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 4.09—2.5 亿年,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地层年代符号是 Pz2。它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距今 4.09—3.62 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泥盆系(D),该名来源于英国南部的德文郡(Devon),1839 年 A.塞奇威克和 R.I.莫企逊命名,De-von 日译泥盆,我国沿用。石炭纪距今 3.62—2.90 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石炭系(C),石炭纪是因其地层中含煤而得名,1822 年首见于 W.D.科尼比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质报告》。石炭系二分性明显,下部以海相灰岩为主,上部以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沉积为主。因此,西欧把石炭系分为两个系,下部称狄南系,上部称西里西亚系。北美也是这样,1891 年 H.S.威廉斯把石炭系划分为下部的密西西比系和上部的宾夕法尼亚系。前苏联、中国和日本,均采用三分法,即石炭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相应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1979 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有些地质学者主张中国的石炭系也应二分,下统称丰宁统,上统称壶天统,但尚未完全统一。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 2.90—2.50 年,其相应地层称二叠系(P), 该名来源于俄国乌拉尔西坡的彼尔姆(Perm)州,1841 年 R.I.莫企逊命名; 但二叠是两层相叠的意思,1859 年马考(Marcou)根据德国地方性名称 Dyas 意译而来,德国地层二分性明显,下部为红色砂岩,陆相;上部为镁质灰岩, 海相。现在全世界采用彼尔姆纪(Permian);中国和日本等习惯译称二叠纪。

晚古生代,在加里东运动之后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

大量发生和繁盛。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达到极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动物界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鱼类和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发生了两次生物集群绝灭,一是在晚泥盆世生物量的突然变化和生态系的更替;一是在二叠纪末许多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蜓、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珊瑚中的两大类)、大部分腕足动物的绝灭,成为划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

晚古生代陆生植物繁生,是地史上形成大规模煤炭的时代。晚古生代后期冈瓦纳大陆是冰川广布的时代。晚古生代发生海西运动,主要板块发生碰撞,大部分地槽和活动带(除去古特提斯海和古太平洋边缘活动带)褶皱成山,形成统一的劳亚古陆,同时与冈瓦纳古陆相接形成联合古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