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沉积岩的构造

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或在沉积岩形成后的各种作用影响下,使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称为沉积岩的构造。它不仅构成沉积岩的重要宏观特征,而且还可据以恢复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一)层理构造

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气候、季节等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搬运介质如水的流向、水量的大小等变化,从而使搬运物质的数量、成分、颗粒大小、有机质成分的多少等也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一定时间的沉积间断,这样就会使沉积物在垂直方向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 总称为层理构造。

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物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沉积单位叫做层;层与层间常代表一个沉积条件的突变面,或代表一个侵蚀面。一个层的顶面或底面叫做层面。层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波状起伏的。有的层很厚,有的层很薄,层厚可以反映在单位地质时间内沉积的速度。根据层厚可以分为:块状(层厚

>100cm)、厚层(50—100cm)、中厚层(10—50cm)、薄层(1—10cm)、微层(页片层,0.1—1cm)等类型。在一套岩层中层的厚薄变化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频率。

根据层理的形态,可以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

在一个层内的微细层理比较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称为水平层理(图 4-9 上部)。这种层理主要是在水动力条件微弱、平静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多形成于闭塞海湾、较深的海、湖泊、潟湖、沼泽、河漫滩等比较稳定的沉积环

境。

波状层理是微细层理呈波状起伏,但总的方向平行层面的层理。波状形态对称或不对称,规则或不规则,连续或断续这种层理主要是在较浅的湖泊、海湾、潟湖等处由于波浪的振荡作用形成的。单向水流对于河漫滩沉积也可形成不对称波状层理。

如果层内的微细层理呈直线或曲线形状,并与层面斜交,则称斜层理(图4-9 下部)。若各微细层理均向同一方向倾斜,可称单向斜层理(或简称斜层理),这种层理主要由河流形成。在河床上常常形成垂直于流水方向的砂垅,在河流搬运过程中砂垅逐渐向前移动,形成了斜层理(图 4-10)。层理的倾向代表流水的方向。在湖滨、海滨三角洲中也有显著的斜层理。有时斜层理的倾斜方向互不一致,可称交错层理。在滨海浅海地带,由于海水运动方向反复不定,或在风成堆积中由于风向多变,都可形成交错层理。

上述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一般都反映海中或陆地上的浅水环境(风成者除外),因而可以据以恢复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

根据沉积物的颗粒粗细分异情况,可以分为递交层理(粒序层理)和块状层理。速变层理是在一个层内颗粒由下向上由粗逐渐变细的层理。其中又有两种类型,如图 4-11a,在下部没有细小颗粒,当水流速度和强度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常形成这种层理。如图 4-11b,在由粗变细的颗粒中还夹杂着细小颗粒,在携带各种大小颗粒的浊流或悬浮流中常沉积形成这种层理,这种类型是最多的一种。块状层理是层内物质均匀或者没有分异现象、层理不很清楚的一种层理,这种层理常因沉积物快速堆积而成。

(二)层面构造

在沉积岩层面上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不仅标志着岩层的某些特性,而更重要的是记录下来岩层沉积时的地理环境。

  1. 波痕 在现代河床、湖滨、海滩以及干旱地区的沙丘表面上,常形成一种由流水、波浪、潮汐、风力作用产生的波浪状构造,称为波痕(图 4-12)。这种构造也常保留在沉积岩层的层面上。波痕经常保存在砂岩中,但在泥灰岩、薄层灰岩中亦可见到。

沉积岩中最常见的是流水波痕和浪成波痕。流水波痕形态不对称,波峰波谷均较圆滑,陡坡方向代表流水方向。浪成波痕对称性显著,波峰尖锐, 波谷圆滑。这两种波痕都反映浅水(河流、海滨、湖滨等)沉积环境(因为波浪的作用只能达到一定深度)。但前者是在流水条件下,而后者是在静水条件下形成的。在沙漠及湖海滨岸带砂丘沉积物中,还常见到风成波痕,此类波痕不对称的程度更高,陡坡倾向与风向一致(图 4-13)。

波痕构造在岩层的纵剖面或横剖面上常与一定类型的斜层理相适应。如图 4-14,为一种不对称波痕及其相关的斜层理构造块状示意图;从图 4-10 中亦可看出这种相应关系。

  1. 干裂 出现代河滩、湖滨、海边等泥质沉积物上,常可见到多角形的

裂纹,称为干裂,又称泥裂(图 4-15)。在沉积岩层面上亦可见到干裂(图 4-16),它是在沉积当时沉积物未固结即露出水面,受到日晒,水分蒸发,体积收缩而产生的。裂纹常具上宽下窄形态,其中被泥沙填充,充填物与上覆岩层的成分相当。干裂多见于泥岩、泥质砂岩中,在碳酸盐岩中亦偶有可见。干裂常指示海滨、河床、湖滨等浅水环境及阳光充足的干燥气候条件。 3.盐类的晶体印痕和假象 在某些泥质岩石的层面上,有时可以看到

盐类晶体的凹入印痕或凸起的晶体假象。其成因可能是多种的:例如在含盐度高、蒸发量大的咸水盆地沉积物中,常有石盐、石膏等晶体形成。由于成岩作用或后生作用,使沉积物失水、压缩、厚度减薄,而盐类晶体比泥质物质收缩小,因而突出于层面上,当新沉积物覆盖其上时,这凸出的晶体便嵌入上覆岩层,并在上覆岩层底面留下凹入的晶体印痕。还有一种情况,当泥质沉积物中有盐类晶体结晶出来,后来又被咸水所覆,使晶体溶解并留下其晶体外形的空洞,然后在其上又堆积了泥沙,这样上覆岩层的底面便有凸出的晶体假象嵌入下边的岩层之中。如在我国华北下寒武统馒头组页岩中,常见有食盐的晶体印痕和假象。这种层面构造常反映沉积当时的干燥环境。

  1. 雨痕 雨点降落在未固结的泥、砂质沉积物的表面,可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凹坑,直径 2—3mm(有时可达 15mm),深约 1—2mm,边缘稍高。这种构造有时可以保留在沉积岩的层面上。

  2. 生物痕迹 指动物在未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活动时所留下的足痕(脚印)、爬痕、虫孔等,后被沉积物覆盖而保留在岩层中。常见的有恐龙足痕、动物爬痕、虫孔等。

(三)结核

在沉积岩中常含有与围岩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些矿物质团块,称为结核。其形状有球状、椭球状、透镜体状、不规则状等。其内部构造有同心圆状、放射状等。其大小不一,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甚至数米。其分布有的呈层状,有的顺层呈串珠状。根据成因,可以分为:

  1. 原生结核 指在沉积过程中某些矿物质或化学成分,围绕它种物质质点层层凝聚而成的结核。如石灰岩中含有燧石结核,砂岩中含有铁结核,此外还有黄铁矿、菱铁矿、磷灰石等结核,现代海底有大量的铁锰结核。这种结核体一般不穿过层理(图 4-17A)。

  2. 后生结核 指岩石生成以后,含矿物质的溶液从层间淋滤渗入,围绕某些中心沉淀,或者与岩石中某些物质进行交代而成的结核。其特点是结核穿过层理(图 4-17B)。黄土中的石灰结核属于后生结核。

由于风化作用,可以形成类似结核的团块,称为假结核。例如有些岩石被纵横裂隙分割成许多几何形状的小块,然后含氢氧化铁的溶液沿裂缝渗入,并溶解岩石,最后被分割的岩石小块变成被褐铁矿包围的假结核形状。

(四)生物遗迹构造

在沉积岩中,特别是在古生代以来的沉积岩中,常常保存着大量的种类

繁多的生物化石,这是沉积岩区别于其它岩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化石不仅可以确定沉积岩的形成时代,研究生物的演化规律,而且还可了解和恢复沉积当时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