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是怎样来的
解题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的过程不能简单的看成“套公式”、“套概念”、“以题意套题”的过程,我们所说的练基本功,并不是练“套”功,是通过做基本题达到对基本概念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F=ma 解力学问题时,不能只满足于知道 F、m、a 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而不注意“有力必有加速度”以及“有加速度必有力”这一物理本质。又如电学中的欧姆定律 U=IR,不能只满足于根据已知条件代公式算出所需要的答案,而忽视对“有电位差必有电流“与”有电流必存在电位差”这一物理本质的理解。一个公式看上去是几个字母的关系(一个字母也只不过是一个代名词),但这种关系的确定,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是几种关系的综合,是内在联系的深化,它上有源,下有流。在解题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思考,才
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熟能生巧”这话并没有错。问题是“巧”怎样从“熟”中来。像驴上
套一样,一圈一圈地拉磨,再“熟”也谈不上“巧”。“巧”是思考的结果。“熟”中加“思”才能出“巧”。“熟”为“巧”提供了思考的基础,扩大了思考的范围,创造了思考的条件;反过来,“巧”又为“熟”提供了更简便的途径、更灵活的方法,使你能科学地归纳和总结。如果这样,“熟”的确能生“巧”。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著名数学家欧拉,为了求出谷神星的运行轨道,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把眼睛都累瞎了。另一位数学家高斯在创立一种十二次方程的计算方法后,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求得了和欧拉同样的结果。有人问高斯是什么道理使他胜过欧拉,高斯说:“一切都不用奇怪,要是我不变换计算方法,我的眼睛也会瞎的”。“题海战术”把我们一些同学也累得够呛了。做题总以多取胜,不讲目的,不计效果,不开动脑筋, 该归纳的不归纳,该总结的不总结,完全淹没在题海之中。这样,与驴子拉磨又有什么区别,又怎样从“熟”中生出“巧”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