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1 近代地磁极位置

年代1831*

北磁极

70.1 ° N , 96.8 ° W

南磁极

1841*

1904*

70.5 ° N , 96.5 ° W

75.0 ° S , 153.7 ° E

1909

1912*

72.4 ° S , 153.3 ° E

71.2 ° S , 150.8 ° E

1948*

1952*

73.0 ° N , 100W

68.7 ° S , 143.0 ° E

1960

74.9 ° N , 101.0 ° W

67.1 ° S , 142.7 ° E

1965

75.5 ° N , 100.5 ° W

66.5 ° S , 139.9 ° E

1970

1975*

76.2 ° N , 101.0 ° W

76.2 ° N , 100.6 ° W

66.0 ° S , 139.1 ° E

1975

76.1 ° N , 100.0 ° W

65.8 ° S , 139.4 ° E

1980

1983*

78.2 ° N , 102.9 ° W

65.6 ° S , 139.4 ° E

65.2 ° S , 138.7 ° E

*实验位置

  1. 根据人造卫星在地球外层空间探测发现,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并不像图 1-4 所示那样规则,而是由于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的磁场被压缩在一个固定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图 1-6)。磁层像一个头朝太阳的彗星,磁层顶部朝向太阳,距离地球有 10 个地球半径远,而尾部可以拖到几百个地球半径那么远。磁层可以使地球上生物免受宇宙射线和粒子袭击的危害。

  2. 关于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曾有种种推测:很早人们认为地球的地核部分为具有磁性的镍铁物质,从而形成地球磁场。但是,地内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远远超过铁磁性矿物的居里点,不可能产生磁场。目前所知, 仅仅在 20km 范围内的岩石圈部分可以具有铁磁性,但它所产生的磁场强度不可能达到地磁场强度的数量级。还有人认为巨大质量物体的转动可以导致电磁效应,这种看法也被否定了。目前倾向于这种认识:地核的外核部分为液态的金属铁镍物质,是一种导电流体,在地球旋转过程中,产生感应自激, 形成地球磁场。又因在地球转动过程中,流体地核比固体地幔略有滞后,因此产生地球磁场逐渐向西漂移。但这些假说有待于继续研究证实。

(三)地热

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地壳表层的温度常随外界温度而有日变化和年受化,但从地表向下到达一定深度,具温度不随外界温度而变化,这一深度叫常温层。它的深度因地而异,在我国北方,温度具有年变化的深度大约在 30m 左右。在年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 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所谓地热增温级是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 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 m/℃,例如,大庆的地热

增温级为 20m/℃,北京房山为 50m/℃。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是 33m/℃。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即每深 100m 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100m。地热梯度的平均数值是 3℃/100m。

地热增温的规律只适用于地壳部分或岩石圈(图 1-7)。据地球物理资料推断,整个地球的平均温度约为 2000℃。

表 1-1 近代地磁极位置 - 图1

地热的主要来源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如铀(U238,U235)、钍

(Th232)、钾(K40)等(表 1-2)。这些放射性元素衰变析出的总热能值, 现有各种不同的估计,根据侯德封等 1973 年资料,至少为 2.14×1021J/a。此外,也有一部分热能可能是由构造变动的机械能、化学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转换而来的。还有人认为地热是地球形成时残余下来的,这就是所谓“残余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