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央直辖市,是我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我国三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七朝古都,很具国际影响力。

北京荟萃了从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是中国文化的鲜明代表。

华北平原上的东方古都

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在历史上曾是五代王朝的都城。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面积约1.6万多平方千米。

西山和军都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被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就是北京小平原。

老北京的传统民居主要是四合院。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另一特色,最早起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达7000多条,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最窄的胡同是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

北京在从辽代起的800多年岁月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

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有天安门城楼、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鼓楼、钟楼等。这些标志性建筑具有极强的象征性、统一性和完整性,这在其他七大古都的标志性建筑中,都是不多见的。这些建筑既是建筑布局、建筑风格的精密图解,又是当时至高无上皇权意识的具体体现。

天安门城楼位于北京城传统的中轴线上,始建于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朱漆金钉三层楼的五洞牌坊,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天安门城楼前面,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

明清五百年间,国家有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颁诏仪式。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成为国家举行重大庆典和集会的场所。

天安门城楼是古代建筑艺术大成之作,也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走进天安门,就是闻名海内的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建筑宏伟壮观,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故宫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这里曾经居住过24位皇帝,北京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北京城市早期规划以明清两代的紫禁城宫为中轴线,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00米。北京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永定门、中华门和地安门后来被拆毁。2007年前后,我国政府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北京城池是我国明代和清代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我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北京城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

清朝结束后,除宫城保留较好外,现皇城城门只有天安门被保留,内城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

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我国最有名的皇家园林,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万园之园”。

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寝墓群,内有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尤其明定陵,规模浩大,极为壮观。

古都北京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城区有许多著名的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名胜是古都北京宗教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北京地区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整个城区,现存著名的宗教场所有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白云观、牛街礼拜寺、雍和宫、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北京的著名学府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承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学。清华大学是清代末年文化运动的产物。这两所学府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直接的继承者,又是新文化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播种者。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我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北大传承我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的学统,既是古代最高学府的延续,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1951年6月,马寅初教授被任命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北京城内沙滩迁到现在的校址,即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校园占地面积2.7平方千米,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占地面积4平方千米,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

清朝康熙年间,清华园称熙春园,先后有雍正、乾隆和咸丰三位皇帝居住在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清华大学发展初期,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以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都北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丰富的民俗文化更是洋洋大观。京剧、京韵大鼓、京味儿相声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养鸽子、养蛐蛐、吹糖人、抖空竹等习俗,则是老北京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除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古都北京也有很多特色工艺。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和京绣等工艺门类,俗称燕京八绝。这些工艺都曾经专门为宫廷服务,可谓老北京宫廷技艺的精华。

北京老字号就是古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和行业典范,主要有全聚德烤鸭、便宜坊烤鸭、稻香村糕点、六必居酱菜、王致和腐乳、吴裕泰茶庄、同仁堂药店、戴月轩笔店、荣宝斋字画等。

此外,北京的风味小吃也有着独特的帝都特色。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有口皆碑。清朝文人杨米文在《都门竹枝词》中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的北京小吃:

三大钱儿卖好花,

切糕鬼腿闹喳喳,

清晨一碗甜浆粥,

才吃茶汤又面茶;

凉果炸糕甜耳朵,

吊炉烧饼艾窝窝,

叉子火烧刚卖得,

又听硬面叫饽饽;

烧卖馄饨列满盘,

新添挂粉好汤圆。

[旁注]

恭王府 始建于1776年,是和珅为自己修建的豪宅,时称和第。1851年,清末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

胡同 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死胡同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而活胡同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

牌坊 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牌楼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它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九五之尊“九五”旧指帝王的尊位。最初的九五是指玉皇大帝,玉皇位九天中的第五天仞利天,玉皇负责管理人间。古人认为,九在阳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意,而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的位置,具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是帝王最恰当的象征。

永定门 始建于明嘉靖时期,共跨越了明、清两代。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之间,是老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门城楼的形式和构造和内城门一样。永定门于1957年被拆除,现存城楼为2004年重建。

定陵 明代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定陵地宫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太学 是我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开始设在京师。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景泰蓝 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在明代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称为景泰蓝。

四合院 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天安门城楼 始建于1417年,那时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在高大的城台上建有木结构双檐城楼,房分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城台下有5个券门,中间是正门,最高大,过去只有皇帝可以进出;其余四个依次减小,供不同级别的人进出。

京剧 又称京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进京后形成京剧。京剧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阅读链接]

荣宝斋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始创于1672年,前身是松竹斋,1894年又设荣宝斋连号,并增设“帖套作”机构,为后来木版水印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荣宝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面向世界的窗口,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荣宝斋几经变迁后成为繁荣我国传统书画的艺苑,被誉为“书画家之家”。

荣宝斋具有精湛的装裱、装帧和古旧破损字画修复技术,收藏了许多元、明、清及近现代艺术珍品,其中有著名的米芾《苕溪诗》残部等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