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和黑粪

呕血和黑粪是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大量出血的典型表现。

原因

1.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损伤和强酸、强碱或其他化学物质损伤食管粘膜;

2.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包括酗酒或乙酰水杨酸、保泰松、消炎痛等药物所致的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和胃癌等;

3.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4.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或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症、胆囊或胆管癌、纵隔肿瘤侵蚀食管或动脉瘤破入食管等;

5.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等血液病和其他凝血机制障碍;尿毒症、结缔组织病以及严重的急性感染、外伤、休克、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

6.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引起的应激性溃疡而致上消化道出血。

在呕血和黑粪病例中,以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者最多见。一般认为,黑便无呕血多为上消化道出血;而呕血者伴黑粪,出血部位多在幽门以下,如出血量很大,十二指肠出血也可反流入胃内而引起呕血。呕血的性质取决于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的长短及出血量的多少,如出血量多,且在胃内停留时间很短,则呕出鲜红色血液;如滞留时间较长,则经胃酸作用,血可呈咖啡色。如出血量在100毫升以上,并由肠道排出,即为黑粪,其色泽如柏油样或炭样,有光泽。

表现

急性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如出血超过600毫升(大约超过血容量的15%时),循环血容量突然减少,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口干、心慌、头晕、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降低、尿量减少,甚至知觉丧失等,出血量在400毫升以下,可以被脾脏的贮藏血及组织液所补充,临床上可不出现上述症状。

此外,呕血和黑粪患者,在休克被控制后多数可出现发热,体温多不超过38.5℃,一般可持续3~5天。

呕血和黑粪的诊断,除根据病史和体征外,肉眼看到呕血及黑粪是最可靠的依据。如不能确诊时,可作呕血物粪便的隐血试验,并观察周围血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至于呕血和黑粪的病因诊断,病史和体征可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及时的内窥镜检查最为重要,胃肠X线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检查,也很有价值。必要时还可作选择性动脉造影。

处理

呕血和黑粪必须紧急处理。

1.常规处理。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做好保温。消化性溃疡出血者,如周围循环衰竭不很严重而且无恶心、呕吐者,可进食适量流质,如米汤、豆浆、藕粉、牛奶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出血者应禁食,直到出血停止,营养可由静脉补给。

2.补液补血。如出血量较多,病人收缩压<11.9kPa,脉搏每分钟在120次以上时,应立即静脉滴注6%右旋糖酐或5%葡萄液;同时立即验血型和配血,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输血。补液和补血量应根据失血量多少而定。

3.止血。止血措施因病因不同而异。肝硬化所致呕血和黑粪者,可应用维生素K1、C和止血剂如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6-氨基己酸、止血敏、凝血质和凝血酶复合物等。甲氰咪胍静滴也有一定作用。也可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消化性溃疡或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者,可置胃管用冰生理盐水反复灌注,同时给甲氰咪胍静注常可奏效。口服去甲肾上腺素、三七粉、云南白药及白芨粉等,也有助于止血。

4.手术治疗。如出血部位明确,经上述治疗无效者,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