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晚第三纪古地理概况

中国晚第三纪地理轮廓已基本和现代相似,除去台湾、海南岛及沿海个别地段还有海水覆盖,全国大部地区都是陆地。中国东部相当现代日本海、南海、东海、黄海、渤海等地区也都是陆地,晚第三纪后期,太平洋海水向西侵入大陆,形成日本海、东海、南海、黄海等,大约在第四纪初才形成渤海。所以说晚第三纪基本奠定了现代海陆轮廓。但大陆地貌比较复杂,由于中国西南部受到印度板块俯冲,东部受到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大陆内部断裂发育,许多已经夷平的古生代和中生代褶皱山系急剧上升,而断陷盆地则急剧下降,如塔里木盆地上第三系堆积以粗碎屑为主,厚度巨大,竟达6000m,其物质皆来源于山地剥蚀产物,足见山地上升幅度和速度之大。

中国北部和西北部,河湖发育,如西宁、兰州、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等地均有中新统河湖相碎屑沉积。内蒙古准平原湖泊中,上第三系分布很广,厚度在 100m 左右。在华北地区也有湖泊分布,如山东临朐的山旺组, 即为典型的湖相堆积,属中中新统。由泥岩、硅藻土、油页岩并夹玄武岩组成,厚 400m 左右,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包括哺乳动物、爬行类、

两栖类、鸟类、鱼类、昆虫等;植物组合以温带为主,间有部分亚热带植物。因为化石丰富,保存完好,素有“化石宝库”之称。其中硅藻土层理微细, 俗称“万卷书”,也是重要矿产。

华北平原地区继早第三纪之后仍然下沉,如表 15-2,下第三系之上普遍沉积上第三系,总厚可达一、二千米。中新统称馆陶组,中上新统称明化镇组。松辽盆地此时亦大范围下沉。秦岭北侧形成渭河断陷盆地,上第三系厚达 2000m 多,下陷一直延续到第四纪。

中新世后,地势趋向平坦,气候也较湿热,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广西、云南等地,广泛堆积了河湖相、红色粘土相的上新统。一般说来,南方以湖相为主,如云南东部开远、宜良一带,分布着一系列小型盆地, 形成湖沼含褐煤堆积(小龙潭组 N1,和河头组 N2),为潮湿气候条件下产物; 而北方特别是晋陕一带广泛堆积了棕红色、鲜红色粘土,含三趾马及大唇犀等化石,旧称三趾马红土。因在山西保德最为典型,又称保德红土。

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北部,晚第三纪以来发生断陷,有玄武岩喷发,并遭受海侵,形成中、上新统玄武岩夹滨海浅海沉积。

晚第三纪,特别是在上新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普遍有玄武岩喷发活动。除上述海南岛北部及雷州半岛外,如福建漳浦、澎湖列岛、浙江嵊县、江苏、山东、庙岛群岛以及东北长白山区,皆有玄武岩分布。

在喜马拉雅运动后,青藏高原逐渐隆起,主要处于剥蚀状态。但在局部地区堆积了上新统河湖相碎屑岩,含有褐煤及植物化石。在希夏邦马峰北坡5700—5900m 处出露的上新统(卧马组)上部曾发现高山栎(Quercus)植物化石,高山栎是生长在 2200—3000m 之间的植物,故推测当时海拔高度应在2500m 左右,第四纪以来上升了约 3000m。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进入第四纪才进一步大幅度台升,形成现在的雄伟面貌。70 年代在希夏邦马峰北坡还发现了三趾马化石,三趾马是广泛活动于中国北方的上新世草原动物,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它的足迹,也说明那里当时还没有隆起到像今天的高度。

在台湾地区,中央山脉在中新世升起,但其东西两侧强烈拗陷,西部形成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厚达 5500m,少火山活动,属冒地槽类型沉积。东侧拗陷更为强烈,沉积厚度达六、七千米,形成蛇绿岩套、蓝片岩及混杂岩堆积,属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地带,也是有名的地震活动频繁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