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动物界的两次大飞跃——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中到陆上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到泥盆纪,三叶虫类逐渐减少,繁盛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笔石类延续至早泥盆世后期已全部绝灭。但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等科属数量达到极盛。属于软体动物的头足类菊石(纲)动物在海中开始繁盛,具有小型锥壳的竹节石也大量漂浮洋面。许多海洋热带底栖动物如层孔虫、苔藓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在上古生界地层中常常形成礁体。珊瑚类、腕足类等有许多属种都是上古生界的标准化石(图 13-2B-F),如拖鞋珊瑚(D2)、多角珊瑚(D)、鹗头贝(D2)、

云南贝(D3)、中国石燕(D3)、长身贝(C—P)等。牙形石仍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依据。从早石炭世晚期开始,有一种海生动物称为蜓的,突然繁盛起来,演化迅速,层位稳定,成为石炭-二叠系的重要分带化石。蜓(图13-2A)又叫纺锤虫,属于原生动物有孔虫类,具纺锤形或球形外壳,一般只有几毫米大小,壳内具许多房室,构造各异,种类繁多。另外,在陆上因有大规模森林出现,石炭-二叠纪昆虫类空前繁盛,已知昆虫种类达 1300 种以上,大型蜻蜓展翅宽达 50—60cm,创古今昆虫中身体最大的记录。因陆地面积扩大,淡水软体动物也逐渐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有些动物经过复杂的演变,从无脊椎动物中分化出来,这就是从志留纪开始出现而繁盛于泥盆纪的鱼类(图 13-2G)。因此, 泥盆纪又称鱼类时代。我国泥盆纪鱼类超过 52 个属,多数在江南发现。当时的鱼类多身披骨甲,没有上下颌骨,称胴甲鱼类或无颌类(通称甲胄鱼); 也没有骨质的中轴骨骼或脊椎,中轴还是很原始的。但这种动物一经出现, 这就为向高等脊椎动物发展提供了基础。从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这是动物界发展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到了石炭纪,有一种叫总鳍鱼的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因在晚古生代后期,地壳运动强烈,环境多变,许多地方海退,出现湖泊沼泽。这种总鳍鱼具有坚硬的鳍,内有和陆上四足动物相似的骨骼,同时,它们平时在水里呼吸,而遇到干旱水涸季节,还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甚至可以勉强用鳍代替四肢在陆上移动。再进一步演化,终于形成两栖类,最常见的为迷齿类,又称坚头类,广泛生活于成煤沼泽环境(图 13-2H)。所以石炭二叠纪又称为两栖类时代。从水到陆这是动物界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到了中晚石炭世,随着陆地面积增大和地势分异加剧,许多地方进一步转化为广阔的内陆河湖盆地。气候由潮湿向干燥变化。两栖类为适应离水较远的生活条件,其中一支进化到原始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产卵和繁殖后代,不能脱离水体;而爬行动物则完全可以在陆上产卵和繁殖后代,真正地“征服”了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