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著名寺庙的历史沿革

古都南京不仅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南京佛教寺庙达500多所,僧尼达10多万人。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就是对当时建康佛寺盛况的真实写照。

南京众多的佛教寺庙大多毁于兵灾或战火,后来保存相对完好的只有极少数。除鸡鸣寺外,清凉寺、鹫峰禅寺、栖霞寺最为著名。

清凉寺位于南京城区西部的清凉山南麓,是南京最悠久的梵刹之一,素有六朝胜迹之称。清凉寺的前身是兴教寺,由五代十国时期的权臣徐温始建。

1400年,唐烈祖在这里避暑纳凉,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石头山从此时起称为清凉山。此后,这里成为南唐宫廷的避暑之处。寺内避暑宫的匾额德庆堂是后主李煜所题。

清凉寺内原藏有中主李景的八分书、画龙名家董羽的龙,以及书法家李宵远的草书等三件艺术珍品,被称为寺中三绝。

清凉寺是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著名僧人文益长期居住在寺内,被中主李璟封为法眼禅师。他创建的佛教宗派,即为法眼宗,是禅宗南唐的五支派之一。其禅学思想及理论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980年,幕府山清凉广惠禅寺迁到清凉寺。1402年周王朱棣重建寺院,改额为清凉陟寺。当时清凉陟寺规模很大,占地约13000平方米。太平天国时期,清凉寺建筑大多毀于战火,直到清朝末年才稍有恢复。

鹫峰禅寺坐落于南京白鹭洲公园东北角,建于1461年,是为纪念唐代名僧鹫峰而得名。

明清以来,鹫峰寺屡经兴衰。清朝嘉靖年间,性海禅师来此驻锡,律行精严,持银钱戒,寺内香火又趋鼎盛,常主讲华严经,后来他离寺云游。道光年间,寺宇改为老民堂,当时正殿已年久失修行将毁坏。

1835年,南京乡人于静斋、冯君耀率先捐资重建,并在殿前台基上围以石栏,极为坚固。工程竣工以后,太仆蔡友石撰记,学使祁春浦书碑,记载了鹫峰寺中兴的盛况。

栖霞寺始建于489年,由居士明僧绍捐宅为寺,名栖霞精舍。唐代扩建,改名功德寺,增建大小殿宇49座,规模宏伟,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丛林。

所存寺院建筑为1908年由寺僧宗仰重建。寺院倚山势而缓上,背倚千佛岩,雄奇肃穆,气象万千。

进山门拾级而上,最高处为藏经楼。藏经楼佛龛中供奉一尊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据传来自缅甸,极为珍贵。藏经楼中尚存72函匣,内藏《大藏经》。

栖霞寺舍利塔为南唐遗物,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石塔建于隋代,603年,隋文帝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石塔就是其中之一,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15米。现仅残存一部分。塔身下须弥座各面浮雕释迦八相。

第一层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及普贤像,其余四面为天王像。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是我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

舍利塔东有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佛像的衣褶风格,形似山西省大同云冈石佛。现在大佛阁前立的两尊石佛,是我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是千佛岩。千佛岩南朝共造294座佛龛,515尊佛像。以后唐、宋、元、明各代都有开凿,共计700尊佛像。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无量殿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中,两侧分侍观音菩萨和势至菩萨。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早17年。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

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

南京作为昔日的六朝古都,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这些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为研究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旁注]

清凉寺 位于南京西部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此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代时期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766年,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代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

唐烈祖 唐烈祖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时期南唐建立者。本为孤儿,被杨行密在争战中掳虏,作为养子。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

《大藏经》佛教经典汇编全集,浩如烟海,囊括几千部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等三部分内容。经藏收录佛陀在世时所宣说的一切教法。律藏收录佛陀为信众制定的一系列日常行为准则。论藏则是佛弟子对经藏、律藏所进行的研究和解释。

无量寿佛 俗名周宝,法名全真,号宗慧。对于寿佛的生年、岁数,文献中有多种说法,净土三部经中,小经存梵名题曰阿弥陀经,大经举译名题曰无量寿经。阿弥陀含无量光,无量寿两种意思。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的武周山南麓,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1000米,气势恢弘,内容丰富,代表了5至6世纪时我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三论宗 我国隋唐时代佛教宗派。因据印度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后来,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唐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隋文帝(541年~604年)杨坚,隋代开国皇帝,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谥号文帝,庙号高祖,581年至604年在位,在位24年,享寿64岁,葬于泰陵。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局面,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盛世之国。

[阅读链接]

在千佛岩有一尊佛像,除此之外,世上绝无仅有,这就是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

相传,在石匠王寿雕琢最后一尊佛像时,十分困难。锤子抡轻了,石头纹丝不动。锤子抡重了,石块就立刻崩裂。而如果锤子抡得不轻不重,石头仅仅冒点火星,总是凿不成。

眼看期限已到,石匠为了避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工匠王寿的尊敬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