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通向宇宙之路的年轻人
有些人的名字大概是永远不会被别人忘记的,其中有一位是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他是人类历史上勇敢地进入空间的第一人。
加加林对飞行有极大的兴趣。1957 年从奥伦堡航空学校毕业后任试飞员,两年后,志愿接受宇航员训练。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人类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已经上天,载人宇宙飞行的日子肯定已不遥远,而选择加加林来完成这项史无前例的任务,是很恰当的。他是位有经验的歼击机飞行员,他对物理学、工程技术等都有良好的修养,他在各项宇航基本训练的课目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61 年 4 月 12 日世界时 06 时 07 分,载着加加林的“东方 1 号”宇宙
飞船起飞。当飞船达到每小时 28000 多公里的最高速度的时候,发动机停止运转,重力的一切感觉消失,加加林处于让人不那么习惯的失重之中。
根据计划,飞船环绕地球一周,轨道近地点 181 公里,远地点 327 公里。加加林是从如此高度上仰望星空、俯视大地的第一个人,据他自己后来介绍说,他那时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去欣赏美景。在世界时 07 时 55 分,
加加林准时降落在事先安排好的降落场,整个飞行历时 1 小时 48 分钟。
加加林的飞行是史无前例的,已经被载入史册。这次飞行也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愉快。要知道,那时谁也不知道在失重情况下人的身体将会有什么反应。有人认为其结果将会是严重的空间病,另外来自陨星的袭击也不能低估。还有人公开说空间飞行根本是不可能的。
加加林的飞行把笼罩在人们心灵上的阴影一扫而光,遗憾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作另一次空间飞行。1968 年,他在一次常规飞行训练中,不幸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加加林是个有高尚道德和献身精神的人,他是个真正的英雄。
加加林绕地球飞行的路线虽然是短暂的,但他所开辟的通向宇宙之路却是漫长的。
他的眼睛无暇观赏镶嵌在黑丝绒般天幕上的晶莹星星,他所留下的足迹却为星空探索者树立了一块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简略大事年表
公元前
约 2137 中国《书经》记载世界最古日全食记录。
14 世纪 中国保存世界最早新星记录。
约 1057 中国保存世界最早哈雷彗星记录。
约 687 中国保存世界最早天琴座流星雨记录。
7 世纪 巴比伦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出现的沙罗周期。
585 希腊泰勒斯准确预报日全食。 约 550 希腊毕达哥拉斯推究行星运动。4 世纪 中国石申测编星表。
约 280 希腊阿利斯塔克提出早期的日心学说。
约 240 希腊埃拉托斯特尼测量地球大小。
约 170 中国保存世界最早的彗星形态图。
约 140 希腊喜帕恰斯星表,发现岁差。
46 罗马颁行儒略历。
28 中国保存世界最早太阳黑子记录。公元后
2 世纪 中国张衡发明水运浑象,称为漏水转浑天仪。
约 150 希腊托勒玫著《大综合论》,又名《天文学大成》。
724 中国的一行等实测子午线。
813 阿拉伯天文学的巴格达学派形成。
903 阿拉伯苏菲编重要星表,著《恒星图象》。
1006 观测豺狼座明亮超新星。
1054 观测金牛座明亮超新星,形成蟹状星云。
1270 西班牙阿尔方斯下令发表《行星表》。
13 世纪 中国郭守敬设计制造简仪、仰仪等,他设计的登封观星台留存至今。
1433 |
乌鲁伯格建撒马尔罕天文台。 |
---|---|
1543 |
波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确立日心体系。 |
1572 |
丹麦第谷观测仙后座超新星。 |
1576 |
第谷建天文堡于汶岛。 |
1596 |
荷兰法布里修斯发现第一颗长周期变星鲸鱼。(ú藁增二)。 |
1596 |
天文堡被废弃。 |
1600 |
意大利布鲁诺因支持哥白尼学说等原因而被烧死。 |
1603 |
德国巴耶星图出版。 |
1604 |
德国开普勒观测蛇夫座超新星。 |
1608 |
望远镜在荷兰发明。 |
1609 |
开普勒发表行星运动第一、第二两定律。 |
1610 意大利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得到第一批天文新发现,包括月球上
的山谷、木星的 4 颗卫星、金星盈亏现象、太阳自转、银河由恒星组成等。
1619 开普勒发表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1627 开普勒发表《鲁道夫星表》。
1631 法国伽桑狄观测水星凌日。
1632 伽利略《关于托勒玫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出版。
1633 宗教法庭宣判伽利略有罪。
1634 开普勒遗著、关于飞往月球的幻想小说《月亮之梦》出版。
1637 丹麦哥本哈根天文台建立。
1638 变星鲸鱼 o(ú藁增二)的光变的周期性被证实。
1639 英国霍罗克斯观测金星凌日。
1651 意大利里希奥利发表月面图,所定的月面名称很多沿用至今;他发现第一对远镜双星:大熊η(开阳)。
1655 |
荷兰惠更斯发现土卫六,证实土星周围有环。 |
---|---|
1659 |
惠更斯绘制第一张火星表面图。 |
1667 |
法国巴黎天文台建立。 |
1669 |
意大利蒙塔纳里发现英仙β(大陵五)的光变的周期性。 |
1671 |
意大利卡西尼发现土卫八。 |
---|---|
1672 |
卡西尼发现土卫五;英国牛顿发明反射望远镜。 |
1675 |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建立。 |
1676 |
英国哈雷去圣赫勒纳岛编制南天星表。 |
1682 |
哈雷彗星回归,哈雷等进行了观测。 |
1684 |
卡西尼发现土卫三和土卫四。 |
1687 |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 |
1705 哈雷《彗星天文学论说》出版,预报 1682 年彗星将于 1758 年回归。
1725 英国布拉得雷发现光行差。
1729 英国霍尔发现制造消色差物镜的原理。
1744 出现带 6 条彗尾的明亮大彗星。
1758 德国帕立兹观测到如期回归的哈雷彗星。
1761 俄国罗蒙诺索夫观测金星凌日,发现金星大气。
1767 英国马斯基林创建《航海天文历》。
1769 被广泛观测的一次金星凌日。
1772 德国波得发表“提丢斯-波得定则”。
1781 英国赫歇耳发现天王星。
1783 英国古德利克解释英仙β(大陵五)光变的原因。
1784 古德利克发现仙王δ(造父一)的光变的周期性。
1787 赫歇耳发现天卫三和天卫四。
1789 赫歇耳发现土卫一和土卫二。
1796 法国拉普拉斯提出星云假说。
1801 意大利皮亚齐发现 1 号小行星“谷神星”,德国高斯提出只需三次观测便可确定小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1802 |
德国奥伯斯发现 2 号小行星“智神星”。 |
---|---|
1803 |
陨星雨降落在法国累格勒地方,从此陨星被确认为来自空间。 |
1804 |
德国哈丁发现 3 号小行星“婚神星”。 |
1807 |
奥伯斯发现 4 号小行星“灶神星”。 |
1815 |
夫琅和费发表太阳光谱图。 |
1822 周期最短的恩克彗星再次被发现,为预报成功并准时回归的第二颗周期彗星。
1824 |
第一架带转仪钟的望远镜诞生。 |
---|---|
1826 |
奥地利比拉发现比拉彗星。 |
1833 |
观测盛大的狮子座流星雨。 |
1835 |
哈雷彗星再一次回归。 |
1838 |
德国贝塞耳测得天鹅 61 号星的距离。 |
1840 |
美国德雷伯第一次拍得月球照片。 |
1843 德雷伯第一次拍得太阳光谱照片;德国施瓦尔宣称发现太阳黑子的消长存在着 11 年的平均周期。1844 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建立;贝塞耳公布大犬α(天狼)和小犬α(南河三)各有一颗暗伴星。
1845 德国亨克发现 5 号小行星“义神星”;英国罗斯完成口径 182 厘米大望远镜,用它发现了星系的旋涡结构。
1846 根据法国勒威耶的计算,德国伽勒发现海王星;英国拉塞尔发现海
卫一。 | |
---|---|
1850 |
美国邦德发现土星的 C 环;拍得恒星(双子α,北河二;天琴α, |
织女)的第一批照片。 | |
1852 |
比拉彗星最后一次被观测到。 |
1858 |
著名的多纳提彗星出现。 |
1859 |
德国基尔霍夫和本生提出分光学的基本定律。 |
1862 美国克拉克发现天狼伴星;德国阿格兰德尔发表《波恩巡天星表》。 |
|
1863 |
意大利塞奇将恒星依光谱分类。 |
1864 |
英国哈根斯证实星云是由气体物质组成的。 |
1865 |
法国儒勒·凡尔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出版。 |
1866 |
观测盛大的狮子座流星雨。 |
1868 |
法国詹森和英国洛基尔首创在非日全食时观测日珥的方法。 |
1870 |
拍摄到第一张日珥照片。 |
1874 |
被广泛观测的一次金星凌日;法国默东天文台建立。 |
1877 意大利斯基帕雷利描述火星面上的“运河”;美国霍尔发现火卫一、火卫二。 |
|
1882 |
又一次被广泛观测的金星凌日;南非吉尔首次拍得亮彗星照片。 |
1885 |
仙女座大星系出现超新星。 |
1888 |
美国利克天文台口径 91.4 厘米折射望远镜完成;丹麦德雷耶尔发 |
表《星云星团新总表》;德国屈斯特纳发现极移。 | |
1889 |
美国莫里发现首批分光双星(大熊η,开阳;御夫β,五车三)。 |
1890 |
美国皮克林提出新的恒星光谱分类法。 |
1891 |
美国张德勒发现极移的周期性。 |
1892 |
美国海耳等发明太阳单色光照相仪;美国巴纳德发现木卫五。 |
1894 美国洛韦尔在亚利桑那州旗竿镇建立洛韦尔天文台;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有关空间飞行的第一篇科学论文。
1897 口径 1.02 米的世界最大折射望远镜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建成。
1898 德国威特发现 433 号小行星“爱神星”,是第一个轨道进入火星轨道内侧的小行星。
1901 英仙座出现亮新星。
1903 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有关火箭的专著。
1905 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落成;丹麦赫茨普龙发现巨星和矮星,绘制恒星颜色-星等图。
1908 |
美国海耳发现黑子磁场;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口径 1.52 米望 远镜。 |
---|---|
1910 |
哈雷彗星回归。 |
1912 |
美国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光变周期与亮度之间的关 |
1913 |
系)。 美国罗素发表恒星光谱型-光度图,即赫罗图。 |
1914 |
美国斯里弗发现星系有退行运动。 |
1915 |
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在引力场中会发生偏转现象。 |
1917 |
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口径为 2.54 米的反射望远镜。 |
1918 美国沙普利发现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估算银河系大小。
1919 美国巴纳德发表暗星云表;英国爱丁顿领导的日食观测队验证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的预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
1920 斯里弗发表对一些星系光谱红移的测量结果;美国柯蒂斯与沙普利之间就银河系大小和星系性质等展开争论。
1923 美国哈勃证实星系存在于银河系之外;德国蔡司工厂研制成光学天象仪;德国慕尼黑建立世界第一个天文馆。
1925 |
皮克林发现火星南北极极冠并不同时存在。 |
---|---|
1926 |
哈勃提出河外星系的形态分类法,称为“哈勃分类”。 |
1928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公布将全天划分为 88 个星座的方案。 |
1930 |
美国汤博发现冥王星。 |
1931 法国李奥制成日冕仪,可用来在不是日全食时观测到日冕;德国施密特发明施密特望远镜;美国央斯基发现来自银河中心的射电辐射;世界联合观测 433 号小行星“爱神星”冲日,以确定太阳视差。
1932 苏联朗道预言中子星的存在;美国邓纳姆等证实火星大气中存在二氧化碳。
1936 法国斯多伊科发现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变化。
1937 德国魏茨泽克和美国贝特提出恒星核能源理论;美国雷伯建成世界
上第一台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 9.45 米;用光学方法发现第一个星际分子。
1938 |
美国尼科尔森发现木卫十和木卫十一。 |
---|---|
1939 |
美国奥本海默预言“黑洞”的存在。 |
1942 |
英国海伊发现太阳射电;荷兰奥尔特论证金牛座蟹状星云是 1054 |
年超新星(中国古书上叫它“天关客星”)遗迹。 | |
1944 |
荷兰范德胡斯特预言星际中性氢发射的 21 厘米谱线的存在;美国 |
柯伊伯发现土卫六的大气。 | |
1946 |
匈牙利和美国科学家第一次接收到月球的雷达回波。 |
1948 苏联阿姆巴楚米扬发现年轻的恒星集团——星协;美国帕洛马山天
文台建成口径 5.08 米的反射望远镜。
1949 美国国家标准局建成第一台原子钟——氨分子钟;美国在卡纳维拉尔角建成火箭发射场。
1951 美国珀塞尔、尤恩和澳大利亚克里斯琴森等证实中性氢 21 厘米谱线的存在;美、荷、澳等国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和描绘银河系的旋涡结构。
1952 德国巴德宣布对星系距离标尺的修正。
1955 英国赖尔建成第一台射电干涉仪。
1957 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空间时代开始。
1958 美国帕克发现“太阳风”;美国发射成功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探险者 1 号”,发现地球辐射带。
1959 苏联发射成功 3 个月球探测器,“月球 3 号”首次拍得月背照片。
1960 美国高空气球发现宇宙γ射线源。
1961 苏联发射第一个行星探测器“金星 1 号”,未获成功;苏联发射成
功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 1 号”,宇航员加加林成为进入空间的第一人。
1962 美国发射成功第一个行星探测器“水手 2 号”,12 月掠过金星,
进行探测,苏联发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 1 号”,未获成功; 美国发现太阳以外的第一个宇宙 X 射线源“天蝎座 X-1”。
1963 荷兰施米特等发现类星体;美国用射电方法发现星际分子。
1965 美国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 3K 微波背景辐射。
1966 苏联发射“月球 9 号”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上软着陆成功。
1967 英国休伊什和贝尔发现脉冲星;加拿大和美国建成甚长基线干涉仪。
1969 美国发射载人宇宙飞船“阿波罗 11 号”,“鹰号”登月舱软着陆成功,两名宇航员登月成功;金牛座蟹状星云中射电脉冲星的光学对应体被找到。
1970 中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美国发射观测天体 X 射线的“自由号”人造卫星。
1973 “先驱者 10 号”成为飞越木星的第一个探测器;美国探测到宇宙ν射线爆发。
1974 美国“水手 10 号”探测器发回迄今唯一的一批水星近距离照片。
1976 中国吉林地区降落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吉林 1 号”陨石获世
界“冠军”,重 1770 公斤;苏联建成口径 6 米的世界最大望远镜。
1977 美国、中国等分别发现天王星环;美国发现 2060 号“小行星”, 其轨道的远日点达到 18.5 天文单位,1989 年证实它是颗彗星。
1978 美国克里斯蒂发现冥卫一“卡戎”;美国麦克马洪首次发现小行星有卫星。
1979“先驱者 11 号”成为飞越土星的第一个探测器;美国探测器发现木星环;美国研制成第一台多镜面望远镜。
1981 美国戴维思等证实“巨洞”存在;美国建成“甚大天线阵”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由 27 面直径各 25 米天线组成,排列成 Y 形,臂长各 21 公里,为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
1982 美国巴克等发现毫秒脉冲星,脉冲周期只 1.558 毫秒。
1983 美、英、荷等国发射共同研制的“红外天文卫星”。
1984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从本年开始各国天文年历等采用新的天文常数系统。
1985 由于光污染等原因,2.54 米望远镜停止工作;美国正式宣布制造
口径 10 米望远镜;初步证实海王星周围存在半透明环。
1986 “旅行者 2 号”飞越天王星;哈雷彗星回归,好几个专门探测器作近距离探测。
1987 彗星数量之多超历史记录:发现 33 颗彗星;本年过轨道近日点的
35 颗;大麦哲伦云中出现亮超新星,科学家已有 380 多年未见如此亮的超新星;发现迄今最大红移(达 4.43)类星体,位于玉夫座;类星体总表第三版载 3594 个类星体。
1988 具有 80 余年历史的、以经典技术观测为基础的地球自转服务宣告中止,代之以更精确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
1989 “旅行者 2 号”探测海王星。
1990 以“哈勃”命名的、口径 2.4 米空间望远镜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