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兴建世界第一城垣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自称吴国公。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即明太祖。明朝把应天府即南京作为首都的。

1378年,朱元璋改南京为京师,开始大规模地营建南京。1386年,京师城垣工程完工。

明朝的南京是在元朝集庆路旧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城市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为旧城区、皇宫区和驻军区。后两者是明初的扩展。

明朝环绕这三区修筑了长约34千米的砖石城墙,这就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后来的南京明城墙。明代南京城墙沿线共辟13座城门,门上建有城楼。

南京城墙墙基用条石铺砌,中间用土夯实。所用的城砖,由沿长江各州府的125个县烧制后运抵南京使用,每块砖上都印有监制官员、窑匠和夫役的姓名,其质量责任制之严格可想而知了。

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为北京,作为留都。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把南京作为留都。对南京城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朝末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1356年,朱元璋攻取南京,把南京改为应天府,为了平定天下,他注意选用才将,搜罗谋士,秦从龙、刘基、朱升、宋濂、章溢、叶琛等儒士和学者尽入他的帐下。

朱元璋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南京为根据地,为统一全国积蓄力量。

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伐,攻克元大都,即北京。第二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

1368年,朱元璋下诏设南北两京,以金陵为南京,。自1366年起,他下令建造皇宫和扩建应天府城作为都城,都城外又筑有外郭,长60千米。1386年,应天府完工,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城。

朱元璋重视兴修水利,开通胭脂河。为造就人才,1381年,在鸡笼山下建国子监。朱元璋又将元末建于鸡笼山上的观象台扩建成国家天文台钦天台。

1382年,明政府兴建了南京鼓楼。明朝钟楼在鼓楼西侧。后来,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游玩。第二年,地方官在鼓楼的基座上树碑建楼,并更名为碑楼,因此有“明鼓清碑”之称。

明代最著名的寺院就是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兴建寺院,把故宇旧屋全部拆除,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

后来,鸡鸣寺经宣德、成化年间的扩建和弘治年间为时6年的大修,寺院规模扩大到占地66000多平方米。寺院依山而建,别具风格,共建有殿堂楼阁、亭台房宇达30多座。

古都南京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金陵四十八景的说法,据明代文人顾起元的《客座赘语》记载,先是榜眼余梦麟将所游览金陵名胜二十处,各作诗纪之,并约朱之蕃、顾起元同唱和,诗作汇在一起,称作《雅游篇》,刊行于世,风行一时。

而朱兰隅兴犹未尽,更“搜讨记载,共得四十景”,最后编成《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这四十景也就成了后世作金陵景物图咏的蓝本。

但陆生骑毛驴乘小船躬历寻访所绘的图,现已不知下落。后人还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金陵八景图卷,也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是1600年江宁画家郭仁所绘,珍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京著名的皇帝陵寝是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

明孝陵景区名胜众多,风光秀丽,位于其正南的赏梅胜地梅花山,东侧的紫霞湖、正气亭、定林山庄等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梅花山在明孝陵南,原来是东吴孙权墓地所在地,又称孙陵岗。梅花山是南京人踏青赏梅的胜地。山上有观梅轩、博爱阁等景点。

[旁注]

郭子兴 元末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元代末年加入白莲教,散家财结豪杰,响应刘福通起事,攻据濠州,自称元帅。后被朱元璋收为部下成为九夫长,并将义女马氏嫁给他。他为人骁勇善战,后因与某些将帅不和,终日愤恨,死于和州。

鸡笼山 旧名亭山、历山。坐落在和县西北约20千米处。群山环拱,一峰独雄,形状像像鸡笼,故名鸡笼山。道家《洞天福地记》称其为“第四十二福地”,素有“江北第一名山”之称。山中遍布参天古树,寺庙众多。后来历经兵乱,原有建筑多数被毁。

榜眼 在我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就是黄榜或金榜。榜眼在宋代之前从没有过此称谓,它作为进士一甲第二人的称谓,从无到有、从俗称到官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蓝本 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明清时期,书籍在雕版初成以后,刊刻人一般先用红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以供校订改正之用,相当于“校样”,定稿本再用墨印。由于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蓝本”之称。后来的“蓝本”一词,就是从“初印蓝本”引申出来的。

明孝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我国明陵之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它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明成祖(1360年~1424年),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他五次亲征蒙古,多次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顾起元(1565年~1628年),字太初,一作璘初、瞒初,号遁园居士,明代官员、金石家、书法家。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著有《金陵古金石考》、《客座赘语》、《说略》等。

[阅读链接]

传说朱元璋登基后,在浙江微服察访。一天,他去多宝寺进香。多宝寺的名称引起他的兴味,不禁脱口吟道:“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这时,一个满身油污、衣着破旧的老秀才接着吟道:“国号大明,更无大明皇帝!”

逛罢多宝寺,朱元璋路过一家小酒店时,见小酒店实在没啥可吃的东西,不禁摇头吟道:“小酒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

谁知老秀才随即吟出下联:“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彻底被老秀才的才思打动了,后来,老秀才当了太子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