中,注入了平民意识这个本质特征,使他的反抗精神和行动合乎生活逻辑,真实可信,使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并具有典型意义。

于连的性格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他所处的时代,封建势力太强大了。个人的反抗显得非常的渺小和孤单,所以他必须采取一些特殊办法来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同时,贵族阶级优越豪华的生活,教会头目的权势和地位, 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有着很强的诱惑力。因此,于连的性格,既具有反抗的一面,又具有妥协的一面,这也正是小资产阶级的阶级特征的体现。于连对封建贵族是厌恶和憎恨的,但他在行动上却一直努力地设法挤进上流社会;他是个无神论者,却把圣经背得烂熟,梦想当一个年金十万法郎的主教。所以于连的行动和他的内心世界常常显得矛盾,常常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来。这就是于连性格的两重性。比如刚开始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于连并不是出于对她的爱,而是出于对德·瑞那市长的憎恨,要征服、占有他的妻子。再比如在贝尚松神学院,他心里非常厌恶这个环境和这里的每一个人, 但他却要装出非常虔诚的样子,来博取好感;他觉得彼拉院长是自己最危险的敌人,但在选择忏悔神父时,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彼拉院长。还有他卖力地操办贝尚公大教堂的瞻礼节仪式,认真地帮助德·拉木尔侯爵开展政务、料理家产、出色地完成传递重要信息的特殊任务,这些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他的努力也见到了效果,得到了升职, 取得了信任。有人认为这是虚伪的表现。不错,于连自己也说过,现在虚伪是我唯一的武器了。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们还不能简单地看,应该进一步分析于连的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

于连虽然崇拜拿破仑,有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但由于种种的局限,他的反抗行为,还只能围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来展开。并且这种反抗,并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靠个人奋斗,跻身于上流社会,只是一种幻想,这就是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深层次的东西。

于连性格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他既有冒险精神,又谨慎敏感,为了挤进上流社会,为了实现当主教的愿望,他即要大胆地出击,又不得不谨慎行事。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于连多次“玩心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他第一次与德·瑞那夫人见面,就去吻她的手;在有德薇夫人在场的情况下,他敢于暗中强行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从神学院出来后,他又回到维里埃尔,深夜用梯子爬进德·瑞那夫人的房间⋯⋯随着于连性格的发展, 他逐渐变得成熟。他的冒险又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有心计。当玛特尔小姐写信约他深夜一点钟用梯子爬进她的卧室时,他既不想放过这一难得的追求玛特尔小姐的机会,又怀疑这是一个阴谋,是玛特尔串通她的哥哥罗伯尔和那些纨绔子弟来陷害他,于是他作了最坏的打算。他准备好两把手枪,又写信给他的朋友富凯:“我的朋友,只有在发生意外情况下,你听人说起我遇到了什么奇怪的事,才可以打开附上的信件。到那时,把我寄给你的手稿上的人名涂掉,抄八份寄给马赛、波尔多、里昂、布鲁赛尔等地的报纸。十天以后,把这份手稿印出来,第一份寄给德·拉木尔侯爵先生;半个月后把其余的在夜间散发在维里埃尔的大街小巷里。”这份附上的信件,是一份短短的辩护书,用故事形式写成,其中把他自己的处境描写得非常真切。

有人曾经对《红与黑》属于哪一类小说进行过议论。有的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有的认为是一部社会伦理小说。但从于连这个人物形象和性格上来看,应该说《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它不仅描写了于连·索雷尔短暂的一生,写了他的遭遇,写了他的反抗,写了他的沉浮,写了他的爱情,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政治画面,通过于连的眼睛和经历,去揭示封建贵族统治者与广大民众之间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正象作者在小说下卷第二十二章中通过一个出版者之口所说的:《“如果您的人物不谈政治,就不再是 1830 年的法国人,您的书也就不象您指望的那样是一面镜子了。”对于连这个人物,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特定的环境,来对他作简单的道德评价, 也不能用现代社会的文明标准来衡量他,说他“虚伪”、“道德败坏”、“爱情不专一”、“破坏他人家庭”等等。要历史地看,把这个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和认识,要结合这个人物和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产生的社会效果来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同时也应该注意,虽然司汤达在创作

《红与黑》时,对于连这个人物倾注了极大的同情,但同情和肯定毕竟不是一回事。作者对于连性格的许多方面是有所批判的。况且司汤达作为一个二百多年以前出生的人,他的思想、世界观、道德意识本身就带有许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待于连的形象,应该更加客观、历史地看,要注意分析鉴别,既不要简单地否定,也不可盲目地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