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出血

皮下出血主要是血管因素或血小板因素异常所致。皮下出血的面积可大可小,细如针尖的称为瘀点,较大者称为紫瘢,片状直径大于5毫米的称为阏斑,俗称乌青块。因血液已从血管内溢至皮下,所以按之不退色,可略高于周围皮面。刚出现时颜色较红,2~3日后渐转为紫色、黄褐色,以至消失。

1.血管因素:指毛细血管壁的损害,使血液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而造成皮下出血。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紫瘢。老年人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壁脆性增加,也容易发生皮下出血,称为老年性紫瘢。一种原因还不清楚的血管脆性增加,常见于女性,出现紫瘢可自行消失,亦无不良后果,称为单纯性紫瘢。细菌或病毒感染、维生素C等营养缺乏时,可使血管壁受损引起紫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血管壁变薄、病变部位易有出血的疾病。

2.血小板因素:包括血小板减少和质的异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或因骨髓本身疾病致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肿转移到骨髓;放射性物质、化学物品(苯、抗肿瘤药物)破坏巨核细胞而影响血小板生成。伤寒、败血症、麻疹、流脑等严重感染、药物奎尼丁可使血小板破坏过多。脾功能亢进、红斑狼疮、尿毒症等也常使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质的变化是指血小板的数量虽然正常,但其功能有缺陷,统称为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也会有出血表现,必须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出现紫瘢,特别是同时伴有其他部位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等,必须作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苍白等,应及时就医。血管因素方血的检查如出血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压脉带试验)和毛细血管镜检查、血块退缩时间、血小板粘附试验和血小板聚集试验用于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病史及初步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可决定进一步检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