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蜘蛛结网和猿猴救火

在夏秋时节,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蜘蛛在墙角、树枝间结成一张张蜘蛛网。蜘蛛将爪子放在连着蜘蛛网的丝线上,在一旁等候。每当有蚊虫飞过, 常常会撞到网上被网挂住,拼命挣扎也不能挣脱。这时蜘蛛就会迅速爬过去将落网的昆虫吃掉。人们见蜘蛛会结网捕虫,以为它有“智慧”,给它起名叫“知蛛”(古代知同智)。因它是昆虫,后来就加了虫字旁。其实蜘蛛的结网捕虫并不是什么智慧,而是一种本能。有人曾把蜘蛛放在一个根本没有

任何昆虫的房间,它如果真有“智慧”就应当知道在此结网没有用处,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仍然有条不紊地织起网来。当然蜘蛛能够发觉昆虫落网而奔过去将其吃掉,主要是靠它所具有的一种感觉能力。这是一种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映形式。当昆虫落网时会使蜘蛛网产生振动,蜘蛛的感觉就是对这种振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只能将网的颤动与有东西落网联系起来,而不能告诉落网的是什么东西。如果把蜘蛛不能吃的东西(土块或砂粒)投到蛛网上,它同样会奔向前去。这说明像蜘蛛这样的动物已发展出一种比植物和其它低等动物的感应性更高级的形式——感觉,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动物心理, 依靠它,动物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辨别更加精确,反应也更为主动和灵活。但是仅仅靠感觉,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有些比蜘蛛更为高级的动物情形就大不相同了,灵长类(猿猴)以下的脊椎动物不仅有感觉,而且能将刺激物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得到完整的认识。这标志着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知觉阶段。假如是脊椎动物处在蜘蛛捕虫的情境中,它就会将视觉、听觉、嗅觉和振动的感觉综合起来,了解落网的是什么东西,而不会像蜘蛛那样白跑冤枉路了。鱼类是最低级的脊椎动物,它有敏感的味觉和嗅觉、触觉和振动党,温度觉也相当发达,并且有一定的视觉能力;它往往借助这些感觉去选择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加以捕捉,也能机警地躲避伤害性刺激。爬行动物蛇有灵活而变化的捕食行为。例如,对于那些不动的,抵抗能力弱的食物对象,如鸟蛋或幼鸟, 蛇会不慌不忙地慢慢移向它,然后从容地将它吞食;对于那些大的、抵抗能力强的食物对象,如较大的鸟,蛇会在攻击之前,先摇头摆尾,伸出分叉舌, 发出声音,鼓起脸部,然后突然向对方猛扑过去,一次不成再来一次,直到捕获为止。有时,蛇还会绕到可食对象的身后,乘其不备,猛然捕获。总之, 蛇能利用各种感觉来审度可食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注视它们的行动和变化, 并能随机应变地迅速调节自己的捕食行动。它的行为已发展到由对整个对象情境的知觉来调节控制的阶段。还有鸟类,它们生活在天空或陆地上,活动范围更广。它们有高度发达的远距离反映能力,视觉特别敏锐,能分辨物体不同的颜色、形状和运动方向。如鹰可以在距地面一千多米的高空看到地面上像斑鸠那样的小鸟,并准确地将其捕食。实验证明,对隔着网框撒在地上的谷子,乌鸦或喜鹊起初会直接向网框飞去取食,当不能通过网框而失败后, 它们就会绕过障碍物去取食。这表明它们的行为已不完全由本能的动作程序所决定,而是由对直接情境的分析综合来调节。与变形虫、蜘蛛的行为比较起来,鱼、蛇、鸟等的行为的灵活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知提高了多少。

哺乳动物是更为高级的脊椎动物,其知觉更为多样,更为完善,它们的行为也显得更有“智慧”。兔子和孤狸在山林或原野里建立自己的巢穴,避开敌人的侵袭。人们常说“狡兔三窟”,“兔子不吃窝边草”,就是说兔子在安排自己的巢穴、隐蔽自己住处以躲避敌人侵袭上,表现得很有“心计”。人们也有许多故事形容狐狸的狡猾,如狐狸与乌鸦的故事,狐假虎威等。它们和鱼、蛇、鸟比起来,本领更大得多。而猫狗之类,却能经过驯养,接受人的使唤,成为人的朋友。例如狗会对主人摇头摆尾,能区分生人和熟人, 可以为主人看门,还可以成为人们打猎和侦破活动的得力助手。在马戏团中, 经过特殊训练的狗、马、熊、虎等动物,可以依照驯兽员的“命令”而完成各种各样的特殊“任务”,如让小狗或马“作算术”,让熊骑车子、打篮球等。它们这些巧妙而熟练的行为是由对复杂情境的多种知觉和一定的记忆来

调节的。这些行为已不是单纯天生的、本能性的,而是在本能的基础上,由经过反复训练而巩固下来的动作程序构成的。这些经过在特殊条件下反复训练而巩固的动作和动作程序,在心理学上叫作“条件反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变形虫开始,沿着动物进化的阶梯,随着动物所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复杂化,动物身体的构造一步步地复杂起来。动物对于周围环境影响的辨别能力也一步一步地精确起来,反应方式也一步步变得更灵活更多样。后天获得的行为方式在动物的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而本能的成分则越来越少。这些都表明动物的心理在一步步提高。

灵长类动物猿猴,由于它们的形体结构和举止动作与人类极为相似,而引起我们对它们莫大的兴趣。灵长类是最高级的哺乳动物,它们的反映形式已达到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意识的萌芽阶段。它们不仅有多种感觉、知觉和一定的记忆,而且有了具体动作思维和一定的智慧行为。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研究过一对黑猩猩。它们在和人交往的条件下, 能模仿人的动作,很快就学会用勺、刀和叉子吃饭,学会刷牙、用核桃夹子夹核桃、睡枕头、盖被子、穿衣服和脱衣服,还会模仿人用铁锹挖地。某些非洲部落认为:大猩猩甚至会讲话,只是隐瞒着,因为它们明白,如果人知道了,就会强迫它们去干活。虽然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但这种想法并不是偶然的。对于猿猴进行的大量实验证明,它们能够解决很复杂的问题。如在黑猩猩的笼子里很高的地方挂一串香蕉,猩猩经过“思考”会摞起几个箱子, 然后爬到箱子上取到香蕉。给它一根里面装有食物的管子,它要吃到食物, 就必须选择能塞进管内的适用工具将食物捅出来。这时黑狸猩能注视身旁的物体,并辨别其形状、长度、厚度以及结实程度。如果没有适用的物体,它会折断身旁树枝的枝干,或将宽木板撕成窄木片来充当工具。可见它们会利用或“加工”“工具”以便为己所用。不过它们不会保存“工具”,一旦取到食物,就会扔掉“工具”。这表明它们使用和“加工”“工具”的智慧行为,只是一种摆弄眼前具体对象的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水平只相当于人类婴儿水平。最有意思的实验是“猿猴救火”。实验者将黑猩猩爱吃的食物放在一个敞开门的笼子里,门口燃着一堆火。实验员向黑猩猩演示从旁边盛水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尽管黑猩猩有怕火的本能,但它还是很快学会了用水灭火, 从而取到火后面的食物。可是当实验员将放有食物的笼子移到一个池塘中的小平台上,而盛水的缸放在相隔较远的另一个平台上时,黑猩猩为了取得食物,不顾“千辛万苦”,搭起竹杆,爬到放水缸的平台从缸中取水,然后再爬回来到笼子门口去灭火。如果水缸中无水,它就没有办法。在它看来好像只有水缸中的水才能救火,而平台四周伸手可及的水则不能救火。由此表明, 黑猩猩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水”的概念,也没有认识到水能灭火的关系,它的救火行为仅仅是对人的行为的模仿。

所有上述实验证明,高级猿猴已有了意识的萌芽,有一定的动作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的智慧水平比其他哺乳动物要高得多。这是动物心理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但是它们的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即不能脱离眼前环境的具体对象和活动,更不能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思维。它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意识活动仍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它们的心理水平与其他动物相比与人的意识活动最为接近,所以我们称它为意识的萌芽。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才出现了人的意识。所以人的意识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若是没有动物心理的发展作为准备,人的意识是不会出现的。

同一切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的物质基础一样,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与它的身体构造的复杂化,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胞,没有神经系统。这个细胞既能摄取营养维持生存,又能生殖后代, 还有感受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细胞”。与此相应,它的反映只能处在感应性的水平。像蜘蛛那样的节肢动物已有了专门的神经细胞,并且集中在一起成为节索状的神经系统,所以它的心理活动处在感觉阶段。各种脊椎动物不仅有了集中的管状神经系统,还有了由神经管的前端不断膨大而形成的脑,它们的心理活动就达到了知觉阶段。灵长类动物的神经系统更为发达,它们的脑无论在重量、形态和细微结构上都较接近于人脑。相应地,它们的心理就达到了意识的萌芽阶段。在人类的脑中, 大脑发展到空前未有的主要地位。人的大脑内部具有异常复杂的细致的结构,所以称它为一块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这块物质代表着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就它的机能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物质能和它相比。我们几千年来所认为神奇的、无法解释的意识现象,归根结底,就是这块经过漫长的历程发展起来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