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永徽到开元初年的政治发展

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的政策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永徽六年(655 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唐初,农村贫富分化已日益发展,到这时,大批的普通地主涌现出来。他们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新兴阶层。他们对贵族子弟的借荫得官,垄断政权, 对关东士族的高自标置,都深为不满。他们要求有更多的机会参预政权,也要求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武则天为了取得这些人的拥护,以扩大自己的势方,也注意满足他们的要求。

太宗时修订氏族志,规定“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但其内容仍是着意考辨士族的真伪,不叙新贵本望。显庆四年,在武则天的主使下,高宗命令重修,改称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 凡九等”。仕唐“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人书限”。姓氏录虽然受到士族和贵族的轻视,被目为“勋格”,但是它完全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官员的地位,因而为普通地主所拥护。

科举制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在贞观二十二年中,进士共二百零五人,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五十五年中,据不完全的记录,进士即有一千余人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此外, 在同一时期,唐廷还大开制科,给予普通地主以便捷的升进道路。

各级政权机构中官员的成分有了显著的改变,出于普通地主的大臣逐渐增多。武则天还以修书为名,广召文词之士入禁中,让他们参议朝政,处埋百司章表,以分宰相之权。当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在这些人中间,很多是关东、江南的普通地主。

上元元年十二月(675 年 1 月),武则天上表建言十二事,建议息兵、息役,轻徭薄赋;承认上元以前前方军将所授勋宫;增加八品以上官吏的俸禄和迁升久滞低位的有才能的官吏。唐高宗接受了武则天的建议,受到一般地主和下级官吏的欢迎。

在新兴的普通地主支持下,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大。弘道元年(683 年), 高宗死,太子李显立。第二年,武则天废李显,改立豫王李旦,自己临朝称

① 据徐松《登科记考》统计。

制。天授元年(690 年),她改唐为周,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称制后,受到许多贵族、官僚和一些在政治上失意的人的反对。光宅元年(684 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以拥戴李显为号召,从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垂拱四年(683 年),唐宗室诸王又在博州(今山东聊城)、豫州(今河南汝南)等地发动变乱。这两次变乱都迅速归于失败。

从徐敬业起兵以后,武则天任用酷吏,奖励告密,对抱有反抗意图的唐宗室、贵族和官僚施以严厉的镇压,“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武则天诛杀的范围相当宽泛,但其中也包括了一批关陇军事贵族。关陇军事贵族从周隋以来,政治上一直处于当权的地位,在隋末农民战争中所受的打击也较小,直到唐初,仍然保有一定的力量。经过武则天的严重打击,他们在政治上就不起很大作用了。

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贪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它的作用也是积极的。

为了收揽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在称制称帝期间,大力求访人才:除了经常督令朝臣推荐才能以外,还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举其才。有一次,她对十道存抚使所举送的一百三十多人,一律用为三省的官员,正额安置不下,就给予“试官”的名义。她虽然常常破格用人,但对于有些不称职的官员,有时也能觉察出来,予以黜退,甚至诛杀。而受她选拔的,也确有很多才能之士。武则天在朝堂设置铜匦,奖励臣民上书言事,对于“人(民) 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在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中,户口增加得很快。在她握权前夕的永徽三年(652 年),全国有三百八十万户,到她退位的神龙元年(705 年),增加到六百一十五万户。

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咸亨元年(670 年),吐蕃贵族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此后,唐军又连为吐蕃军所败。为了对吐蕃军作战的需要,唐在鄯州(今青海乐都)、甘州、凉州一带兴置了大量的屯田。永隆(680 年)前后,鄯州河源军的屯田达五千多顷,岁收谷百余万石。武则天时,甘州、凉州的屯田连岁丰收,所积军粮可支数十年。垂拱二年(686 年),吐蕃占领安西四镇。长寿元年(692 年),唐军在王孝杰的指挥下,击败吐蕃军,夺回了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①唐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从内地发兵前往驻守。

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契丹军事贵族率领部众进入河北,圣历元年(698 年)突厥的军队深入定、赵,也先后被唐打败。

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关中漕运不继,高宗后期,常常带领百官就粮于东都洛阳。武则天称制称帝期间,更经常住在洛阳。他们在那里修建了很多宫殿。武则天还在洛阳修造明堂、天堂,铸造天枢,规模都极宏壮。铸造天枢时,因为买铜铁不能足,竟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此外,她还到处大修佛寺、佛像,使百姓劳弊。

边疆形势的变化,两度引起内地阶级关系的紧张。高宗末年。西有吐蕃军犯边,北有突厥贵族反唐,唐先后调动了几十万军队作战。紧接着,关东

① 调露元年(679 年)唐平定匐延都督、西突厥阿吏那都支的反叛后,唐于碎叶(今伊塞克湖以西托克玛克城附近)筑城设镇,取代焉耆。

和关中又都发生严重的水旱灾荒。于是灾区的人民死亡流散,十有四五①。在颍、宋二州,荆、并两府境内,都发生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②。武则天晚年, 河北地区人民先后遭受契丹军事贵族和东突厥军的骚扰杀掠,损失极为惨重,而唐王朝却在这里大量调发军事供应,使他们“家道悉破”,“四壁皆空”,以至“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州县官吏又威逼他们“修筑城池,缮造兵甲”。徭役的苦重,更甚于军事的调发。对于被契丹和突厥贵族驱掠的人民,还要处以反罪,这就逼使他们“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聚结成许多支起义的队伍③。与此同时,在蜀中诸州,也由于防御吐蕃军,大量征发壮丁运输军粮,有三万多户逃亡在山林之中,结成武装力量。他们攻城破县,势力发展得很大④。这两度紧张形势都以武则天及时采取了措施而缓和下来。

政局的混乱和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 神龙元年(705 年),宰相张柬之等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拥戴李显复位,是为中宗。

中宗时,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和武三思勾结,操纵朝政。这些腐化奢侈的贵族,把政治弄得混乱不堪。

中宗、韦后等人盛造佛寺,竞起第宅,以侈丽相高。他们这种恣情奢纵的行为,“废人功,害农务”,并使“帑藏为之空竭”①。以中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又都纳贿卖官,只要纳钱三十万,他们就以墨敕除官,斜封副中书,称为斜封官。于是,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达到数千人。

唐初,开国功臣有封爵兼得食实封的,只有二三十家。中宗景龙(707

—709 年)中,食封家总数达到一百四十以上。食封的人多指射富实地区的高货多丁户充封户,封户遍及五十四州,包括六十万以上的封丁。食封的人派遣官吏或奴仆直接向封户征索祖调,督迫严急,甚于战时。收租人还要多索“裹头”、“中物”。有的更用租调作买卖,放高利贷,制造事端,进行讹诈。水旱之年,食封家还要阻挠政府减免灾区人民的租税。在这种情况下, 封户往往流散逃亡。

皇后、皇子、公主、外戚都想夺取皇位,互相倾轧。涌进朝廷的大批官吏分别依附他们,并协助他们从事秘密攫取皇位的勾当,政变就频繁起来了。从神龙元年张柬之推翻武则天起,到开元元年(713 年)太平公主谋废玄宗止,前后不过八年半的时间,政变就发生了七次,皇帝就更换四次,政局极为动荡不安。唐玄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位的。

唐玄宗杀掉太平公主以后,立即起用姚崇作宰相,他们在稳定封建秩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

玄宗认为,协助他夺取皇位和压平太平公主叛乱的功臣郭元振、刘幽求、张说、王琚等人,是一些阴谋家,“可与履危,不可得志”①。因此,他利用种种借口,把他们相继贬逐到远方。玄宗觉得他的几个兄弟可能危及他的皇位,就从开元二年起,先后任命他们作外州刺史,不让他们长期留居长安, 又规定他们把州中政务委于长史、司马,这样就堵塞了从京城或地方发动政

① 《陈伯玉文集》卷八《上军国利害事·人机》;参《资治通鉴》卷二○三,垂拱 元年。

② 《全唐文》卷一九睿宗《诫励风俗敕》;参《唐大诏令集》卷一一○《诫励风俗敕》。

③ 《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

④ 《陈伯玉文集》卷八《上蜀川安危事》。

① 《旧唐书》卷八八《韦嗣立传》,卷一○一《辛替否传》。

① 《旧唐书》 卷一○六《王琚传》。

变的道路。

地方官吏的人选,比较受到重视。开元二年定制:选京官有才识的,出为都督、刺史;选都督、刺史有政迹的,人为京官,使他们出入常均。开元四年,玄宗还在殿廷亲自复试吏部新放的县令,把其中全不合格的四十余人斥退,放归学问。

针对着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的事实,开元二年,玄宗命令沙汰天下僧尼。这次以伪妄被勒令还俗的,有一万二千余人。玄宗又规定,自此以后, 各地不得新建佛寺;旧寺颓坏了,也要报请官府查实,才许加以修葺。

睿宗时,曾经罢黜斜封官数千人,但在太平公主等人的影响下,不久又命令:“先停任者,并量材叙用”。开元二年,玄宗悉罢员外、试、检校官, 规定此后非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和兵部不得注拟这三项宫。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长期以来官员冗滥的现象。

开元三年,唐廷作出规定:封户的租调,改由政府统一征收;征收未完时,封主不得派人到出封州直接向封户催索,也不得出放高利贷;而只能等到征收完毕后,到京城或州治领取。于是封户严重受害的问题,也多少得到了解决。

开元三年和四年,关东连续发生严重的蝗灾。在姚崇的主持下,朝廷派出专使:督察州县官吏大力捕蝗,并规定他们把各州县捕蝗勤惰的情况上报。这才使“连岁蝗灾,不至大饥”。

开元四年,姚崇罢相,继任的宰相宋璟坚守姚崇所制订的政策,并在防止边将贪功生事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开元八年、九年,政局稳定,生产发展,唐王朝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