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北朝的边境各族
柔然 柔然①是东胡的苗裔②,统治者姓郁久闾。西晋以来,柔然世居◻ 根河和弱洛水(均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頞根河即鄂尔浑河,弱洛水即土拉河)一带,冬则南至阴山地区,与鲜卑拓跋部为邻,并以马畜貂豽皮同拓跋部进行交换。柔然人“无城郭,逐水草畜牧,以氊帐为居,随所迁徙”③;也“无文记,将帅以羊屎粗记兵数,后颇知刻木为记”①。西晋、十六国时期, 柔然社会中还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北魏道武帝时,拓跋部向南发展,柔然势力逐步扩张,“西则西域之地, 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小国皆苦其寇抄,羁縻附之”。这时,柔然人进入了阶级社会, 在他们的第一个可汗社崙统治下,建立了奴隶主的国家。社崙“始立军法: 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因而军队的战斗力比过去提高了。
柔然同后秦、北燕保持和亲关系,但是他们“风驰鸟赴,倏来忽往”, 时常侵犯北魏的阴山边塞地区。北魏太武帝为了使北魏摆脱柔然与刘宋的夹攻,解除腹背受敌的威胁,集中力量打击柔然。神◻二年(429 年),他率大军分东西两道远袭,在栗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克鲁伦河)大败柔然可汗大檀,大檀西走,柔然及其所属高车诸部降魏者三十余万落。从此以后,柔然力量大衰,双方战争,以北魏远袭居多,柔然犯塞较少。
五世纪下半叶,柔然同北魏常有和亲往来。佛教已传入柔然中,西域贾胡也时来贸易。柔然使者还常常经吐谷浑至益州,甚至远至江南,与南朝通好,并曾向南朝索求医、工。宋使者王洪轨,也曾远使柔然。
北魏正光元年(520 年),柔然内乱,从属诸部的反抗又很激烈,所以可汗阿那瓌率领一部分柔然人归魏,北魏把他们安置在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西北)以北。六镇起义爆发后,阿瓌曾助北魏进行镇压,杀死起义领袖破六韩拔陵。
① 柔然,北魏太武帝改称蠕蠕,《宋书》、《南齐书》称芮芮,《隋书》称茹茹,都是同 名异译。
② 此据《北史》卷九八《蠕蠕传》,但该传后史臣语又云蠕蠕“匈奴之裔”。《宋书》 卷九五《索虏传》: “芮芮国,匈奴别种也”。《南齐书》卷五九《芮芮虏传》:“芮芮 虏,塞外杂胡也”。
③ 《宋书》卷九五《索虏传》。
① 《北史》卷九八《蠕蠕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均本此。
北魏分裂后,阿那瓌先与西魏和亲通好,继又归东魏、北齐。
这时,柔然屡为北方崛起的突厥所败,一些从属部落如高车等也屡起反抗,所以他们陆续离开蒙古高原,向西远走。西魏恭帝二年(555 年),突厥灭柔然,柔然人除原已入塞者逐渐与北方各族融合之外,主要部分就转移到中亚、欧洲去了。
高车 《魏书·高车传》说:“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 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但是北朝史籍往往以这一族居大漠南北者为高车或敕勒,以居中原者为丁零。
中原地区最晚到后赵时已有丁零,他们多聚居在定州(治今河北定县)、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密云也有一部分,其著姓有翟氏、鲜于氏等。丁零翟斌被苻坚徙于新安(今河南新安境),淝水战后,翟斌率部反对苻坚,从此以后,翟氏所部丁零曾长期在中原与鲜卑人角逐。北魏统一北方后,丁零人常进行反抗活动,被北魏镇压下去,因此北魏军中有许多被征服的丁零人
①。
大漠南北的高车人,诸部各有君长,语言与匈奴人大同小异。高车人衣皮食肉,随水草迁徒,勇猛善战,斗无行阵,阶级分化还不显著。高车与柔然驻地交错,常有战争;高车副伏罗部被柔然征服,长期役属于柔然,不断地举行逃亡和反抗斗争。北魏道武帝分散诸部部落时,“高车以类粗犷,不任使役”②,因而得以维持自己的部落组织。
神瓌二年(429 年)魏军大破柔然后,又破高车东部,高车人降者数十万落。北魏把他们安置在滦河上游至阴山地区放牧,岁收贡献,北魏“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氊皮委积”。还有许多高车人被徙置于沿边各军镇,其中有反抗者,更被逼配河北、山东各州为营户。六镇、关陇、河北起义时,高车人都是主力之一;东魏、北齐的统治者中,有很多是高车部人。
塞外高车副伏罗部,于太和十一年(487 年)举众十余万落西走,在高昌以西地区建立王国,同嚈哒和柔然进行过三十多年的斗争。
高句丽 鸭绿江以西的高句丽人,其政治中心于山上王十三年(建安十四年,209 年),由国内城迁于丸都(均在今吉林集安)①。曹魏和前燕时, 丸都先后受到毌丘俭(246 年)和慕容皝(342 年)的侵袭。北魏初年,当高句丽广开土王时期和长寿王的早期,高句丽势力开始强大,在辽东发展。长寿王十五年(427 年),高句丽政治中心移于平壤。留居辽东的高句丽人民, 同鲜卑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共同创造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公元 407
年,鲜卑化的高句丽人高云曾经一度继为后燕天王;公元 436 年北燕亡国, 鲜卑他的汉人国王冯弘也出奔高句丽。高句丽还同东晋南朝交往密切。
高句丽人随山谷而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衣布帛及皮,俗喜歌舞。高句丽农民以布、谷交纳赋税;他们负债不偿,就得以子女为债主奴婢。高句丽社会中已出现了封建剥削关系,今存文献和高句丽好太王(即广开土王) 碑、冉牟墓志中,都有奴客的称谓。
① 《宋书》卷七四《臧质传》载太武帝南侵围盱眙时曾致书宋将臧质,谓攻城兵中有丁零,并谓“设使丁零死者,正可减常山、赵郡贼”。按常山郡、赵郡当时都属定州。
② 《北史》卷九八《高车传》。
① 《三国志》卷八《魏志·公孙康传》、卷三十《魏志·高句丽传》,朝鲜《三国史 记》卷十六。
库莫奚契丹 库莫奚,“其先东部胡宇文之别种”②,居濡水(滦河) 上游,主要从事畜牧,随逐水草,迁徙无常。五世纪下半叶,库莫奚人常入塞以名马、文皮与北魏互市。
契丹是东胡的一支,居地在库莫奚以东,辽水以西。契丹人以畜牧射猎为事,五世纪中叶以来,他们在和龙、密云间以名马、文皮与北魏互市,有时还入塞市籴。
吐谷浑 吐谷浑③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四世纪初经阴山,越陇西,至青海地区,与氐、羌杂居,其地界“东至叠川,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①。吐谷浑人主要从事畜牧,“逐水草,庐帐而居,以肉酪为粮”②;也经营农业,种植大麦、蔓菁、豆、粟等作物。吐谷浑社会贫富分化显著,婚姻厚纳聘礼,“贫不能备财者辄盗女去”。吐谷浑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号,置长史、司马、将军等,稍后,还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等官。吐谷浑刑罚规定:“杀人及盗马者罪至死,他犯则征物以赎”。吐谷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赋税制度,“调用不给,辄敛富室商人,取足而止”。
阿豺统治吐谷浑时,兼并氏、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自此以后, 吐谷浑南通蜀地,北交凉州,屡与刘宋、北魏通好。五世纪中叶拾寅统治时, 吐谷浑人开始“用书契,起城池,筑官殿”,并开始崇奉佛教。西域和益州商贾,常往来于吐谷浑中。
北朝末年,夸吕为吐谷浑可汗,定都于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但是直到这时,吐谷浑人仍然“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吐谷浑频与齐、周通使,并同北周发生过许多次战争。
西域诸国 魏晋以来,西域天山以北的游牧地区,屡次被鲜卑、柔然、高车、嚈哒③、突厥等族所控制;天山以南地区的十余小国,也常常受到北方强族的侵犯。
天山以南各国,经济生活比汉代有了提高。高昌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漆,赋税计田输银钱,无者则输麻布。于阗宜五谷桑麻,焉耆、龟兹都出稻、菽、粟、麦,养蚕为绵纩。葡萄和畜产,各国都很丰富。龟兹人用煤冶铁, 所出铁充西域诸国之用④。今新疆拜城的魏晋石冠寺壁画中,有二牛引犁和农夫持宽头钁的耕作图,反映了西域农业和冶铸业的进步。西域和中亚的商人经常从天山以南地区进入内地,或进入北方其它民族地区贸易。
高昌有不少汉人,他们有些是汉代戍卒、屯田卒的后裔。高昌统治者立有学官,教授《毛诗》、《论语》、《孝经》。文字主要用汉文,也兼用“胡书”,语言则为“胡语”。“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①。西域各国佛教很盛,于阗、龟兹是西域佛教的中心。著名的龟兹乐,四世纪
② 《北史》卷九四《奚传》。
③ 据诸史所载,吐谷浑原为慕容廆之庶长兄,率部人西迁后始以自己的名字为 族名。南朝诸史称吐谷浑为河南国。
① 《南史》卷七九《河南王传》。
② 《北史》卷九六《吐谷浑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或出此,或出《晋书》卷九 七《吐谷浑传》。
③ 嚈哒,“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游牧为生,居于阗之西,跨有今新 疆内外之地。事见《北史》卷九七《西域嚈哒传》。嚈哒在南朝称为滑国,在东 罗马和印度等外国史书中称为白匈奴。
④ 《水经注》卷二引《释氏西域记》。
① 《北史》卷九七《西域高昌传》。
晚期传入后凉;北魏灭后凉,龟兹乐传入平城,并逐渐在北方各地广泛流行。天山以南诸国,与内地经常有政治联系。约在公元 326 年至 334 年间,
前凉张骏遣将杨宣出西域,降南道诸国,以今吐鲁番地区为高昌郡。前秦苻坚派吕光进军西域,淝水战后,吕光退回姑臧,建立后凉,继续控制西域。太延五年(439 年)北魏灭北凉后,北凉的沮渠无讳、沮渠安周兄弟一度占领过西域诸国。北魏还曾遣董琬等出使西域,重新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至于高昌一带,则从北魏中期一直到北朝之末,始终在汉人阚氏、张氏、马氏、麴氏相继控制之下。柔然强大时,北魏在西域地区同柔然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突厥 突厥统治者姓阿史那,起初住在阿辅水、剑水(苏联叶尼塞河上游两支流),过游牧狩猎生活,后来迁徙到高昌的北山(今博格多山),以锻铁著名。五世纪中叶,他们被柔然征服,成为柔然的锻奴,被迫迁居金心
(阿尔泰山)南麓。
六世纪中叶,突厥人逐步摆脱了柔然的束缚,发展锻冶手工业,与西魏边地及西域各国互市,力量壮大起来。西魏废帝元年(552 年),土门建立突厥汗国,称伊利可汗。第二年,木杆可汗立,他占领柔然全部疆土,西破嚈哒,东败契丹,北并契骨(黠戛斯),领地“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里海) 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①。突厥汗庭在今鄂尔浑河上游的都斤山。
突厥汗国是一个奴隶主国家,可汗下面,有叶护、特勒等大小宫二十八等。法律规定反叛、杀人者死,伤人者以女或马赔偿,偷盗者十倍偿还。被征服族人进行反抗或本族人犯法者,都得降为奴隶。为了统治辽阔的国土, 突厥在各个地区分立许多可汗,因而突厥统治者内部经常发生争极夺利的冲突。
北齐、北周对峙时期,双方都力求取得突厥的助力,突厥则同时交通二国,乘机取利。北周保定三年(563 年),突厥与周联军攻齐失败,突厥引兵出塞,纵兵大掠,自晋阳以北七百多里,人畜无遗。从此以后,突厥对北方边境的骚扰,日益严重。
① 《北史》卷九九《突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