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时期的西安古都

北宋时期,朝廷对西安大部分古迹、建筑进行了维护和修缮。1116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经过多年努力,修缮了小雁塔。

这一时期,北宋建立了西安最大的一座道教观寺院八仙庵。八仙庵又名万寿八仙宫,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建在唐代兴庆宫的遗址上。

八仙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据说,宋代有一个姓郑的书生曾经在这里遇到八位神仙,于是人们开始造庵,祭祀八仙。八仙庵在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以清代建筑为多。

北宋时期,建立了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碑林。当时,朝廷建碑林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开成石经》。900多年以来,西安碑林经过历代扩大、征集、收藏和精心保护,藏碑石近3000通。

经过扩建的西安碑林有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陈列展出1000多通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有浩瀚儒家石经;有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有魏晋北朝墓志的精华;有书圣王羲之的书体;有画圣吴道子的画幅;有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有宋元名士潇洒的笔墨。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贻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后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米,宽1米,刻于781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代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

1369年,明代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这一名称从此被固定并沿用下来。

明代是荐福寺的中兴时期。这一时期,荐福寺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格局。此外,在宋代碑林的基础上,明代又增建藏石碑3000多通,被誉为我国石质历史书库。

在明朝,西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它就是明代城墙。

明代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朝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现存城墙建于1374至1378年,是中世纪后期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

西安明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00多米,西墙长2600得米,南墙长3400多米,北墙长3200多米,总周长约14 千米。

在古代,武器装备比较落后,城门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城墙是防御重点。西安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为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和安远门。四座城门分别又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

闸楼在最外,主要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面,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

全城还建有11处马道。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他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城墙上每隔120米修一座敌楼,也叫箭楼,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00多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米至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墙四周环绕着宽而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据说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

当全国统一后,朱元璋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西安城墙明代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在明代,除了明代城墙外,又建了两处标志性建筑鼓楼和钟楼。

西安鼓楼位于西安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向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699年和1740年鼓楼先后经历两次重修。楼上原有一面巨鼓,每天击鼓报时,因此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巨鼓早已不在,只有鼓楼巍然耸立。

西安鼓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鼓楼。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登楼的青砖阶楼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楼的第二层。

在鼓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文武盛地”蓝底金字匾额,是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此楼竣工后,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书写的。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匾额,笔力挺拔,相传是咸宁李允宽所书。两匾不仅说明了建筑物的意义,且如画龙点睛,使楼生气盎然,更显得宏伟壮丽。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始建于1384年,因楼上悬挂一口铁钟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西安市地标性建筑之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是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基座高8米多,每边长35米,面积约1300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金碧辉煌。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1582年,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到广济街口。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

除了上述景观,还有明代高岳崧建立的著名民居高家大院。高家大院是西安市保护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是明代人高岳崧的故居。

高岳崧,祖籍江苏镇江,明崇祯年间曾中榜眼,后来官至太司,高家大院即是崇祯皇帝赐给他的。从1641年至1871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1871年,高岳崧的子嗣参加科举考试,被皇帝钦点榜眼,得御赐“榜眼及地”牌匾。

高家大院坐北朝南,占地约600平方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12米,建筑布局为三开间三进院落,街房、厢房、过厅、二门、上房一应俱全。

院内两侧的厢房都是房子半边盖的典型陕西民居特色,过厅为硬山明柱出檐式,而且前后、东西相向对称,上房为硬山明柱出檐两层楼房。

大门是生漆木门,拴马桩立于门侧。两个门墩上的浮雕是麒麟、蝙蝠、梅花鹿等吉祥动物。过厅的房门上刻有牡丹、梅花、宝剑、方鼎;上房的门上则为梅、兰、竹、菊四君子,整个大院古韵四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家大院的门楼砖雕及房屋的木质构件刻花精细,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该院落从房屋结构及室内家具陈设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样完整的院落如今在西安已经很难见到。

[旁注]

八仙 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也各不相同。直到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中才被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和曹国舅等八人。

景教 唐朝传入我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唐代曾在长安兴盛一时,并在全国建有“十字寺”,但多是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吊桥 悬索桥,由悬索、桥塔、吊杆、锚锭、加劲梁及桥面系所组成。吊桥的跨越能力是各种桥梁体系中最大的。按加劲梁的刚度,吊桥又可分为柔性与刚性两种。

青砖 我国古代由黏土烧制的建筑材料。黏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黏性而得名。将黏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高温煅烧便制成砖。黏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黏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则呈青色,即青砖。

歇山顶 歇山式屋顶,宋代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代改称歇山顶,是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斗拱 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斗拱是由斗、栱、翘、昂、升等组成。

高岳崧 字峻生,或峻峰,号幼潭、子年,陕西长安人。1871年,辛未科梁耀枢榜进士第二人。1675年,高岳崧出任长安州知府。他平时谨慎小心,做官廉俭节约,恪尽职守。他和睦待人,赡养族中长老。从无过分举止。高岳崧去世时年仅31岁。他的住宅后人称为高家大院。

麒麟 也作“骐麟”,简称“麟”,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明代郑和下西洋带来了长颈鹿后,又用来代指长颈鹿。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他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人称“吴带当风”。

朱升(1299年~1370年),字允升,明朝开国谋臣。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毛泽东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

龚贤(1618年~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阅读链接]

传说,朱元璋修建钟楼是有原因的。朱元璋登基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

朱元璋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住它。道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在西安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为此,朱元璋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钟楼修好后,朱元璋又派大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