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 预习时的具体任务,主要是以下几个: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问 题和思路;复习巩固和预习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 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预习笔记。为了这到预习的上述目的,仅仅看一 遍书是不够的,还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选择好侧重点。
例如,如果某堂课偏重概念或定理,那么我们把书上的内容通读后,首先应该回想一下,这一节有几个概念、几条定理,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如果还不清楚的话,就应该再仔细地阅读,不能怕“浪费时间”。等把这些问题都弄清了,再结合书中的例子,对每条定理、每一概念逐一进行剖析,加深理解。例如,初中物理关于力的概念这一节中讲到的起重机吊货物、铁锤打铁、磁铁吸引大头针等许多例子,就能使你体会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打铁时,铁锤对铁块有力的作用,铁块对铁锤也有力的作用这一事例,可以使你体会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值得注意的是,定义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写成的,抽去或者忽略其中任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可能歪曲其本来面目或者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所以, 预习时对这些定义应该逐字逐句地分析。例如,“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发生形变的作用。”其中,“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二是物体甲对物体乙有作用力,物体乙则必定对物体甲有反作用力。如果抽去这句话, 力的定义就会不完整;如果忽略了这句话,就会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力。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物体 A 沿斜面下滑,试分析此物体的受力情况。初学者往往容易得出这样的结果:物体 A 受重力 G、弹力 N、摩擦力 f 和下滑力 F 的作用。其实,这样的结果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如果对以上四个力仔细分析一下的话,就可以看出,重力 G 是地球对物体 A 的作用, 弹力 N 和摩擦力 f 都是斜面对物体 A 的作用,然而,下滑力 F 是根本不存在的。当然,如果对某个定义中的某句话百思不得其解,那也不必死抱着不放。因为这往往就是本节内容中的难点,可以先把它记下来,待上课时再仔细听老师讲解。
如果这堂课是做实验,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用的器材。其次是要了解实验步骤,一边看书,一边在脑子里进行实验,尽力想象每一步骤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哪些定理、定律来解释。第三,对于书上指出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们也要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反之又会如何?这样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也可以加深对实验的印象。例如,在“用阿基米德定律测比重”的实验中,书上要求称金属在水中的重量时,要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而我们在实验时往往忘记这一点。如果我们预先考虑到金属块不全部浸入水中就无法用阿基米德定律计算其体积,那么就不至于出现这一差错了。同样,在“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如果事先没有想到砝码用手拿后会生锈,就很可能忘记用镊子去夹取砝码。最后,可以根据书上实验中的原理,广泛地思考一些问题。例如,用阿基米德定律能测出物体的比重,是否还可以测液体的比重呢?多思考一些问题,有助于开阔思路,把知识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