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唐。封建经济向上发展和统一国家的重建时期第一节 隋朝。统一国家的再建

一、南北统一前后的新局面

巩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北魏末年以来,在生产力原已提高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打击,鲜卑贵族和汉族的大族豪强地主的力量大大削弱了。隋王朝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了刑罚和徭赋;为加强中央集权,并能直接控制更多的农民,又进行了检括户口的工作。

开皇二年(582 年),隋文帝颁布了关于均田和租调的新令①。新令规定的党(族)、里(闾)、保组织,丁、中、老、小年限,丁男、妇人受田数额都与魏、齐、周的制度相近。新令又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 调绢一匹(四丈)或布一端,绵三两或麻三斤;单丁和奴婢部曲客女,依照半床交纳;丁男每年给政府服役一月。

开皇三年(583 年)隋王朝下令: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为二十一岁, 每年服役期限由一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匹改为二丈,并且规定不役者收庸①。开皇十年又规定,丁年五十,免役收庸。成丁年龄提高了,但是原先十八岁受田的规定并没有改变。这样,农民在达到受田年龄以后,就可以有三年不纳租调,不服徭役②。纳庸代役的规定和租调徭役的减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比较有利的。

齐、周末年,山东地区由于赋重役勤,刑罚苛刻,农民隐漏户口,投依豪室的情况十分普遍,隋王朝在减轻刑罚和徭赋的前后,开始在山东地区检括户口,有的州检括出成千上万的民户。

开皇三年,隋王朝又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大索貌阅: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的体貌核对,检验是否诙报年龄,诈老诈小;查出户口不实,保长、里正、党正都要发配远方。隋王朝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 规定亲属关系在堂兄弟以下的,一律分居,各自立户,以防止以后再发生户口不实的情况。通过这次检括,户籍簿上有四十万人查实为壮丁,有一百六十多万人新编入户籍。

紧接着,隋王朝又根据宰相高颎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高颎认为, 政府虽然每年按定额征收租调,但军事的调发,徭役、差役的征用,附加税的收取和授田的先后,都和户等有关,因此,长吏肆情,户等划分不实,还是搜括户口的一大障碍。为了使农民感到“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甿,奉公上,蒙轻减之征”③,比较愿意离开豪强,做国家的编民,高颎建议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作“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每年一月五日,由县令派人到乡村去,以三百家到五百家组为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这就叫“输籍之法”。输籍之法实行后,大量隐漏、逃亡的

① 《册府元龟》卷四八七《赋税》:“(开皇)二年,颁新令”。

① 《北史》卷一一《隋本纪》。

② 据唐制,十八以上的中男,须服杂徭,杂徭有时也成为沉重的负担。

③ 《通典》卷七《丁中》。

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

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开皇初,隋王朝就南北朝后期的制度加以整理,建立起一整套相当严密的统治机构。开皇元年,隋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作为最高政权机关。接着,又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北周灭北齐后,废了许多州郡。但是到大象二年(580 年),还有二百十一州,五百零八郡,一千一百二十四县。平均每州管辖不到三郡,每郡只有两县。开皇三年,隋王朝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大业三年,又改为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简化,节省了封建国家的开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和废郡相联系,开皇三年又规定:凡是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不再由地方长官辟署,一律由中央任兔,并每年由吏部考核殿最。开皇十四年又规定, 州县佐史三年一换,不得重任。隋朝时候,吏部选用地方官,又尽用外地人。这样,隋政府就基本上结束了大族豪强地主通过担任州县佐官垄断地方实际权力的局面。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科举制的建立,为普通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

开皇十年,隋文帝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令“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①,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从事生产, 一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

隋王朝的这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削弱了正在衰落中的大族奈强地主的力量,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把普通地主吸收到政权里,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并为普通地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灭陈以后,江南的地方宫由隋王朝派出,隋王朝又要把在北方实行的政治、经济措施向江南推行,江南豪族地主受到打击。特别是要依内州检责户籍,更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开皇十年(590 年),江南发生迁徙豪族入关的流言,各地豪族地主纷纷发动变乱,几乎整个陈的旧境都骚动了。婺州

(今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烩都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许多州县城被攻破,隋官被杀死。隋王朝派杨素等带重兵到江南作战,很快就把变乱压服下去。这次事变以后,隋王朝虽然不再强行在江南检责户籍,但由于隋军深入到江南岭南的各个角落,隋王朝对江南的控制加强了。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隋王朝减轻徭赋的措施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索貌阅、输籍之法实行后,到开皇九年,隋王朝控制的户口迅速由隋初的四、五百万户增加到七百万户左右①,这表明逃亡的农民回到了土地,荫户摆脱了豪强的控制。广大地区的农民都能好尚稼穑,多事田渔。根据隋政府的统计,大业二年(606 年)全国户数为九百万,较开皇九年(589 年)多出二百万户。

隋文帝时,“强宗富室,家道有余”。封建国家更是“中外仓库,无不

① 《隋书》卷二《高祖纪》。

① 《隋书》卷四二《李德林传》。

盈积”②。西京太仓,东都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所储存的米粟,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长安、洛阳和太原府库所储存的布帛,也各有几千万匹。这些,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储积,据史载,可供隋统治者支用五、六十年。

户口的增长和地主、国家仓储的丰实,一方面反映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方面也表明隋王朝对农民控制的加强和地主阶级剥削的沉重。

手工业继续发展。河南、河北诸郡和蜀郡一带,是当时重要的丝织品产地。在河南巩县和河北磁县都发现了隋代的青瓷窑址,磁县贾壁村窑出产的青瓷,胎厚重,釉透明,是北方重要的青瓷产地之一①。造船技术也有提高, 能够制造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的龙舟。长安和洛阳的官手工业作坊, 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大业三年,河北诸郡工艺户三千余家被迁到洛阳

②。

开垦元年,隋王朝统一货币,更铸五铢钱,重五铢,解决了周齐以来货币名品甚众,轻重不等的问题,便利了商品的流通。大运河开凿后,“商旅往还,船乘不绝”③,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长安和洛阳是最大的商业城市。长安有二市,为国内外商旅荟萃之所。洛阳有三市,其中丰都市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的四壁有邸店四百余,“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 珍奇山积”④。丹阳(今南京)的市廙列肆,可与两京相埒。蜀郡(今成都) 水陆所凑,货殖所萃,为巴蜀一都之会。江都(今江苏扬州)和京口(今江苏镇江)夹江对峙,当大运河与长江会合点,商业也很繁荣。

营建东京和大运河的开凿 隋炀帝杨广继承隋文帝统治以后,竭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最重要的是营建洛阳和开通大运河。

仁寿四年(604 年)隋炀帝下令营建洛阳,指出洛阳“水陆通,贡赋等”, 便利各地运送贡赋;又指出,“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关河悬远,兵不赴急”⑤,以洛阳为中心,最便于控制全国。第二年,他命令宰相杨素和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设计营建洛阳,每月征发丁男二百万人修建,经过十个月修成。新的洛阳城位于旧城之西,规模宏壮,周围五十五里。隋炀帝把原洛阳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贾,迁徙到那里居住。为了贮藏各地运来的粮食,供应洛阳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官僚机关、军队,隋炀帝又下令在巩县置洛口仓, 穿三千窖,每窖可容八千石;在洛阳北置回洛仓,穿三百窖。隋炀帝时候, 京城虽然还在长安,但是他常住洛阳。洛阳成了政治、军事和漕运的中心。

隋炀帝为了便利潜挽和军事运输,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何。大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 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百多万人开通济渠,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 又征发淮南十几万人开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南) 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修筑御道,栽种柳树。大业四年(608 年),征发河北一百多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

② 《附书》卷二四《食货志》。

①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一○一页。

② 《大业杂记》,《指海》本,下同。

③ 《旧唐书》卷六七《李勣传》。

④ 《大业杂记》。

⑤ 《隋书》卷三《炀帝纪》。

年,开江南河,从京口通到余杭(今浙江杭州)。这条大运河长达四五千里, 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的联系,对于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